APP下载

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建设的理论维度

2017-04-11陈钰业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多党合作理论体系政党

陈钰业

(甘肃社会主义学院,兰州730070)

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建设的理论维度

陈钰业

(甘肃社会主义学院,兰州730070)

经过近代以来100多年政党政治实践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改革的实践,在人类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探索方面中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从西方引进通过中国的实践创新发展而来的多党合作制度,立足中国国情而又兼容中、西、马,以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和优越性,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外来理论与思想的试验场,而应是理论创新的发源地,建构 “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制度话语体系,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

话语体系;理论模型;分析范式;语词系统;建构

经过近代以来100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国在社会主义事业实践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相对完备而独立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体系。从理论视野看,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是外来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并经过实践而创新发展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实践,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政治文明作出的制度创新。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建构就是要确立中国政党制度的国际话语权,用中国特有的理论研究体系、分析模型、理论范式、语词系统,构建“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政党理论话语体系。

一、从理论视野看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建设的现实必然性

在人类社会主义事业500多年的探索实践发展中,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没有更多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没有成功模式可以参照,没有成功的理论体系可以直接运用,而是需要独创性的探索研究,建立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一)建立独立于西方话语霸权的话语体系

自16世纪以来西方在工业革命、启蒙运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因产业革命和思想解放驱动走在了世界前列,取得支配性优势地位而确立西方中心主义,建立以西方为中心的话语体系。中国在全面收缩与内敛中逐渐处于弱势地位,失去了话语权,因而陷入失语窘境。新中国建立之后开始全面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实践,但是一直处于西方中心之外,在国际上没有话语权。现代政党制度在中国实践探索的历史只有一百多年,尤其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建立实践的历史更短,只有60多年,尚没有形成完备的政党理论体系,在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建构方面更多受到西方话语霸权的困扰。在中国全面走向世界的今天,破除西方中心主义,建立与大国地位相符的话语权和话语体系,实属必然。

中国在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设的实践中,尽管取得巨大成就,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但是,在政党制度话语权方面往往处于失语窘境。在西方话语霸权之下,政党研究、理论分析、模型建构、语词系统都是在参照西方,按照西方模型和理论分析模式,论证中国政党制度,难免力不从心,英雄气短,陷入失语窘境。

经过近代17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已经不再是外来理论和制度的试验场,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发源地,我们应当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吸收和借鉴西方政党制度实践中的经验,培育与中国多党合作相适应的制度环境、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建构自己的范式和分析模型,以解决中国政党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实践中的问题,破除西方中心主义和话语霸权对政党制度理论研究话语权的垄断和霸主地位。

(二)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是对外来制度的创新

毋庸讳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外来力量推动的结果,西学东渐,外来思想文化和制度引进中国,并在中国进行长达170多年的实践探索,完成了外来制度本土化的制度、理论和思想创新,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可以说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政治实践,就是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创新作出的全面实践和探索,最终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并形成独立的政党制度体系的过程。这些实践探索既解决了中国政治稳定与政治民主化的问题,又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独立的政党制度和理论体系,为发展中国政治道路选择、政党制度建设作出了全新尝试,也为人类政治文明探索了一种新的民主政治样式和政党制度模式。中国有足够的理由,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的政党制度话语体系,有资本也有能力,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更有丰富的理论准备。

(三)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具有本土化适应性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经过历史和现实双重检验是成功的,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对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巨大创新实践。外来文化、制度、思想引进中国,经过本土化改造具有本土适应性和生命力,完全符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政治情感、民族心理和历史与现实国情。建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确立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实践探索的国际地位,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得到世界话语体系接纳和认可的标志。

制度创新需要创新的理论支撑。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指导下,结合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建立起来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创新发展。这种创新和发展的理论对人类文明前进方向产生深刻的影响,因而具有了普适性价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正在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得到实践检验并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中的一种全新的政党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进步性和科学性。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及其理论体系也具有这样的本质属性,必然将在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1]

(四)中国多党合作制度需要理论体系支撑

恩格斯说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在其起源、发展、完善成熟过程中,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科学的理论指导,这一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随着时代发展而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西方资本主义政党理论体系解释不了中国政党制度,指导不了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实践问题,更解决不了中国政党政治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本质,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发展,使之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国家治理需要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相结合。

从理论视野来看,增强理论自信就必须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话语权,话语权为谁所有,谁就有影响世界的权力。话语体系构建就是要建构一种属于自己掌控的,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甚至是主导权的话语权。要构建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就必须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争取话语权,构建中国的政党制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源自于西方,在近百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探索中逐步实现了中国化,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是,这一理论体系构建尚不完备,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国的话语权还没有完全确立,西方依然掌握着主导话语权。

(五)中国多党合作制度需要不断发展完善

制度的创新发展完善需要理论指导,唯有进行理论创新才能指导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多党合作制度完善同样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建设就是要确立中国自己的理论体系,指导中国政党政治实践。外来理论不经过中国化就很难适应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水土不服,必然产生排异反应。只有在中国自己的理论实践指导下,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人类政治文明不断贡献创新成果。

建构中国多党合作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自我完善的现实需要。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政治结构,与公众政治情感和政治心理相结合形成中国模式政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自成体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理论基础,既不同于西方两党制、多党制,又不同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而是多党合作制。这一制度经过6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发展与完善,已经形成自己的制度体系、表达系统和概念语词,这些要素构成多党合作话语体系。

中共十八大提出增强 “三个自信”,就是要构建属于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以强势的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掌握主动权和主导权。通过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消除西方世界对中国发展意图的误解,对中国形象的歪曲,对中国制度的误读,尤其是对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误读和指责。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出增强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确立中华文化的主导话语权,以主流价值引导社会舆论导向,以核心价值观引领意识形态正确方向。在国际上构建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争取建构与大国地位相符的话语权。

二、从理论视野看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建设的现实困境

从理论视野看,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建设面临诸多现实困境,需要用全球化思维加以突破。

(一)缺乏制度创新的理论支持

中国长期以来是在追赶西方,无论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政治民主,都是按照西方标准作为参照,即使在批判西方民主政治、政党政治虚伪性的时候也是以西方评价体系批驳西方民主政治的虚伪性。从民国到现在中国更多扮演的是外来思想、文化、制度、理论试验场的角色,而没有真正成为理论创新发源地。即使在政党制度理论研究方面,也更多是介绍西方政党研究成果、理论体系和观点,原创性成果很少,缺乏政党理论自我建构。以至于给人错觉,唯有西方政党理论体系才是先进的,西方政党理论分析模型才是科学的,制度才是完备的,唯有西方政治文明才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创新和发展,因而缺乏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妄自菲薄而陷入民族虚无主义困境。

(二)缺乏政治和理论自信

言必称希腊是近现代某些中国人一贯的思维,即使制度实践效果很好,也总是自我矮化,没有理论自信和政治自信,以至于理论分析和实践感受之间出现巨大差距,因此在理论与实践孰是孰非之间纠结徘徊,陷入自我预设的困境,难以靠自己的努力走出来。

尽管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在中国实践近百年,但是依然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模糊甚至错误,认为 “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说教”“马克思主义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1]等,这是缺乏政治自信和理论自信的表现,其实是西方精神殖民的结果,是自我矮化的民族自卑。

(三)缺乏自己的理论体系

中国的政党制度、政党思想理论都是外来的,100多年来所做的不外乎是将外来理论体系在中国进行反复试验,未能建立独立的理论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哲学社会科学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1]。

在中国特色政党理论研究中,也多借用西方话语、理论术语,甚至用西方理论体系分析中国的制度,难免会水土不服,导致自我矮化,自己的理论被边缘化的问题也就在所难免。“在实际工作中,在有些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 ‘失语’、在教材中 ‘失踪’、在论坛上 ‘失声’。”[1]

(四)理论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理论体系建构需要理论人才作为支撑,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不可能依靠外来学者专家去建构,而是需要培养自己的理论人才队伍。就目前政党理论研究来看,理论队伍建设不足问题依然突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哲学社会科学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学风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在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1]。中国已经不再是外来理论的实验基地,而应当成为创新理论的发源地,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本身就是理论与实践创新的结果,需要理论人才站在理论创新的高起点上,探索新领域。

(五)原创性理论研究太少

理论话语权表现为理论创新能力。建构话语体系就是要创造 “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目前 “学术原创力还不强”[1]。在多党合作制度理论体系建构和研究方面更是如此,缺乏系统完备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理论体系。近代以来,中国主要是在引进和实践外来思想理论,这些理论中国化并走向世界才能获得真正的话语权。

(六)没有建立独立分析范式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理论体系建设滞后,“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1],多是对西方政党制度理论思想的介绍、阐释,原创性理论少。很多专家学者更是认为唯有西方政党理论体系才是科学的完备的,只要学习西方就行。因此,即使是研究中国多党合作依然是采用西方理论范式、分析逻辑和语词系统,不可能形成独立的、原创性的理论研究。

(七)缺乏眼睛向内的自省

在西方主导话语体系之下,缺乏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在研究中国政党制度方面,更多是目光向外的反思和对自我的批判。对西方政党制度顶礼膜拜,而在对待传统文化态度上,缺乏眼睛向内的自省。批判过多而继承创新利用过少,以至于形成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因为缺乏对自身充分认识,而缺乏自我理论体系建构,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

(八)西方理论话语权的霸权困扰

在西方中心主义主导之下,一提到民主,首先是拿西方作为参照,以西方的理论作为衡量,拿西方的制度模式套中国的现实,用西方分析模型套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其结果就是自我否定,难以建构属于自己的话语权。

三、从理论视野看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建设的现实路径

每一种制度都必须建构与之相应的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系,否则,就难以得到理论的支撑,难以形成科学的理论分析论证框架,无法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建构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就是要找到适合中国的路径和方案。

(一)建构中国的政党理论体系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来自于实践,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但在理论体系建设方面严重不足,无法支撑多党合作实践。没有理论支撑的制度是无法建立起来的,即使建立起来也难以发展和完善。“贫困的理论难以解释丰富的政治实践。”[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本身缺乏理论体系建构,而只是照抄照搬他人的理论和语词系统来套用中国政党制度的现实,它山之石何以攻玉?多党合作制度即是中国独创的政党制度,就需要用中国独创的政党理论体系去解释、阐发和论证。“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增强战略性、系统性思维。”[2]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政党模型和理论体系,以解释不断变化的现实。

(二)培养自己的理论研究队伍

理论研究和理论学科体系建设中人才是根本。研究中国问题需要立足中国的现实和政治实践,培养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理论研究队伍,用中国化的理论体系建构属于自己的研究分析模型,而不是一味照搬西方模式来分析中国的现实问题。针对我国目前面临 “哲学社会科学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的突出问题,需要着力创新人才培养选拔的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1],建立科学完备的培训教育体系,培养自己的理论人才队伍。

(三)建构属于自己的语词系统

理论上的错误必然会陷入现实的困境,研究中国政党制度必须有中国自己的语词系统,外国的理论解释不了中国政治实践中的问题。“用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及符号学的解释,语言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权力关系,接受某种由语言而构成的观念或符号,事实上就接受了由话语所构成的权力关系和权力秩序。”[2]需要借鉴吸收西方乃至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但是不能简单照搬西方政党理论语词系统,而是应当建立与这种制度相符的语词系统,形成适合这种制度的话语体系。

针对我国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的现实问题,就要结合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特点,“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1]。

(四)建立分析模型和理论范式

建立属于自己的政党制度研究范式,避免简单参照甚至照搬西方政党理论研究模式,以西方模式套用中国政党政治现实,难以建构起研究模型和研究范式。实践很有成效,但理论的研究缺乏自信,总是在问是不是我们的实践方向错了,或是理论研究错了,在二者之间徘徊纠结。中国一百多年的政党政治实践,探索实践过不同的政党制度,但是最终选择了多党合作制度,就足以证明其现实效用和实践价值。建立自己的研究范式,是解决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唯一正确的出路。

唯一正确的做法是 “对外国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1]。建构中国自己的政党话语体系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分析模型和分析范式,支撑和阐释中国的政党制度。

(五)建立替代性政党观念

西方的政党制度实践有近400年历史,在制度和理论探索方面是走在人类前列的,因此形成了政党制度理论研究以西方为衡量标准和尺度,唯西方马首是瞻的自我矮化心理。新世纪以来,世界治理秩序在发生深刻变革,中国在世界治理体系中的影响不断加强,西方中心主义地位大大削弱。破除西方中心主义,建构替代性政党观念,用现代政党观念替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党观念,替代西方中心主义政党观念,建立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符合治理现代化需要的政党观念。运用新思想新方法创新理论,提出新政党观念,“如果你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 ‘肌无力’”[1]。

(六)确立政党制度评价标准

中国有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国情,需要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世界各国历史文化、民族心理、政治情感、政治认同各不同,用同一个标准衡量和评判各国制度优劣,显然是错误的。西方中心主义削弱,以西方为中心的评价体系也应当为多元标准所代替。用中国的实践和理论体系为支撑,确立中国的政党制度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实属理论创新发展和实践的必然,是解决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建构的关键性问题。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7(02).

[2]杨光斌,石本惠.治理民主:民主研究的新进程——对话杨光斌教授的民主理论研究[J].党政研究,2014(05).

(责任编辑:张迦寓)

10.3969/J.ISSN.1672-0911.2017.04.034

D621

A

1672-0911(2017)04-0034-05

2017-04-18

陈钰业 (1968-),男,甘肃社会主义学院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猜你喜欢

多党合作理论体系政党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确立70年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70年的三维认识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论多党合作视角下的“同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