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性别歧视对比研究
2017-04-11张晓楠
张晓楠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语言的使用反映出一定的社会风俗和社会观念,而社会生活中男女性别上的差异也会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社会风俗和文化对男女态度上的差异也会通过语言的联想意义表现出来,从而有可能包含性被歧视现象。本文试图从语言性别歧视的原因和现象两个方面入手,对英语和汉语中的性别歧视进行比较,希望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中的性别歧视。
【关键词】性别歧视;对比研究;语用学
现在,由于文化和语言的混合,沟通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困难,因此跨文化和跨性别问题逐渐引起学者们的注意。近年来,许多学者在这个领域进行研究,而其中对于性别歧视的研究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语言学中的一个热话题。“性别歧视”一词指在关于性别上存在的偏见,指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种性别成员的不平等对待。男性和女性生理上的差异是显著的,而这直接决定他们的社会和经济的角色。基于之前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原因和现象两个方面,对中英文中语用学方面的性别歧视进行系统的描写,分析和比较,希望对语言性别歧视的研究者们有所帮助,从而能够更好的学习东西方文化。
1 影响性别歧视的英语和汉语语用学因素
1.1 社交因素
在一般家庭中,男孩们被教导要做个勇敢的人,要有远见;女孩们则被教导要温柔文雅。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性别角色与别人交往,明确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怎么说。例如,男性可以讲像“shit”这样粗俗的话,但女性却不能。人们大都有这样的偏见,认为女性喜欢讨论一些不合逻辑的琐碎的事情。“八卦,唠叨”都是用来讽刺女性的。对此还有一些谚语,比如:Many women, many words. (三个女人一台戏。)在西方文化中,“女士优先”是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礼仪。表面上女人是被绅士地对待,事实上这种习俗是基于女性很弱,她们必须依赖于男性的概念之上的。
1.2 文化因素
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神话和民间故事的传播对人类思想有很深的影响。在这些故事里,女性是“危险的”,又或者是“罪恶的根源”。古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孔子有这样一句名言:“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这句话在中国开创了性别歧视思想。而在世界的另一端,伟大的作家莎士比亚也写道: Frailty, thy name is woman!(脆弱的名字叫做女人!)这便是性别歧视在英语和汉语中如此普遍的原因。
1.3 宗教因素
文化因素是汉语中性别歧视的根源,而英语中性别歧视的主要根源却是宗教因素。圣经被认为是西方文化的源头。圣经里说,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夏娃是用亚当的肋骨做的,所以被亚当视为玩物。这应该是最早反映性别歧视的语言了。此外,夏娃被认为是人类罪恶的根源。在圣经中,由于诱惑亚当吃禁果,她和亚当被上帝驱逐。
2 英语和汉语语用学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2.1 构词法中性别歧视的体现
在汉语中,有大量的贬义术语都由“女”字构成,像 “妖,奴,奸,妓”。据统计,由“女”字构成的词有近257个,其中35个具有贬义。而在英语中,性别歧视主要体现在构词法中复合词和前后缀上。在英语中,大多数复合词的主要部分都是阳性词。不管男生女生,新生都被称为“freshman”而不是“freshwoman”。单词“man”既指“男性”,也指“人类”。
一般来说,无论是英文还是汉语,表示同一概念的男女对等词中,男性通常没有标志词,而女性词汇往往有标记,如:manger---manageress(经理-女经理),usher---usherette(引座员-女引座员)等。人们的这种概念体现在构词上,表现出了女性的从属地位,本身就是对女性的一种歧视。
2.2 性别歧视在语序方面的体现
在英汉语中,提到男女并列结构时,往往是按男先女后的顺序。如:husband and wife, boys and girls等,汉语中也有“夫妻、男女、父母、男尊女卑”等词语。似乎除了Ladies and gentlemen和“女士们、先生们”以外,在英汉语中出现男女并列结构基本都是遵从了“男先女后”的这个原则。这说明在人们心目中女性的地位在男性之后,女性总是处于次要地位。
2.3 性别歧视在称呼方式上的体现
性别歧视体现在称呼方式上的典型的例子便是通用名词“he”的广泛使用。当我们不知道人的性别时,我们通常用“he”来标记这个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她”指女性第三人称,“他”指第三人称,不分男女。“他们”多指全属男性或男女并存,但“她们”只代表女性。
在英语中,“husband”来自于古冰岛语中的“husbondi”,意思是“房子的主人”。相反,“妻子”来自于“wif”,源于古雅利安语中的“weip”,意思是“焦虑、摇摆不定、紧张”。汉语中有更多的例子:女性通常称呼丈夫为“先生、官人、夫君”,这些称呼都代表了权利,地位和尊重,然而妻子却被称为“糟糠、拙荆、贱内”,都暗指妻子仅仅是呆在家中的女子.人们称呼母系亲属都在对父系亲属的称呼前加上“外”, 但是“外”在汉语中却代表疏远,这足以显示对女性的性别歧视。
3 结语
本文旨在处理语言和性别之间的特殊关系: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并进行了对英语和汉语语用学中性别歧视的初步比较与研究。最终结果显示英语和汉语中很多词汇都反映了反女性的性别歧视。在一定程度上,英语和汉语中的性别歧视都反映了社会结构,价值体系和男性女性的社會地位。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妇女解放运动和女权主义者的努力,社会开始关注语言特别是英语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同时,语言学家也开始这个领域的研究。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解放运动”对改善女性社会地位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白解红.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2]邓红霞.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S1).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黎兴桥,语言中是否存在性别歧视——基于英汉语言文字构造的考察[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05).
[5]苗兴伟.从标记理论看英语中的性别歧视[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5(03)
[6]潘建.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的比较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3).
作者单位
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省青岛市 266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