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学校2>合肥市新站区六十三中 “研”有深度 “行”有厚度
——一所初中的研学活动样本
2017-04-11许成武董雪梅
文|许成武 董雪梅
特色学校2>合肥市新站区六十三中 “研”有深度 “行”有厚度
——一所初中的研学活动样本
文|许成武 董雪梅
合肥市第六十三中学地处城郊,属于城乡接合部。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家庭是郊区菜农,四分之一以上的家长在批发市场做小生意。因此,相对于市区的学生,六十三中学的家长利用周末、寒暑假带着孩子外出旅游的机会少之又少。不少学生外出旅游的经历,仅限于小学阶段在周边公园、科技馆、纪念馆开展的踏青、秋游、参观活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六十三中学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奢望。
直到研学旅行的春风吹来,2012年底,合肥市成为全国首批研学旅行试点城市。2013年春,合肥市六十三中学成为新站区唯一一所初中研学旅行试点学校,六十三中学生这种“荧屏之中看大海,教科书里攀高峰”的现状才得以改变。
有了政策的支撑,有了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2013年、2015年、2016年,六十三中学开展了三次研学旅行活动。活动伊始,没有先例可以借鉴,学校以“安全第一”为本、以“游中研、行中学”为纲,从最初的粗线条勾勒,到第二年、第三年的不断总结经验、拓展升华,到现在,六十三中学的研学旅行已经理出了一个清晰的思路,开发出一个日趋成熟的模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周密考虑,充分准备
要使研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前期的筹备工作要做细做全。2013年11月15日、16日,2015年11月13日、14日,2016年11月16日、17日、18日,学校成功进行了三次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在最初并未得到家长们的广泛支持,不少家长甚至很不理解:学生不就该好好学习吗,怎么还出去玩?更多家长则是对孩子外出的安全问题表示担忧。为了打消家长们的顾虑,取得他们的支持,学校通过多种渠道与家长进行沟通,如让班主任电话、短信与家长联系,专门召开研学旅行家长会议,发布研学旅行致家长一封信等等,以此消除家长各种顾虑。
另外,还有少数家庭由于经济困顿,出行的经济实力不足。这些学生体谅父母的不易,同时,碍于面子,不愿意向老师、同学道出不参与活动的真实原因;但出门远行,集体出游,又是这些孩子特别渴望的。因此,为了不让学生们错失一次成长与学习的机会,学校对这部分学生减免了出游的费用。
每个学年度的第一学期,学校制定工作计划时,都提前将研学旅行纳入重点项目。学校先后发出《研学旅行通知》,制定《研学旅行方案》和《研学旅行安全预案》,印发《研学旅行致家长一封信》《研学旅行安全须知》《研学旅行随队老师注意事项》《研学旅行教师分组及任务安排》《学生晚间住宿安排及要求》《学生景区内安全细则》《学生外出旅行文明礼仪知识》,公布所有随队老师的联系方式,各班级学生及家长联系方式等等,从各个方面确保研学活动出行安全、井然有序。
精心“踩”点,合力“研”题
选择哪些景点作为研学之旅的目的地?学校主要基于如下考虑:研学旅行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旅行,而是带领同学们走出校园,走向大自然,去学习文化,学习历史,陶冶情操,磨砺意志,要让同学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为此,我校在组织学生研学旅行前,由团委和政教处对旅行的景点进行了梳理。并给每位参加研学游的同学发放研学旅行的“知识普及”资料,系统介绍旅行目的地的人文、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相关学科教研组,合全组之力,确定本学科在此次研学旅行中的课题,布置符合学情校情的课题作业。
2013年,我校研学主题为“体验现代科技,不忘先烈精神,品味传统文化”,目的地为芜湖方特梦幻王国主题游乐公园、南京雨花台、中山陵、滁州琅琊山。理化生组、政史组、语文组分别确定了三个课题——“光电知识在游乐场的应用”“南京城在历史上的经济、文化、战略地位”“《醉翁亭记》折射的贬谪情怀”。
2015年,我校研学主题为“走进徽州文化,探寻石窟之谜”,目的地为徽州宏村、花山谜窟。艺体组、政史组、地理组分别确定课题为“探寻徽州古民居特点”“寻根徽商文化”“花山谜窟地貌研究”。
2016年,我校研学主题为“访江南名园,品吴越风情”,目的地为无锡、苏州。语文组、艺体组、政史组确定课题为“对照叶圣陶先生《苏州园林》,探寻拙政园之美”“用镜头记录苏州园林中的图画美”“苏州、无锡在中国历史中的位置”。
三年来,在这些课题研发的基础上,学校开发了一套成熟的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山水诗文寄情怀——中华传统文化探究》《山川社稷知多少——地理、生物学科探究》《古都名城溯历史——从地域角度探寻中国历史》。如今,研学校本课程,已进入学校七、八、九年级第一学期的课表(我校研学旅行基本安排在第一学期)。
>>牛角大树前班级幸福合影
基于研学的总结与反思
研学归来,同学们及时地对研学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总结。三年来,研学作品共收上来书画作品253幅,征文作品1897篇,各类绘画摄影手抄报2514份。各班级也在班主任组织下,在语文老师和美术老师指导下,纷纷将本班同学的研学游记整理成册,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作品集。各班同学在编书的过程中,提高了文学素养,培养了组织协调能力,增强了团结合作精神。
基于学校的几次研学活动,我们也进行了几点反思:
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亟待建立。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首次明确了中小学研学旅行“乡土乡情、县情市情”内涵。如果政府能够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等,设立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建设专门的研学旅行网站,促进基地课程和学校师生间有效对接,或许研学旅行更系统、更正规、更接地气。
要正确对待研学旅行的成果。当下的教育,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而良好的教育方式,往往都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因此,指望通过几次研学旅行就能让孩子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不科学的。通过我校三年研学经验来看,无论是开发课题,还是各种后研学成果的展示,都是一个逐步积累,不断积淀的过程。因此,对待研学旅行成果,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要多一些“静待花开”的态度。
加快健全经费筹措机制。鉴于城市开发区部分家庭经济困难情况,每年研学旅行,总人数1000人的情况下,我校约有50多名学生需要学校资助出行。义务教育学校经费紧张,这笔资助费用往往需要学校在账目上东挪西凑。如果能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鼓励通过社会捐赠、公益性活动等形式筹措到这部分学生的费用,就大大解决了学校财政上的燃眉之急。
三年来,我校不断挖掘“研”的深度,持续增加“行”的厚度,达到了增长学生知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的目标,丰富了学生们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较好地满足了学校、家长、学生的教育需求。潜心耕耘,静待花开,在研学旅行这条洒满阳光的路上,孩子们走着,走着,就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