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

2017-04-11陈波

教育家 2017年5期
关键词:逻辑学解析逻辑

文|陈波

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

文|陈波

陈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二级教授,人文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领域为逻辑学和分析哲学。先后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1997—1998)、美国迈阿密大学(2002—2003)、英国牛津大学(2007—2008)、日本大学(2014全年)做访问学者或从事合作研究各一年,并多次应邀到日本,中国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学术机构讲学。

据称,现在我国每年高中毕业生已突破千万,一部分进入大学,另一部分进入劳动力市场。不管是直接成为劳动力的,还是几年之后成为劳动力的,他们都是共和国建设的主体。他们的理智品质如何,将影响甚至决定我国国民的总体理智水准:他们能否对从前辈、同伴、书籍、纸质媒体、网络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做出批判性思考,能否从清楚明白的概念出发进行有条理的思维,能否在多种可能性中做出理性的选择,能否在发现错误之后适时修正自己的行为,这不仅对他的个人生活有重大影响,而且对整个社会的良序运作也至关重要。

如何提高这些未来国民的理智品质?我以为,让他们学点逻辑知识,从中学就开始学点逻辑知识,是重要途径之一。因为逻辑学告诉我们何为正确思维,我们应该如何去正确思维,特别是如何正确地进行推理和论证。可以这样说,逻辑学是对于理性精神的培养和训练:在遇到一个复杂、困难的问题时,逻辑学要求我们首先精准地确定问题之所在;把该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相对简单的问题;逐个找出解决这些简单问题的可以操作的程序、模式、方法和准则;给出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检验它们的真假对错,等等。要言之,按程序操作,按规则办事,一步一步来,这就是逻辑学的要求。

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容易上当受骗,就不能清晰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和行动,从而给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造成损害。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例1:如果我想出国工作,我就必须学好外语;我不想出国工作,所以,我不必学好外语。

解析: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想出国工作”只是“必须学好外语”的充分条件,却不是必要条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随着中国搞市场经济,有许多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有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工作或经商,即使有些人不出国,也有很多机会与外国人打交道或做生意,因此,若可能的话,仍有必要学好某门外语。

例2:这是我喜欢的演艺大明星推荐的商品,因此,我一定要把它买到手。

解析:一位年轻人这样想问题,就犯有“诉诸不当权威”的逻辑错误。因为那位明星或者歌唱得好,或者戏演得好,但她并不是某些商品方面的专家。假如她所推荐的是药品、营养品或小汽车,她有足够专深的医学知识和营养学知识吗?她是汽车专家因而能够鉴别汽车的性价比吗?回答常常是否定的。

例3:既然大家都这么说这么传,那肯定是有根据的。不然,为什么大家都这么说?

解析:例3犯有“诉诸多数”或“诉诸众人”的错误。一个流行的说法是否有根据,要通过事实查证,要通过理性分析。某个封闭的村庄里,由于条件落后,由于信息闭塞,几乎所有人都相信跳大神能够治病,难道跳大神就真的能够治病吗?至少有时候,下述情况是有可能发生的:大多数人都弄错了,只要想一想中外历史上许多时期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就够了。

例4: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我这里有治癌症的特效药,你赶快掏钱买吧。你的命都快要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

解析:例4犯有“诉诸无知”的错误。它是骗子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推理是不正确的一样:“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司法上有“无罪推定”原则: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人犯罪,否则那个人就是无罪的。给一个人定罪,需要有经过法庭辩论而得到认可的一系列证据构成的完整的证据链。

下面看几个稍微复杂一些的例证。

例5: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张三是人,所以,张三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

解析:在例5中,两个前提似乎都是正确的,但结论肯定不正确,因为张三是他妈生的,他在这个世界上只活几十年时间,不可能完成由猿到人的进化过程。该推理的错误在于:两个前提中的“人”的意思不一样:第一个“人”代表人类,第二个“人”代表单个人,完成由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单个人,张三只是单个人,他是人类的一员,却不是整个人类,故由例5的两个前提不能推出它的结论。要弄明白这一点,需要具备关于概念和三段论的逻辑知识。

例6:一个人既不能研究他所知道的东西,也不能研究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不能研究他知道的东西,因为他知道后就不用再研究了;他不能研究他不知道的东西,因为若不知道要研究什么,他怎么去研究?所以,研究工作或者没有必要,或者没有可能。

这是古希腊一位富家子弟美诺在与苏格拉底的对话中提出的一个论证,史称“美诺悖论”。为明确起见,将该论证整理如下:

(2)如果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必要的。

(3)如果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可能的。

(4)所以,研究或者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可能的。

仅从字面看,三个前提似乎都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其中“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这句话是有歧义的:

(A)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

(B)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的答案。

在(A)的意义上,(3)是真的,因为你不知道你要研究什么问题,研究工作确实无法进行;但(2)却是假的,因为尽管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问题,但由于不知道该问题的答案,研究工作仍有必要进行:它的目标就是探寻该问题的答案。在(B)的意义上,(2)是真的,因为假如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问题的答案,还有什么必要去再做研究?但(3)却是假的,因为尽管你不知道那个问题的答案,但你却知道你要研究什么问题,研究工作仍有可能进行。故两个前提不在同一种意义上为真。从一对真的前提,即(2B)和(3A),却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例7:午夜时分,小明安静地坐着。他非常希望此时是早晨,这样他就可以出去踢足球了。他平心静气,祈祷太阳早点升起来。在他祈祷的时候,天慢慢变亮了。他继续祈祷。太阳逐渐冒出地平线,升上天空。小明想了想所发生的事情,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他祈祷的话,他就能够把寒冷而孤寂的夜晚变成温暖而明朗的白天。他为自己感到自豪。

“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是新生事物,在农业的应用成效还不够显著,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种养殖户对信息技术优势认识不足,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主动性不够。

解析:小明很可爱,但他的思考过程犯有逻辑错误,即“以先后为因果”。一件事情在小明祈祷之后发生,并不意味着因为他的祈祷而发生。因果关系常常是先后关系: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如果我们要找寻一个现象的原因,就应该在这个现象发生之前的现象中去寻找,而不能在它发生之后的现象中去寻找。但是,因果关系却不等于先后关系,故有简略的说法:“在此之后≠因此之故”。识别例7中推理的错误,需要具备关于因果关系和归纳逻辑的知识。

例8:去年,有6000人死于醉酒,有4000人死于开车,但只有500人死于醉酒开车。因此,醉酒开车比单纯醉酒或单纯开车更安全。

解析:此论证的悖谬在于:它用造成死亡人数的绝对量而不是相对比率来比较一些行为方式的安全性。假如去年有6亿人醉过酒,有5亿人开车,但只有1000人醉酒开车。那么,根据上面的数据,酒醉死亡的概率是1‰000,开车死亡的概率是0.8‰000,而酒醉开车死亡的概率却是1/2。哪一种行为方式更危险,不是一目了然了吗?按照该论证的逻辑,我们甚至可以得出吃饭比核事故更危险的结论,因为中国去年吃饭被噎死的人数(包括老人、病人、小孩和其他偶然事故)肯定比死于核事故的人数多。

例9: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解析:例9来自《韩非子·难一》篇。那位既卖矛又卖盾的楚人说出了两个命题: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任何物都不能戳穿我的盾)。

(2)“吾矛之利,物无不陷”(我的矛能够戳穿任何物)。

这是两个互相否定的全称命题,有传统逻辑所说的反对关系:不可同真,但可以同假,故它们“不可同世而立”。

既然“我的矛”也是世上之“物”,由(1)可以推出:

(3)我的矛不能戳穿我的盾。

既然“我的盾”也是世上之“物”,由(2)可以推出:

(4)我的矛能够戳穿我的盾。

于是,我们得到一对直接意义上的逻辑矛盾,即(3)和(4),它们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必有一假。也就是说,“不可同世而立”。逻辑学要求我们保持思维的一致性,不允许思维中出现逻辑矛盾。基于此,逻辑学还发展了两种常用的推理论证方法:归谬法和反证法。

由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我们的日常谈话和思维中藏有很多陷阱:或者所使用的概念不清晰,或者推理中隐含错误的前提,或者推理过程不正确,或者前提与结论之间没有任何逻辑关系。把所有这些细节分辨清楚,需要具备相关的逻辑知识。而这些相关的逻辑知识,也应是中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古印度并称为逻辑学的三大发源地,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制学科分类,明确地将逻辑学列为相对于技术科学的七大基础学科的第二位,仅次于数学;更有甚者,1977年出版的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赫然地将逻辑学列为五大分科知识之首。世界教育对逻辑学的重视可见一斑。过去中学语文课本中附有一些初步的逻辑知识,语文老师也会在课堂上讲授,但后来却被取消了,现在有必要加以恢复。据我所知,北京有些中学甚至准备开设逻辑基本知识的课程,还曾邀请我去做过相关讲演。这是有眼光的做法,值得提倡。因为一个人如何思考会影响到他如何作为,一般来说,理性的思考会导致理性的作为,不理性的思考则会导致非理性的作为。国民的作为将会影响到他们本人的生活,也会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谐与稳定。兹事体大,需要预作安排。

猜你喜欢

逻辑学解析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浅析《逻辑学》的教学方法
创新的逻辑
三角函数解析式中ω的几种求法
杰文斯逻辑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简单的逻辑学》
睡梦解析仪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电竞初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