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处的时代,需要教育人变得更优秀
2017-04-11张以瑾
文|张以瑾
我们所处的时代,需要教育人变得更优秀
文|张以瑾
每年1月,都是教育舆情的“淡季”。随着学校放假,学生回家,与师生行为和学校工作相关的突发性事件大幅走低。新年到来之际,新政出台较为密集,舆论对教育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教育政策的发布和解读上。
1. 一年一度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六个根本”为2017年教育改革发展定调。
2.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
3. 中小学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
4. 全国有30个省份公布高考改革方案,北京、湖南、海南等6地今年启动改革。
有意思的是,相比于社会舆论的关切,我在和中小学校长交流时发现,他们中的不少人对此类“教育新闻”并不怎么关心,认为那是“上面的事情”,与基层办学相关的事项,自然会逐级传达到学校。学校听教育局的、校长听局长的就行了。
这样做校长,显然奉行的是行政思维,“上面”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没让干的事情就绝对不要干。单从行政隶属关系来看,很难说这样的心态和做法是多严重的错误。但事实上,这里潜藏着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说的科层制桎梏,即层层服从,看似有效,却不幸造成了一个压制创造性和活力的桎梏。
在这种无形的桎梏下,学校有时会发生一些近乎荒唐的事情。几个月前,陕西某县中学一名16岁的少年军训期间猝死。事发前两天,当地气象局已经发出高温黄色预警。但校长却说自己不知道,原因是他很少看电视,也不会上微信看朋友圈,县教育局也从来没有传达过高温预警。这真是可笑且可悲的事情,当校长眼里只有上级指令的时候,办学者应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能是个奢望,甚至连常识都丢到了一边。
有人根据校长的自我定位和现实表现,把当下的中小学校长群体划分为不同类型。不管怎么划分,官员型校长和专业型校长是很容易识别的两大类。前者把校长当官做,在上级领导面前是唯唯诺诺的下属,在师生和家长面前又是高高在上的上级,学校运转主要靠指令驱动。后者则把校长作为专业岗位,以教育家为成长方向。在办学上,注重研究人,研究教育,学校运转主要靠价值引领和专业驱动,办学风格更加民主开放,学校也更有活力。
从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看,专家型校长的“行情”无疑是看涨的,而且要大涨。就在1月中旬,中组部会同教育部等四部委印发的《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提出,要注意体现育人的长效性与岗位的专业性等,“不简单套用党政领导干部管理模式”。中小学校领导人员要“具有胜任岗位职责所必需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实践经验”;要“善于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
“不简单套用党政领导干部管理模式”,意味着,从教育管理体制上,要给官员校长们“解套”。各地教改动态显示,这样的动作现在已经很密集了。以校长职级制改革为例,前几年还是夺人眼球的新鲜事物,现在则成了常规性的新闻报道。1月初,一则不太引人注目的报道说,山东2017年将在全省全面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并逐步完善配套政策,扩大办学自主权。改革后,新任校长不再套用行政级别,全部竞争上岗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并设立了4级9档或4级10档的晋升渠道。校长聘期由3到5年不等,一般不超过两个聘期。
体制与个人是互动存在的。体制层面“解套”很重要,同样重要的还有校长自身的“解套”——有意识地解除自己观念和行动上的“套”。如果原先校长只是个听差候令的人,现在可能要多想想,为了做好校长、办好学校,还有哪些事情是上级没有下达指令却是有必要做的。这样做校长,学习研究意识和转化能力要过关,国家的教育政策、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各地教改动态和经验以及不断更新的社会观念等,都需要进入校长的眼界,并最终被吸收、整合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信息化时代,这也就是校长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
很多人总是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话对,也不对。从当前的办学阶段来看,校长对学校的引领作用确实至关重要,一个好校长带出一所好学校的案例也比比皆是。但“好学校”的定义是与时俱进的,随着教育往更高层次发展,学校的课程和文化、教育的质量和内涵成了好学校的主要评判标准,而这背后,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教师团队。
对于教师培养,教育部刚刚做出了一个重要规定。1月15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王定华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现有的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聚焦教师培养主业。”教育部今年将对师范专业进行专业认证,一律由中央财政出钱。认证优良的可以颁发教师资格证;认证一般的毕业生,要参加教师资格考试;认证较差的取消举办师范专业的资格。他同时重申,要健全教师工资保障的长效机制,确保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等。
现在有不少校长和教师感叹,教育越来越难做。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今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将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总结为5点:服务经济社会全面化,对象群体多元化,社会需求多样化,全民学习终身化,发展环境国际化。显然,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正在给教育工作者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但这些挑战更多是专业性和发展性的。说到底,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需要更好的教育,需要更多、更优秀的校长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