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幕课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2017-04-11孙海英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

摘要:自幕课诞生以来,正以其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全新教学手段和在线、免费、开放、共享的传播优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教育教学观念,给我国传统课程教学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面对幕课的来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因势而变,深入研究幕课的优势和特点,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实际,利用幕课全新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手段和全新的教学模式来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网络化时代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关键词:幕课;思政课;改革;混合式教学;翻转式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14年3月15日,随着全国首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幕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同时上线开讲,全国24所高校的5000多名选课学生收看了幕课的同步直播,标志着中国幕课时代的真正到来。幕课试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会给大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也会给中国传统的授课模式带来冲击和影响。幕课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改变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态、翻转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堂、彻底颠覆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引发一场教学和学习的革命,这些都是引发思政课教师进一步思考,并需从理论和实践上积极回应的问题。

一、慕课的“混合式教学”、“翻转式课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的改革

幕课是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理论深度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幕课作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一项教育变革,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对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等都产生着深刻影响,特别是幕课所倡导的“混合式教学”、“翻转式课堂”的教学理念正在改变着全世界大学的授课模式。那么,什么是“混合式教学”和“翻转式课堂”呢?

所谓“混合式教学”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学习理念,它成功地把教师的教学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起来,通过人机交互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师的角色也都随之发生转变。这种改变不只是教学形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教学理念的一次变革,它倡导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的技术优势和传统课堂教学的人文优势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混合式教学”强调的是在恰当的时间应用合适的学习技术达到最好的学习目标[2]。

“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混合式教学”实现了学习资源的混合。它改变了原来单一的教材加课件的教学形态,实现了学习资源来源的多元化,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和富有效率。

2.“混合式教学”实现了学习环境的混合。学生们既可以选择去有形空间如教室学习,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在虚拟的环境中学习,如虚拟社区、远程教学、论坛等。

3.“混合式教学”实现了学习方式的混合,学生们既可以采用听讲、阅读、讨论、做习题等较为传统的方式学习,也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学习工具实现在线学习、在线看视频、写博客、小组协同学习等更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4.“混合式教学”实现了学习风格的混合。混合式教学彻底颠覆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参与的角色,实现了学生们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学习的转变。通过参与、合作、竞争等各种学习体验活动,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和风格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过去的要我学到现在的我要学,学风的转变带来了学生学习效果的极大提升。

所谓“翻转式课堂”,是指课堂由过去老师一人唱独角戏变成了师生之间的合唱,由老师一人的表演变成老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互动的舞台,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1]互联网的普及以及计算机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得“翻转式课堂”教学变得可行。

“翻转式课堂”的运用带来了教学理念的新变化。

首先,教师由过去重视传统课堂教学,变为现在更倾向于利用快捷的互联网,通过在线课堂实施授课,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可以说是对教学载体的翻转。其次,由过去重视传统课堂以教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变为现在更重视线下的课堂研讨,可以说是对教学方式的翻转。再次,传统课堂学生们学习只能是一次性的听老师讲,不能反复学习,而在线课堂不一样,可以无限制地反复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翻转;最后,传统课堂授课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非常大,而网络课堂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上课,颠覆了传统课堂对时间和空间的设限,实现了学习时空的翻转。

可以说,这样一种“混合式教学”与“翻转式课堂”改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原有的生态,也给课程的教学改革带来诸多新的思考。

二、慕课的“微课程”、短视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幕课的教学方法抛弃了传统教学模式追求宏大叙事的套路,创新出适應数字化时代方便学生们碎片化学习的“微课程”与短视频。慕课的“微课程”,主要由任课教师来完成,形式是教学视频,视频时间不固定,短则3分钟,长则15分钟,一般为6-8分钟为宜;内容短小精悍,突出重点,材料生动有趣,语言精练;主要作用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增加了吸引力,提升了讲课的实效性;主要目的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慕课的吸引力不仅在于教师授课方式的视频化,更重要的是它增加了学习的互动性和兴趣。

慕课的“微课程”目前来看主要有三种形式比较流行。第一种是PPT式“微课程”。这是一种比较简单易学且被老师广泛使用的幕课形式。主要元素既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音乐或者图片,把PPT设置为自动播放功能,然后转换成视频,时间控制在5-8分钟左右。第二种是讲课式“微课程”。这是幕课最常采用的一种授课形式,且深受学生欢迎。主要特点是由主讲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所讲内容进行精讲,做到既提纲挈领,又画龙点睛。老师的讲课过程被全程拍摄下来,再经过后期剪辑制作,形成“微课程”,时间控制在5-10分钟。第三种是情景剧式“微课程”。这是一种比较新颖但制作成本相对昂贵的幕课形式,只适合文史、音乐等少数课程。其主要特点是教师就像电影导演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策划,对发生的情景进行设计,然后写剧本,找演员,租场地和设备进行拍摄,再经过后期视频剪辑,最终形成“微课程”,时间为10-15分钟。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法是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们在座位上听,而且总时长为90分钟,不论是授课方法还是时间长度,都令学生们恹恹欲睡。慕课的出现为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方法论工具。慕课的教学制作成长则15分钟短则3分钟的“微课程”和小单元,“微课程”和小单元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所构成,学习时,学生好像正经历电子游戏的通关过程,只有答对过关之后,才能继续听课。如果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可以在线交流以获取帮助,助其闯关。这样就要求教师在制作教学视频时,必须研究学生心理,精心设置问题和答案,把视频时间控制在合理的区间,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慕课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设计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改革

慕课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幕课更突出问题导向,以问题链的形式构建教学内容,以若干个逻辑关联的问题组成“微课程”和教学单元,以老师精选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老师精选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追求“为什么”、“怎么样”的探究式教学内容正在冲击着我国以追求“是什么”的大学课堂授课模式。

怎样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思政课教学内容?笔者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例加以说明。第一,这一章需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什么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中国为什么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与西方的多党制的根本区别在哪里?这三个基本问题,可以预设为三个一级问题。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什么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是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这三个一级问题之间的关系是递进逻辑,即前一个问题为下一问题做前提、基础或者铺垫,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和拓展,建立递进的逻辑关系是基于问题逻辑开展有效教学的根本。第二,通过问题层次细化,形成“微课程”教学单元。把这个一级问题细化为四个二级问题,即“清末君主立宪制”、“孙中山议会民主制”、“蒋介石一党制”和“资产阶级的第三条道路”,它们为什么会失败?这四个二级层次问题之间的关系是并列逻辑,同时构成一个“微课程”教学单元。第三,“清末君主立宪制”、“孙中山议会民主制”、“蒋介石一党制”和“资产阶级的第三條道路”失败的原因又可以细化为四个三级问题即晚晴政府的腐朽性、孙中山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崇拜、蒋介石对人民权利的践踏、资产阶级力量的软弱。这四个三级层次问题之间的关系是并列逻辑,就是说在二级问题内部所细化的诸多问题之间属于一种并列的逻辑关系,并不存在一个问题比另外一个更为重要、更为根本的问题,它们以同等的叙述共同支持一个二级问题。最后,通过以上三级层次问题的细化及问题逻辑的关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什么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这个问题有四个“微课程”教学单元,从而形成一个“微课程”教学的逻辑问题体系。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 [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2]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 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 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

[3]徐蓉.慕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态的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4(5).

作者简介:孙海英(1968—),女,山东蓬莱人,法学硕士,山东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从事思政课教学,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