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生职业能力解析与社会需求对接分析研究
2017-04-11石芳联袁荃牟梓琳刘东泽
石芳联+袁荃+牟梓琳+刘东泽
本文针对本科毕业生职业能力及企业需求展开的研究进行梳理,首先对职业能力进行解析,接着通过资料查询研讨国外职前教育培养模式及国内职前教育培养现状。笔者向各高校发放千余张调查问卷,收到问卷3050余份;走访46家企业,深层次调研企业用人需求;并运用因子分析法、MATLAB数学分析、定量方法着重探讨和分析了毕业生自身能力的不足之处,通过对各大小型企业的走访和调查,探讨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将本科毕业生职业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进行有效对接,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职业能力;职前教育;因子分析;社会需求
1 职业能力解析及国内外职前教育培养模式
1.1 职业能力解析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其可以定义为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
对于职业能力的定义,国内外学者看法不尽相同,但主要是从职业能力的组成上来限定,认为职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综合而成的。例如,当今市场已经进入了买方市场,对于现代企业来讲,拥有优秀的销售人员队伍,能够快速打开市场,发现获取竞争优势和利润的机会。
1.2 职前教育
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主要来源于大学教育中的“职前教育”,其目的是使本科毕业生接受较全面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训以此提升职业能力,并使本科毕业生成为同劳动力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具备良好职业操守、有知识、有技能的劳动者。
1.2.1 国外职前教育培养模式
美国的CBE教育模式。首先,由职业学校聘请行业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某种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来确定从事这种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其培养目标。其次,再由职业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从而构成教学模块,并制定相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此实施教学。
日本的短期大学。教学方面重视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的培养,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强,就业率高;课程设置,学期安排,授课方式灵活多样,有自己的独创性,吸引大量具有各种需求的学生;短大较之于其他高等教育学费低廉,基本上实行走读制和工读制。
英国的职业教育机构实行理论和实际操作结合的教育方式:先让学员到企业工作,期满之后回校学习,继而再到企业工作。
德国采取的职前教育模式叫做“双元制”。该种制度又称为“国家控制的市场模式”,具体操作为:企业+学校的培训模式,这个模式类似于英国的模式,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1.2.2 国内职前教育培养现状
(1)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完备。
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己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内容比较完备,比如就业政策、就业信息、以及就业观念以及应聘技巧等。在大学生还没有走向社会就己经具有了就业的准备,这对于“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制度的实施有着积极作用。
(2)职业规划课程融入四年本科教育。
人生需要规划,否则毕业踏入社会难免会盲目、频繁更换工作,最终不能积累行业经验。现如今,我国不少大学已认识到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规划,帮助学生实现规划能力的提升。
(3)网络职前教育。
学校正常教育不能全面地满足所有学生职前教育的需求,而网络能够迅速地为我们提供大量的就业信息。现在市场上有两大职前培训公司,其一是易班大学——领航职前教育;其二是锦绣职前教育网。因此,有些高校尝试将网络当中存在的大量的职前教育内容进行整理,对不同专业学生开放,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成长。
2 湖北地区本科毕业生职业能力调查分析的实证
2.1 湖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含毕业生)对自身职业能力水平判定及需求分析
2.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是基于对湖北省高校大学生的调查,以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为例,主要针对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武昌首义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以及网络上部分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进行研究。笔者对大学四个年级一千多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大一学生占20.9%,大二学生占32.91%,大三学生占39.75%,大四学生占6.45%。回收率有效问卷1025份,有效率100%,如表1所示。
2.2 能力结构因子
本研究利用MATLAB数学分析软件,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大学生缺乏的能力的五個维度进行探索性验证。
2.2.1 信度分析
表2显示,本科毕业生职业能力量表的总系数为0.870,其中专业知识因子的a为0.901,科学分析因子的a为0.871,行业素养因子的a为0.846,组织管理因子的a为0.761,实践创新因子的a为0.726.因此,可认为,毕业生职业能力分量表的总题项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各因子内部题项之间有较高的一致性。
3 社会对本科毕业生职业能力情况的需求与分析
3.1 社会对本科毕业生职业能力的反馈情况
根据文章前面分析,国内外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倾向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特别是学生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以及实践经验、较强的动手能力。现代社会劳动者要获得和适应一份能够获得自我满足和能体现出自身劳动创造出的价值,并得到社会认可和尊重的职业或工作岗位,必须具备具体职业或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同时还需具备适应竞争日益激烈、并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3.1.1 反馈状况
根据麦克思数据《2011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报告》显示,2011届本科毕业生重要的职业能力包括有效的口头沟通能力、积极学习能力、科学分析能力、管理能力、谈判技能、判断与决策,其中,“有效的口头沟通”是大学生最重要的职业能力;根据社会对本科毕业生职业能力的满意度数据显示,“2010年届本科毕业生在理解交流能力中最重要的是有效的口头沟通和积极学习能力,满足度均为80%。”,“科学思维能力中最重要的是科学分析能力,满足度为86%。”“管理能力中最重要的是说服他人,满意度为78%”。对此,麦克思做了进一步解释,“有效的口头沟通能力”和“谈判技能”主要侧重于学生的社会能力,“科学分析”和“判断与决策”则同时强调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
3.2 企业对本科毕业生职业能力的需求调研
3.2.1 调研情况
笔者对46家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时职业能力要求的调查情况如下:46家用人单位中,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国企为7家,占15.2%;民营或私营企业家26家,占56.5%;三资企业13家,占28.3%;其中,90%以上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时考虑的第一重要因素是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80%以上的用人单位将道德修养、工作态度、责任感、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作为第二重要因素,40%的用人单位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作为第三重要因素。其中第一要素是专业能力,第二、第三是综合能力中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3.2.2 调研结果
根据麦克思数据和笔者对用人单位的调研情况可以看出,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对文职类、管理类工作岗位,企业更倾向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学生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工科类岗位,企业最看重的还是本科毕业生的实践经验、较强的动手能力,进入企业后能很快适应一线岗位工作。
因此,无论什么行业和职业,都需要高精尖的人才,综合以上调研分析及结果来看,社会看重的本科毕业生职业能力依次是:
(1)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目前,我国正处于由工业经济过渡时期,产业结构正在由劳动密集型逐渐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很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从体力劳动或简单脑力劳动者为主,转向能够为其带来效益和价值的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2)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一般来说,大学生毕业之后走上工作岗位为公司的贡献大小主要取决于工作态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3)具有一定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强调劳动者与他人在交往、协作、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
(4)其他能力:具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
4 本科毕业生职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对接的建議研究
4.1 从学校来讲
4.1.1 紧贴企业需求,搭建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体系。
紧密围绕企业的需求,按照零距离就业的高要求高标准来构建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体系,在保证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和训练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各方面职业素质的培养。
4.1.2 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强化实践工作能力。
要更加大胆地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拓宽思路。一是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把行业标准、企业技术标准等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提高学校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二是在学校的课程设计中,要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
4.1.3 提高就业指导课程实效
一是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结合专业,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在社会诸多职业中的状况,了解专业所处的行业环境,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程度,促使学生结合自身特点,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确立自己在未来经济社会中的职业位置。二是要加强和重视企业的全程参与,把课程建设为校企合作课程,让企业参与到课程的内容设计、教学模式开发、教学大纲的制定等各个方面。提高课程的实践性和与企业的接轨度。
4.2 从政府来讲
4.2.1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各地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完善高校学科专业、层次、类型动态调整机制。主动对接地区、行业、产业需求,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培养打造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
4.2.2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各地各高校要动态调整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实习实训,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认真吸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增强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的契合度。加强和推广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培养。
健全毕业生就业创业状况反馈机制。各地各高校要在每年年底前编制和发布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科学、客观地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状况和特点。要深入分析研究本地本校各专业就业率、就业去向、就业满意度、创业数量和类型等状况,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健全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经费拨款、院校设置、专业调整的联动机制。
4.3 从个人角度来看
准确认识自我,培养良好的身心素质;树立职业发展观,培养正确的择业心态;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创新思维;积极实践,提升综合素质能力;树立自信,提升自我营销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军,杜震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企业用人要求差异的对策研究[J].职业,2015(23).
[2]孙昊哲.基于人力资源视角的大学生创新培养模式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3]张娟.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陕西地区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2011.
[4]李祎迪.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匹配状况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作者简介
石芳联(1996-),女,汉族,湖北省宜昌市人。本科在读。现为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为物流与电子商务。
袁荃,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供应链金融、电子商务。
牟梓琳,现为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大学本科学生。
刘东泽,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
作者单位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