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授的一个玩笑:《试刊号》

2017-04-11魏怡

三联生活周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意大利教授小说

魏怡

“今天早上,水龙头不再向外滴水。”

这支不再滴水的水龙头,引发了一系列惊天的秘密。一个报社记者,带领着主人公(同一家报社的副主编)一次次在夜晚“潜入”米兰的心脏地带。在那里,这座通常被看作商业与时尚之都的城市,呈现出一番不同寻常的景象。在曾经发生连环凶杀案的街道上,在“二战”中被炸毁只剩下残垣断壁的建筑群中,在一个仿佛不属于这个时代的酒馆里,记者抽丝剥茧般地给我们讲述墨索里尼的死亡之谜。

《试刊号》是埃科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阔别《玫瑰的名字》30余载,大师再一次利用悬念作为推进小说的线索之一。随着记者调查的深入,种种迹象仿佛就要揭开这个谜团。或许墨索里尼并没有被枪杀,而是逃亡阿根廷。同时,这个弥天大案,也将成为20世纪意大利其他谜团的汇集之处:阴谋、贪污、黑社会、政要与名人、秘密警察,甚至连梵蒂冈教皇国,也没有能够脱掉干系。恰恰是这位来路同样可疑的记者所进行的调查,好像最终把他自己送上了死路,而报社也就此解散。主编带着出版商给的酬劳亡命天涯,这位副主编也离开米兰,躲到情人的乡间别墅里,度过了惶惶的几日时光,直至“警报解除”。就这样,从对“二战”之后到第二共和国之前意大利政治和社会上种种神秘事件看似合乎逻辑的分析,到最后主人公逃生时那条仿佛预先为他准备的逃生通道,都是那么顺理成章,一气呵成。

在此之外,埃科教授也并没有放弃他一贯的、对一些现象寻根溯源的爱好。他对马耳他骑士团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详尽陈述;开出一份非常专业的墨索里尼尸检报告;而且,为了使读者对米兰这座罗马人建设的城市产生一份不同以往的情怀,他还描述了由达·芬奇设计的,神秘而完美的运河水路。

直到作品结束,我们也仍然会对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心存疑虑。历史的秘密只有历史才能够解答,留给后人的仅仅是猜测。

一个不再滴水的水龙头,也打开了主人公的话匣。从那里涌出的,是这位以“失败者”身份度过前半生的文人的经历。年过五旬,他才偶然获得了一个报社副主编的职位。然而,从一开始他就明白,这同样是一个骗局。他的任务是负责筹建一份标题为《明日报》的报纸。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编辑12份“试刊号”,而真正的报纸并不会出版,因为它仅仅会作为出版商的筹码,借以敲诈或者毁谤他的对手,进而达到他成为精英阶层的“顶级俱乐部”会员的目的。这位出版商所从事的产业,他的雄厚实力以及头衔,使意大利公众将他与当今一位赫赫有名的巨头对号入座。埃科本人对此并没有加以确认,因为这并非问题的关键,也不是他创作小说的真正目的。

小说从1992年的“净手运动”开始。那一年是意大利第二共和国的开始,仿佛是一个分水岭,和一个新纪元的开始。然而,事实恰好相反。埃科选择这个时代作为小说的背景,是因为它代表着那个社会所患有的一种严重的疾病,也就是把不正常、不合法、问题与阴谋,都当作最为正常的状态。

《明日报》的版面和内容设计,首先要按照出版商本人的爱好与利益来取舍,而且要考虑到是否会使报社陷入麻烦。需要懂得利用新闻的取舍和排版的方式,博取公众的兴趣,甚至诱导公众做出某些结论;要懂得如何在报道失真的情况下为自己辟谣;在发生一件惨案之后,要派记者去慰问死者家人,以此获得读者的同情。除此之外,他们还想出增添填字游戏、智力竞赛,尤其是星座运程这样的栏目,来填充剩余的版面。报界的各种惯例与内幕,就这样通过不断花样翻新的编辑部会议,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通过制造舆论压力来毁坏对手声誉的方法,精心编制的故事,沒有根据的事实;无须寻找新闻,而是将新闻“回收和再利用”。埃科对报界内部的种种流弊毫无保留地进行了指责和抨击。难怪在小说出版之后,意大利《共和报》在2015年2月发表的书评中写道:“他(埃科)做到了。他在小说的伪装下,拿我们开了玩笑,所有人,无一例外……小说从头至尾都在讲述一份报纸如何运转,和(某些)记者思考问题的方式。”文中特意在“记者”前面加上了带括号的“某些”二字,可见被戳到了痛处。

这本小说,原文仅有200页,比起之前的小说要短很多,却是给读者好好地上了一课,告诉他们要拒绝没有确凿证据的消息;而且,对于阅读到的内容和提供信息的人,都要加倍小心。尽管小说叙述的仍然是纸质新闻的时代,但人的行为逻辑并没有改变。不论是印刷的报纸,还是网络新闻,归根结底都是一样。

这部作品,还具有前面几部少有的嘲讽与愉悦的口吻,而且描述得如此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那位自我陶醉的教授,将自己的讲课内容用录音机录下来,下课后和研究生们重温一遍;大学生们为了游戏而编造出的那些荒唐的情景,比如其中一个说,假如哥伦布不是向西航行,而是向东,那么,就会到达弗洛西诺内(距离罗马90公里左右的一座小城),这则故事显然会引起当地人的不满,好像他们的城市是一个蛮荒之地,但又不失诙谐;还有对于星座运程的设计,一定要让上到老妪,下到少女,都能从中看到希望,等等等等。这些细节稍显做作,但又是那么真实。

此外,这部小说还为某些热爱埃科小说的读者增添了一点点与前几部小说不同的味道。在主人公作为主编的编辑部里,还有一个身材娇小的文艺女青年,她有着小鹿般的眼神,尽管已经30多岁,仍然天真烂漫,还会在倾听古典音乐时入神和哭泣。虽然她热爱文学和音乐,希望能够借着这次机会,摆脱之前从事的花边新闻的编造,成为真正的记者,然而,因为她的提议总是显得不合时宜,却被委派编写报纸的星座运程专栏。

正是在这两位“边缘”人物之间,产生了越来越真实而温馨的情感。在生命接近终点的时候,埃科教授为热爱他的读者,补上了小说中一贯缺乏的一笔柔情。

2016年2月,埃科接受了他去世之前的最后一次采访。其间,教授坦然而风趣地谈到死亡。他说:死即是生。埃科尤其饶有兴致地说,就在去接受采访的路上,他碰巧遇到了但丁,后者建议他在当天晚上组织一个放纵派吟游书生们的酒会,以诗歌的名义开怀畅饮,庆祝他的离世,和他们的重逢。埃科谈到从拉伯雷开始,到薄伽丘,再到塞万提斯、皮兰德娄等一脉相承的幽默之风,想象着在这次发生在另外一个世界的“作家座谈会”上,各色文人依旧保持着在世时的举止风格,他却会躲开不愿见到的作家,仅仅与一些中世纪的学者、哲学家,久未谋面的老朋友,尤其是拉伯雷、但丁、普鲁斯特、约翰·威尔金森等人交谈。在埃科的想象中,他在另外一个世界的生活中没有上帝,只有一个永无休止的盛宴:作家、诗人、文人、哲学家聚居一堂,不停地进行着有趣,而且具有建设性的讨论,其间还有戏剧表演和朗诵,加之美味的葡萄酒和亚历山德里亚(埃科的故乡)的大烤饼。

在这场座谈会上,埃科教授一定会讲起马上要与读者见面的这本“封山之作”:《试刊号》。他会告诉前辈但丁和拉伯雷,在20世纪末意大利曾经发生了“净手运动”,而这场运动其实并没有使意大利变得更加干净,而仅仅意味着一场“冗长而无望的战争”的开始。他还一定会津津乐道地谈起意大利报界的各种奇闻怪事,让文豪们跌一下眼镜。

大师仙去将近一年。留在读者印象中的,是那个带着看透世界的微笑,唇间衔着一支作为文学之士标志的、熄灭的雪茄的埃科教授;是他吹奏的悦耳曲调,和他唱出的优美法文歌。在倾尽一生进行中世纪、符号学、媒体学、翻译学等方面的研究之后,在去赴与但丁等文豪的邀约之前,教授为我们留下的最后一部小说,没有再讲述他擅长和钟爱的中世纪,而是停留在我们今天的这个世界。小说的背景是与读者更加接近的20世纪末,讲述的历史,也是刚刚过去的几十年。这部小说中透露出的谐谑之风,则是埃科之前所有“学者型”小说中不曾见过的。

《试刊号》是埃科教授留给我们的一个肆意嘲讽,而且充满智慧的玩笑。

猜你喜欢

意大利教授小说
意大利面“变魔术”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意大利
前人栽树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