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文明要为建构人类共同价值提供重要支撑

2017-04-11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全人类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潘 岳

中华文明要为建构人类共同价值提供重要支撑

潘 岳

编者按: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构成了中国人民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其蕴含的优秀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能为建构“共同价值”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为弘扬中华文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中国孔子基金会、山东大学、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山东中华文化学院)于2016年11月共同举办了“中华文明与人类共同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分“中华文明与人类共同价值的建构”“中华文明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三个议题,得到了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本刊特开设“共同价值•中国智慧”专栏,选登优秀作品。本栏目将长期开设,竭诚欢迎广大读者积极投稿。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专程到孔子故乡曲阜考察历史文化,他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完全可以说,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全面结合。

作为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主办方,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在2016年举行了建院60周年庆祝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为此专致贺信,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作了重要讲话,都要求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也就是中华文化学院要强化政治共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发表重要讲话三周年之际,我们在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山东,举行“中华文明与人类共同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正是为了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与俞正声主席的指示,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力弘扬能够凝聚全体中国人思想共识的中华文化,大力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互鉴互融,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探索更好的发展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庆祝大会上掷地有声地宣告:“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如何理解这个“最”字?就在于我们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就在于我们实现了世界上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60多年里摆脱了贫困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就在于我们百年来所从事的民族解放、民族发展和民族复兴伟大实践,始终立足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激荡交融,立足于现代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

中华文明是一个永远面向未来、不断发展着的文明体系,既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结晶,也是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中华文明与全人类共同价值不仅仅是简单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更是一种结构化的支撑与被支撑关系。

比如,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贡献了独特的“大一统”理念。作为世界上唯一同根同种同文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从未曾中断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很早就有了“大一统”观念,历经3000多年的执政实践、制度建构和伦理教化,终成一整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独特文明内核。在周朝,确立了“大一统”的道义标准,建构了“以德配天”的革命理论、“亲亲尊尊”的宗法制度和“有教无类”的执政者培养体系;在秦汉,奠定了“大一统”的政治体制,确立了皇帝制度、郡县制与礼法合一的治理模式;在隋唐,成熟定型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形成了完善的文官制度,并在宋朝实现了平民化儒学教育与乡绅制;在明清,最终实现了“大一统”民族整合,形成了现代中国的基本疆域格局和多民族治理的重要模式。正是因为“大一统”,中华民族历经风雨沧桑而生生不息;正是因为“大一统”,中华文明遭遇挫折却不断返本开新。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中华大一统的发展史。大中华就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大中华文化就是海内外中国人超越时空的基本共识和基本底线。

比如,中华文明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相较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上仍具有强大生机的古老文明,其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包容性”。先不说历史上有多少个少数民族虽军事征服中国而反被中华文化同化成永远中国人的旧话,在这里只提历史上三次思想的重大交融:一是汉代印度佛教传入,中华文明接纳吸收,最后形成了儒、佛、道三教合一的中华文明伦理体系;二是明末清初西方基督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华文明也与之相融,最后成为中国化宗教;三是近代以来,中国遭受西方重大冲击和挑战,我们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探索各种道路,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将其与独特的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牢牢结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直接推动了中华文明从古代向现代的转型。

再比如,中华文明具有难能可贵的“内敛性”。世界上所有的战争都为两类原因而打:一是为了意识形态,例如中世纪的宗教战争、西式民主的强势推进、文明的冲突等;二是为了资源,例如西方大国在传统工业化时期对殖民地、能源、战略运输通道、规则制订权的争夺。然而,恰恰在这两个方面,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即使处于军事和综合实力的优势地位,也绝少主动挑起过大规模对外战争。几千年来,接受中华文明滋养的历代政权信奉道义政治、怀柔远人、天下归心,无称霸、无扩张、无殖民、无掠夺、无弱肉强食的炮舰政策,无强加于人的不平等条约。在处理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时,中华文明坚持“礼”的制度与“道义”话语权。一方面建构“朝贡”体系,主要是礼仪性与名义上的朝贡。另一方面,始终倡导“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和谐共生”等观念,坚持和合的国际秩序并一以贯之。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推动全球治理体系,讲清“中国模式”“和平崛起”的重要思想来源。

中华文明的伟大特性还有许多,无数先贤大师都作出了数不清的论述,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我今天只想强调,谈中华文明不能仅仅从中国人的视角出发,更要放眼于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必须也完全可以与世界其他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对话、碰撞和交融,为建构全人类共同价值贡献力量。

在欧美金融危机爆发之际,国际有识之士就曾深刻地指出:“植根于一神论的西方在建构一种有关人与社会关系的个人主义观念时,中国却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发展了社群主义和整体主义的观念”,所以“世界需要中国,以审视自身的意识形态、政治和社会模式;中国也需要世界,以完善自身的社会政治模式”。显然,要应对诸如资源环境、种族冲突、价值观输出、恐怖极端主义等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只有中华文明与和西方文明携起手来,才能更有效地找到正确出路。

例如,中华文明重“仁者爱人”、互惠互助,四海一家;西方文明重个体自由、生而平等、人权天赋,两者结合既有助于现代治理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又能够有助于构建团结互助的“和谐”社会。又如,中华文明重“天人合一”的发展观念,习惯将天之法则转化为人之准则;现代西方国家无论什么党派,都将环境问题纳入其道德文化、外交贸易、国家安全政策体系。两者结合有利于为生态文明提供伦理基础,从而在绿色平台上促进中西文明新交融。再如,对于所谓“普世”价值,西方所倡导的自由与民主并不能涵盖其全部,中华文明所主张的仁义礼智信哪一条不应是全人类应遵循的价值标准?中华文明所强调的“孝悌”二字,难道不是中西方社会都应深刻反思并认真吸纳的伦理价值?总之,中华道统与西方文明虽存差异,却并不是非此即彼。中华道统不是泥古不化的复古传统,更不是固步自封的孤立主义,而是时刻保持着包容性与开放性,向西方文明学习。西方文明也应当放弃高高在上以我为大的架子,好好琢磨并吸纳中华文明的孝悌、仁义、诚信等核心价值。只有与中华伦理要义相融的价值体系,只有世界各大文明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才能形成真正多元的人类共同价值规范。否则,只能继续自说自话。

中华文明为人类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当代中国人更需要从自身伟大的文明传统中寻找力量,化解难题,弥合分歧、形成共识。只有理解了中华文明从古代到现代转型的艰辛,才能真正看清近代中国各种思潮力量此消彼长的背后逻辑,从而理解当代中国政治、制度、道路的必然由来,更好地团结各类政治组织、思想派别和社会阶层;只有真正深入中华文明的主脉,才能真正理解中国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以及彼此间的发展源流和未来方向;只有真正感同身受于中华文明的苦难与辉煌,才能明白一个民族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一个国家因何而大如何而强,一个中国人凭什么叫中国人。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全球化时代,中华文明与人类共同价值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中华文明的整体思维和天下情怀,为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了最根本的支撑,也应当为之作出更为重要的贡献。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完全可以在这方面深入探讨,发挥作用。为此,我提三点建议:

一是探索建立共识。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是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主基调;加强协作、增进共识,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主题。我们应继续发掘中华文明特性、深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结合,探究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共通性,为建构全人类共同价值探索出更有效的路径和方案。

二是共建对话机制。文明的对话,通常以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为重要载体,应当常态化汇聚海内外学者的智慧与力量,就人类文明关切的重大问题坦诚交流。中华文化学院和山东中华文化学院以及其他地方的中华文化学院组织这样的研讨会仅仅是开始,是长效机制的初始运作。我们将以此为起点,持续不断地推出类似的交流对话活动,打造一个永不散场的思想流水席。通过这个平台,将统一战线的团结合作文化、和谐和顺文化、向善文化、信义文化、根源文化传递给世界。

三是做好成果推广。首先,应当特别重视学术成果的结集,要把各位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完整准确地记录、提炼,或形成内参为中央提供决策咨询;或公开报道,助力于更为广泛的学术证明和思想交流;或转化为各地中华文化学院的教辅材料,以及用之于港澳台侨的交流资料,成为全国社院系统进行共识教育的权威资料。其次,要把会议论文结集出版,并在主流思想文化网站进行集中宣传和传播,形成中华文化学院主题的重点出版品牌。最后,要把会议研讨的重大问题和还没有充分展开的重要论题,作为社院智库的课题,集中专业力量进行深入研究。在此,我向大家郑重通报,中华文化学院将力争在最短时间完成“大统战”与“大文化”相结合的主干教学课程,我也特别郑重地邀请与会专家学者能成为中央社院的兼职教授与特约研究员,让我们一起共同研究,共同提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本文系潘岳在“中华文明与人类共同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潘岳,男,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

猜你喜欢

全人类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关于献血
疯狂的重量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
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