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舞蹈艺术表现形式概述

2017-04-11孙思奇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特点

孙思奇

摘 要:舞蹈是一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肢体语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舞蹈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重要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在舞蹈活动中可以快乐休闲、健身,并开展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舞蹈已经成为一种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大众娱乐艺术活动。

关键词:中国舞蹈;艺术特点;民族民间舞蹈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3-0128-03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艺术积累。早在五千年以前舞蹈就出现了,民间舞蹈中仍含有大量原始舞蹈的遗留成分。民间舞蹈伴随着人类劳动而来,正是由于劳动,使人们摆脱了动物的习性,由低级走向高级,成为有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世界主宰。远在上古时代,舞蹈就充当原始人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把舞蹈解释为“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可以表现出人的生活和情感”。

一、中国舞蹈的艺术特征

1.载歌载舞。中国的民间艺术素来就有载歌载舞的传统,例如北方的秧歌、南方的花灯、藏族的“弦子”等。北方的秧歌包括陕北秧歌、东北秧歌、胶州秧歌、海洋秧歌等,这些都是典型的秧歌代表。南方的花灯包括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以及采茶灯等,这些都是载歌载舞的的民间舞蹈。

2.广泛的利用道具。北方的秧歌主要的道具有手绢、扇子、丝巾,南方的花灯主要的道具有八寸扇、手帕及灯。

3.形象鲜明、情节生动。民族舞蹈一般都以故事为依据,舞蹈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二、中国舞蹈的种类

(一)古典舞

古典舞这一舞种的定名,是欧阳予倩先生在1950年首次提出来的,后来得到舞蹈届人士共同认可并广为流传,最后被确定名为古典舞。当代古典舞与中国古代舞蹈有着血缘关系,但它并不是中国古代舞蹈的同义词。古典舞的概念有其历史性,更具有风格性的意味,它同时也是一个发展性的概念。其次,古典舞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一般来说,古典舞都具有严谨的程式、规范性的动作和比较高超的技巧。古典舞是中国几千年舞蹈传统积淀下来的结晶。

古典舞追求的审美规范是“精、气、神”三者的充沛的表现,这三者基本上是透过身韵表现出来的。身韵是舞蹈研究的术语,它包括身韵的元素、主要动作、意象、运动规则以及4种表现方式∶形、神、劲、律。正是由此构成了中国文化特色的舞蹈美学。

1.形。古典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揉韧”的气质美。以中央电视台2008年春晚舞蹈表演《飞天》为例,舞蹈演员运用了大量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等特点动作,而且各个动作之间圆润流畅,连绵不断,刚柔相济,和谐连贯。娇倩的身影,婀娜多姿的舞段确实令人赏心悦目。

2.神。在中国舞蹈身韻的基本动作要素中,神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神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如果没有神韵,就相当于没有了灵魂,没有了内心情感的激发和带动,同时也就失去了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只有把握住了“神”,“形”舞蹈本身才有了生命力,才能体会到舞蹈中所包含的真实的意境和所表达的情感。

3.劲。“劲”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古典舞往往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以北京舞蹈学院佟睿睿编导、周丽君表演的《春江花月夜》为例,在舞蹈中,舞者跟随音乐,时静时动,一静一动,更加凸显一种“劲”。这样,才把人陶醉于春、江、花、月、夜五者所融合的美景之中,充分的表现出了舞蹈的情感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4.律。“律”这个字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两层含义。一般来说动作衔接动作必须要“顺”,动作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不顺则顺”是律中的“反律”,这也属于古典舞中所特有的,它可以是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朴素迷离的动感。“逢冲必靠、欲左先右、欲前先后、逢开闭合”的运动规律,正是这种特殊的规律体现出了古典舞特殊的艺术特征。无论是“正律”还是“反律”都体现了古典舞的圆、游、变、幻等美的特征,这也正是古典舞“舞律”的精妙之处。

(二)民族民间舞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都拥有不同风俗特征和舞蹈形式,而且各民族的文化观念和对事物的审美观点不同,从而形成了中国民间舞蹈在内容和特点上都有着一定的差异。中国民间舞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它积淀了古代的文化知识和原始舞蹈的遗存等方面。歌、舞、乐三者的紧密结合,也体现了民间舞蹈的又一大特点。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分为歌舞、鼓舞、跳乐以及歌伴舞等等。

三、民族民间舞蹈的细分及风格特征

(一)藏族舞蹈

在我国的西部地区有“世界屋脊”的之称青藏高原,生活着具有悠久的歌舞传统能歌善舞的藏族人民,藏族人淳朴、勤劳,而且都善于借舞抒情、以歌抒怀。种类不同的藏族舞蹈的共同特点有“开”“左”“颤”“绕”“顺”,也可称其为五大元素。这五大元素的形成和藏族人民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制度、风俗信仰、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也构成了藏族舞蹈区别其他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藏族舞蹈脚上的动作可概括为“拖”“点”“磳”“踏”“磋”“掖”“踹”“刨”等基本的步伐,手上的动作可概括为“甩”“推”“拉”“绕”“悠”等。藏舞的技巧主要有辗转、蹲转、跪转、踢腿转、正反转、点步翻身、平转、小蹦子、盖腿转、撩腿转等。在藏族舞蹈中弓腰、曲背、松垮等都是常见的基本体态,这些基本体态和高原繁重的劳动生活、宗教礼仪和习俗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动作体态会自然地体现在舞蹈中,藏族舞蹈具有热情、粗狂、刚健、奔放等特征,有着丰富的内容。所以,我们要不断继承和创新藏族传统民舞,使藏族舞蹈发扬光大。

(二)蒙族舞蹈

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生活着蒙古族人民,由于他们长期的游牧狩猎生活和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蒙古族人民与其他民族有着很大的差异,形成了强悍矫健的身躯、热情、勇往直前的性格,同时也体现出草原的文化气息。在蒙族舞蹈的风格中,体现在动态上的最鲜明最具有表现力的部位是臂、肩和手腕。蒙族舞蹈中有耸肩、柔肩、抖肩、甩肩等肩部训练。基本体态有挺胸立腰,上身略微向后倾,后背略微后靠,叉腰为一字叉腰。蒙族舞蹈所具有的体态特征以及带给人不一样美的感受,是蒙古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也是蒙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形成的根基。蒙族舞蹈不仅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也是最能表达民族情感思想的“形象语言”。

(三)新疆维吾尔族舞蹈

维吾尔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它是中、西交通要道,也是古西域乐舞盛行的地方,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艺术传统。中原文化以及印度、伊朗等文化对新疆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维吾尔族舞蹈继承了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鹘族的乐舞传统,而且又吸收了古西域乐舞的精华,经过长期发展和长期的演变,最后形成了具有特殊风格和多种形式的舞蹈艺术,广泛流传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现如今仍然在新疆各地流传的主要民间舞蹈形式有手鼓舞、多朗舞、盘子舞、赛乃姆、萨玛舞以及其他编演性的舞蹈等。由于新疆地区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同,使得新疆维吾尔族的各种舞蹈既有共同的风格,又有不同的地区特色。维族舞蹈的主要特点就是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和眼神配合来传达情意。它的体态特征主要强调昂首挺胸、立腰、拔背基本体态,给人一种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觉。通过大、小动作和动、静的结合两者之间的对比以及翻腕、动脖子等方面来装饰动作的点缀,形成了热情、稳重、细腻、豪放的风格性韵味。其特点还表现在:音乐伴奏大部分用符点、分音节奏,強弱拍子处常以强奏的艺术处理,以突出舞蹈的风韵和民族色彩。

(四)傣族舞蹈

傣族主要居住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山川秀丽,资源丰富,森林茂密,被誉为“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傣族舞蹈历史悠久,早在1000多年前,在当地就有了较高水平的歌舞表演艺术。“三道弯”是傣族舞蹈中最具有雕塑美的典型的基本体态特征。“三道弯”的体态造型是与他们生活在亚热带地区,与姑娘们穿着紧身上衣、包臀长裙和他们把孔雀视为圣鸟而喜爱至极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傣族人民生活在亚热带地区,天气湿热,又生活在“宁静的田园”中,人们都不喜欢激烈的活动,所以傣族的舞蹈动作比较平稳,跳跃动作较少,节奏都比较连绵不断,舞蹈的基本动律多为下身半蹲状态,重拍向下,脚下为后踢步,踢起时快而有力,落地时轻而稳,这种脚下律动模仿了孔雀行走时的步态,具有一般内在的力量美。

中国舞蹈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主要包含古典舞、芭蕾舞、民族民间舞等几种艺术类型。舞蹈艺术不拘泥于形式的规范和统一,不被传统的艺术观念所束缚,也不受任何人为的规范思想所控制。中国舞蹈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震撼和思想的启迪,而这也正是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

——————————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等.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李雪梅.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演变[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3〕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特点
浅谈工笔女画家蒋采萍的绘画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民族民间舞蹈中呼吸与情感的处理与运用
当前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的研究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