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治堵寻良方
2017-04-11尹邦明
尹邦明
交通拥堵,是现代大都市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而治堵,考验的是一座城市的管理水平。
2016年,贵阳市把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政府工程紧抓不放,成立了由贵阳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贵阳市综合交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动全市综合交通工作。
不断完善公路基础设施,合理优化右转红绿灯限制,利用大数据持续性优化公交线网,中心城区学校推行定制巴士……一系列措施的落实,让治堵取得初步成效。
监测数据显示,去年贵阳市早高峰(7:00-9:00)车辆平均时速为13.53公里,2017年至今车辆平均时速为17.58公里,提升了29.9%。去年晚高峰(17:00-19:00)车辆平均时速为13.26公里,2017年至今车辆平均时速为14.90公里,提升了12.26%。
中环路形成新通道
1月21日,中环路上的贵阳市首条快速公交(BRT)试运营。早上9时许,在贵阳北站BRT枢纽站进站口前,前来参加免费体验的400余位乘客,已排起了长达40米的队。
“从沙冲路到蛮坡,原来通过老城区要经过13个红绿灯,不堵车至少都需要30分钟,现在从中环路行驶,全线没有红绿灯,只需约15分钟。”出租车司机张师傅告诉记者。
贵阳市内最为拥堵的数南明区和云岩区。老城区原有的向心型路网,不断引导人、车、物向中心流动。汽车数量急剧增长,原有的配套设施越来越不堪重负,导致道路交通拥堵等一系列城市问题。
“一环太堵,二环太绕”。要改变这样的城市格局,贵阳的城市发展方式必须转到改善社会民生、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和提高城市整体发展质量上来。
2013年,贵阳出台《畅通工程二期规划方案》。次年,中环路破土动工。
建设中环路是贵阳“疏老城、建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的重大惠民工程,可以将快速公交(BRT)、一般公共交通、轨道交通等有效衔接,形成立体交通体系和贵阳骨架路网体系。
2016年12月31日,连接一环与二环的中环路正式建成通车,全长29公里,包括新建段19公里和改建段10公里,规划功能为快速路和快速公交系统。
“经优化,环线之间的平均距离由原来的3至6公里缩短至3公里左右。19条联络线全部建成后,贵阳市就形成‘三环十六射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将极大缩短南北向交通距离,打通东西向交通通道。”贵阳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杨立波说。
中环路的建成,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有效缓解西二环、观山东路、北京西路及花果园、五里冲、望城坡等区域交通拥堵问题,将带动城市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实现了新城区与老城区之间资源要素快速集散。
轨道交通培育新运力
2016年10月,贵州史上第一列地铁“小媚眼”驶入观山湖区车辆段,标志着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已进入试运行倒计时。广大市民都对贵阳即将走进“地铁时代”充满期待。时至今日,走在贵阳市区,到处可见轨道交通建设正如火如荼。
早在2008年,贵阳市政府批复了《贵阳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3年下半年,贵阳市及贵安新区共同启动了贵阳市轨道交通线网修编及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在原线网规划(1~4号线)的基础上,新增了四条S线及一条贯穿贵安核心区南北的G1线,9条线的总规模约466.9公里,总投资估算约2800亿元。
其中,1号线连接观山湖区、老城区及小河片区,2号线连接白云、观山湖、三桥马王庙片区、老城区和龙洞堡组团,3号线连接新天、老城区和花溪组团,4号线连接高新区、白云、观山湖和二戈寨片区。4条主干线像网一样,将整个贵阳贯穿其中。
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是贵阳市积极回应市民期盼、有效改善交通、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举措。它将打破贵阳单一的城市公交格局,形成立体的公共交通体系,使贵阳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城市“都市公交”。
看着家对面的地铁站修建得热火朝天,家住喷水池的宋先生充满期待。“每天开车去观山湖区上班,又堵又烧钱,要是地铁通了,10分钟就能到,单程票价就几块钱。”
目前,贵阳市在建的轨道项目为1号线与2号线一期。即将开工建设的线路为2号线二期、3号线一期、S1线一期、S2线一期北段。
到2022年,贵阳将有5条、共计长176公里的线路建设或运营,既解决了与贵安新区的互联互通、同城化協调发展轨道交通的问题,又为贵阳市在“十三五”期间及“十四五”初期实现轨道交通成网运营,为市民提供快速便捷的出行服务,缓解中心城区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
贵阳市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乾国表示,根据工期计划,1号线计划2017年下半年观山湖段投入试运行,2018年实现全线通车,而轨道2号线一期土建工程于2015年8月全面开工建设。
轨道交通1号线全长35.19公里,起于观山湖区窦官,经云岩区、南明区,止于经开区场坝村,全线设车站25座。按照设计客流量和运力测算,1号线每天运送的旅客量近期可达66万人次,远期可达89万人次,投入运营后可分担总公交客运量的16%以上,极大地缓解了交通压力。
贵阳作为典型的山地城市,各个区域之间交通不便利。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有力推动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形成“一城三带多组团”的用地空间布局,引导老城区过密的人口向观山湖区转移,在缓解老城区交通拥堵的同时,形成立体交通格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大数据便捷适时调控
为进一步掌握全市交通拥堵状况,便于市民出行,贵阳市交委开发建设了交通大数据拥堵及能耗监测平台。
平台于去年9月投入使用后,每天向市民发布“交通拥堵指数”。所谓“交通拥堵指数”,是指综合反映贵阳市道路网畅通或拥堵的概念性数,相当于把拥堵情况数字化。
走进贵阳市交委下属市交通运行监测与应急调度中心,显示屏上一目了然:1月21日12时30分,整个贵阳市平均时速为23.44公里,全网交通指数为5.1。“按照国内标准,4-6为轻度拥堵,那么贵阳市该时段总体处于轻度拥堵状态。”中心负责人何骏说。
面对日益拥堵的交通,在大数据领域领跑全国的贵阳,建设一个智能化交通出行平台,已经成为社会所需。
2016年11月,贵阳两条校园定制巴士线路正式开通运营。这是除“交通拥堵指数”以外又一大数据运用于治理交通拥堵的典型。
摄像头监控车内各个角落,影像直接传输到市运管局的大数据监控平台……贵阳校园定制巴士开通首日就引起不少家长的关注。
此外,贵阳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还推出“贵阳掌上公交”APP,实现公交线路、站点查询与车辆实时信息查询。该公司还逐步通过大数据,动态优化公交线路,合理调配公交运力,优化、调整线路,缓解主干道拥堵,覆盖线网盲点。
目前正在建设的交通大数据应用平台,将通过运营商强大的云计算能力以及定制化建模,分析贵阳市公共场所人流情况、人群集散与进出城情况等数据,实现市民出行行为和交通状况的可视化。
贵阳市交委负责人丁振表示,下一阶段,贵阳将继续提升交通大数据“民用”水平,以解决公众出行“痛点”为出发点,通过广播媒体、路面播报大屏等对交通指数、拥堵路段进行实时发布,实现智慧交通在公共出行的智能引导,提升交通出行满意度。(责任编辑/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