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性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

2017-04-11林中月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核心价值观培育

林中月

摘要: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传统的显性教育,也要发挥隐性教育的积极作用。通过彰显隐性课程的魅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优化教育环境,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师生间无障碍的情感沟通;从而提高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

关键词:隐性教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隐性教育的概念发端于1968年美国学者杰克逊在《教室里的生活》(Life in Classrooms)中关于学校“潜在课程”(Hidden curriculum)的研究,而后出现了“隐性课程”和“隐性德育”的提法,国内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了这方面的探讨,并发展成为“隐性教育”的概念。{1}隐性教育是与显性教育并齐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它把视野从教育内部环境拓展到人的全面丰富的社会联系之中,着眼在日常环境中施加教育影响。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因素众多,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树仅仅靠显性教育是不够的,需要从隐性教育的视角积极探索新的途径。

1、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独特价值

“隐性教育”是指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建设成就、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其中,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2}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开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通常以课堂为主要依托,以专题教育、主题讨论、学习整改、文件报告等为主要形式,是一种公开的、强制的教育方法,在过去一直处于主导地位。{3}我国社会转型期多种价值观的出现,强制灌输性的显性教育显然已不能适应大学生多元化的价值追求,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他们的逆反心理,甚至相反的行为出现。相对而言,隐性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可以作为显性教育的重要补充,能有效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呈现一定的教育优势。

首先是教育客体的新变化。当代大学生“90后”居多,且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他们的性格特征较鲜明,对传统的显性教育载体产生很强的逆反心理。这些大学生往往自我期望值高,承受力自控力较差,喜欢我行我素,盲目地追求个性。这种心理上的不稳定性,易使得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前缺乏理性,所以陈旧的、僵化的教育方式不再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变化,会导致教育实效的降低。

其次是教育环境的新变化。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使得西方国家利用其在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分化”的渗透更趋于隐形化和策略化,造成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产生了怀疑,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产生了动摇。(4)部分大学生滋生了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我们有必要从隐性教育载体的特点入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平台,使得大学生以平和的心态,愉快的生活和学习。

2、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因素

当代大学生承担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是否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能否实现中国梦的关键。然而,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时期,在这个特殊阶段中,他们正在经历由青少年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缺乏完善的判断力,同时又对新鲜事物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其道德标准、行为习惯、价值观念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2.1网络信息的纷扰。各种研究报告显示,互联网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得信息来源的首要渠道。网络环境下,对于各种来源渠道的信息难以进行全面把关,一些与主流价值观不符的落后观点与煽动性思想得以趁虚而入,大学生若缺乏完善的媒介道德素养,极易造成价值观的认知偏差,从而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

2.2校园文化的熏陶。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为底蕴,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由校园中所有成员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形成的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被校园师生认同和遵从的一种群体性文化。生活在校园中的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主动或被动接受着校园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2.3人际关系的影响。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并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是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下,在人际交往中,通过接受各种人、事的教育和影响形成的。人际关系在价值观的形成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5}一项调查表明,60%的大学生反映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好。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同一性建立的关键时期。全新的生活环境以及自身生理心理发育阶段的需要,决定了大学生更加渴求和谐的人际关系。但现实是,当代大学生中享受孤独和追求自我幸福是一种普遍的价值取向,人际关系不和谐和人际关系障碍的现象普遍存在。{6}

3、隐性教育视域下培育大学生核心價值观的途径

从隐性教育视角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校教育、管理、服务各个环节,尽可能通过各种途径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3.1彰显隐性课程的魅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近年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潜在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举办一些广受学生欢迎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定期举办的科技节、音乐节、体育节、电影节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教育和感化;要加强校风、班风、学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精神行为要求体现在广播、校报以及网络实践中;要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7)此外,尤其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世界。”(8)。

3.2优化教育环境,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培根曾说过:“集体的习惯,其力量更大于个人的习惯。因此如果有一个有良好道德风气的社会环境,是最有利于培训好的社会公民的。”环境是成功育人的重要条件,在大学生心理、价值追求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高校要积极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作用,进一步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对于高校而言,一是大力弘扬主流文化,使主流价值观弥漫在整个校园。利用学校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大力宣传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不断地、无形地认同、理解主流价值观。二是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子女成长成才的关键。家庭教育环境首先需要父母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核心价值观念;其次,要净化家庭交往环境,进行健康的交往活动;最后,家长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父母加强自身的修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9}

3.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友好的同学情。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由、自律。”教师和学生是学校中两个紧密联系的主体,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不能不承认,近年来,社会上发生了不少暴露不和谐师生关系的事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当代的大学生不仅要继承优良传统,对老师有崇敬之情;更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理性的看待新时期的师生关系。俗话说,教学相长。老师也应该以身作则,发扬优秀师德。师生之间相互尊重才是建立新时期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

大学生除了学习知识之外,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关键的。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仅是在校生活的需要,也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大学生要有健康的心态,平时要注重自身人格塑造和能力的培养,学会真诚的赞美别人,要大度谦让,以诚相待,不要计较得失。在人际交往中要自信,展现自己最良好的一面,不仅要自己快乐,也要给别人带来快乐。这样,大学生不仅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还可以在大学拥有一段美好的回忆,也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了人际交往方面的准备。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核心价值观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