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校德育课程一体化教材开发与思考

2017-04-11叶祝华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道德德育

摘 要:一体化是技工教学的改革方向,一体化教材是一体化课程的基础。本文认为,技校德育课程一体化教材应以生活学习一体化的思路来开发,并对教材开发策略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德育 一体化教材

德育课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发生急剧变革,人们的思想出现深刻的变化,德育问题成了广泛性的社会难题,德育课程在应对这种变化上显得滞后,课堂教学陷入困境。近年来,技工学校推行一体化课程,把教学做合而为一,以任务来驱动学习,以适应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为德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德育课程一体化对教材的要求

作为一种全新课程体系,教材开发首当其冲。一体化教学中,教材不仅是教学材料,更是为完成学习(或工作)任务而供学生使用的学习材料。德育一体化教学对教材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职业性。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性而非学科性,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办学目标。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以职业需要和岗位适应来组织教学,德育就应该注重学生职业素养中的思想素养、道德素养和身心素养的培养,围绕学生的这些职业素养的提高来设置教学内容,以实现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

2. 科学性。德育教材经历了从强调课程学科的系统性、知识性,到强调理解运用与情感体验的转换,弱化了学科性,强调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但对其教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有所忽视。德育课程有国家标准,但是教材内容的具体选择需要经过必要的理论论证和实证支撑,要与专业和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要更多地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道德实际,既要重视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又要符合德育形成规律。

3.实践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是技工教育的特色,德育形成的关键也在于实践。一体化课程要求教学做合而为一,做中学,学中做,让道德在学生生活实践中得到实化,所以,德育教材不仅要有实践环节而且要有可供实践的内容。

总之,德育课程教材要满足技校教育与技校生的差异化需求,便于开展实践活动,才能满足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二、德育课程一体化教材的开发理念思考

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的一体化课程,强调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下,在工作过程中实现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德育的实践性,为知行合一提供条件,两者可以也应该结合得更好。专业课程的工学一体模式为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提供了借鉴,但不能机械地搬照,否则容易把德育课简化成就业指导课和职业道德,削弱德育课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与专业课相比,由于课程性质的不同,德育一体化课程教材开发也呈现出不同的思路。德国思想家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概念有三种:即狭义的生活世界;特殊的世界的生活;广义的生活世界。其中,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科学世界是生活世界中的一部分抽取出来加以理论化、形式化的结果,两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德育所涉及的是生活世界,是广义的一切跟人有关的动态的人文世界,专业课程所涉及的是相对静态的特殊世界,是工作或职业内容。因此,德育课是基础性课程,对其他课程具有奠基作用。相对于专业课程的工具理性,德育课程是价值理性,它是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提高精神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实现人的社会化,它的层次比专业课更高。所以,德育课程一体化是自身课程一体化,而不是附属于专业课程的一体化,并且其模式也有别于专业课程的一体化,但两者可以通融。专业课程的一体化可以是工学一体化,而德育课程的一体化应该是生活学习一体化,其范围更广。生活学习一体化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需求出发,以社会规范为导向,以学生的生活空间拓展为线索,以学生的生活事件为素材,以此来开发技校德育一体化课程内容。至此,课程教材由知性德育从根本上转向生活德育,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道德来源于生活实践。道德原本是个体的发展需求,起源于生活。生活德育是对知性德育范式的反思,主张德育回归生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实践,在社会化的生活中形成。当道德对个体的幸福生活产生实际意义时,学生才会去追求有道德的生活,从而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第二,德育的形成有赖于生活实践。道德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解读,在知行合一中实化。只有个体在生活实际中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把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德育过程才能完成。

第三,生活德育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和技校生认知的水平。生活是感性的,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认识也是感性的,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以达到修养的自觉。技校生大多是十几岁的青少年,身心进入了快速成长期,但心智成熟程度远低于身体成熟程度,他们的认知是感性,甚至是片面的。从他们熟悉的事物入手,体验和思考实际生活中的道理,并加以正确引导,感性认识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

生活德育立足于职业教育的实用理性和实践性,更具有针对性、现实性、直接性,立足和回归现实生活,为一体化开辟了道路。

三、德育课程一体化教材的开发策略

一体化的德育教材开发以学生的生活事件作为学习情境,学生探讨生活中的问题,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达到相应教学目标,它是一个开放而有弹性的德育课程内容。教材内容要深入调查研究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事件,了解学生思想现状、困惑,把握生活世界的现象,发现道德精神和本质,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典型的德育问题,转化为德育教材内容和學习任务。生活是零碎的、感性的,追求现实和快乐的原则,德育是系统的、理性的,追求理想和高尚的原则。从实然的道德现状出发,但要避免简单地就事论事而陷入庸俗化、泛娱乐化,提炼生活中隐性的文化、人性、社会规范,选择生活世界中真善美的元素与符合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积极因素,上升到应然的道德,并充分考虑知识综合化趋势,向人文素质和精神追求方面渗透,使德育教材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沃土。

课程教材要开放而且有弹性,以便于教师开展一体化的教学实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增减学习任务,也可以把本地资源课程化,或者采用DIY模式,由学生贡献材料和内容。师生在丰富的生活情境和不确定性的氛围中,共同体验、理解和实践,建构新的道德内涵,实现德性共同成长的过程。

学习目标要多元化,既要社会目标,也要个体目标。学习目标要分层次,以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为基本目标,注重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2] 曾钊新.道德心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叶祝华(1973—)江西吉安人,管理学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企业管理方面的教育和研究。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道德德育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立德树人”理念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思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跟踪导练(五)(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