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网络媒体环境下“童年的消逝”

2017-04-11张庆贺

声屏世界 2017年2期
关键词:社交媒体

张庆贺

摘要:如今网络媒体的风靡使得童年与成年人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成人化的儿童已成为非常普遍的社会现实,近期风靡的电视剧“小戏骨版白蛇传”正是童年消逝现象的突出表现,同时以童星作为娱乐工具的风潮会进一步促使儿童走向成人化。本文以尼尔·波兹曼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著名论断“童年正在逐渐消逝”为基础,分析网络媒体如何加速童年的消逝,并通过事例“小戏骨版白蛇传”分析将对童年产生怎样的影响。

关键词:社交媒体 童年消逝 小戏骨

《小戏骨版白蛇传》是根据1992版《新白娘子传奇》为蓝本创作的一部全是由10岁左右儿童演绎的电视剧。众所周知,《白蛇传》是一部主要描写成人之间爱情故事并带有玄幻色彩的民间传说。此部剧于2016年10月初播出,于各大视频网站同步播放,引起巨大反响,虽然不乏对其的质疑声,但总体对这部儿童反串成人的戏拍手叫好。关于这种儿童进军娱乐圈的现象早已不是奇谈,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童星秀兰·邓波儿到长江七号中的徐娇,从传统媒体时代童星唱歌跳舞吸引关注度,到如今社交媒体时代的真人秀、直播聚集人气,部分儿童对关注度以及明星光环的追求从未停止,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不禁让人们想到尼尔·波兹曼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著名论断“童年正在逐渐消逝”。如今已步入网络时代,网络媒体的普遍使用对童年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影响童年消逝的因素

1982年,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 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一书中指出,大众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模糊了童年与成年之间的界限,现代意义上的童年在不断消逝。波兹曼认为,视听媒体动摇了童年产生的文化根基,童年产生的社会土壤已经面临消失的风险。在对童年追本溯源的基础上,波兹曼指出童年是历史性、社会性概念,是现代社会印刷术普及以后人类的“发明”。而在视听时代以及视觉传达为中心的媒介环境下,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界限不再分明,童年这一社会现象在不断消逝。

在提到为什么视听媒体尤其是电视的出现导致童年在不断消逝,尼尔·波兹曼提出了两个理论点。首先,视听时代对文字读写能力的要求不再苛刻。童年的产生是建立在印刷术普及之后读写能力成为基本媒介素养的媒介环境之下,而随着视听媒体尤其是电视的流行使得纸质媒介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不同于印刷媒体,对图像的解读不需要长时间的学习,读写能力已经不再是基本的素养,因此接受读写能力训练的“儿童时期”则显得不再重要。第二点是成人与儿童之间秘密的消失,这些秘密是指被现代社会认定为不适宜于童年接触的文化讯息,如色情、暴力等内容,而以电视媒体为代表的视听媒介为吸引眼球,各种类型的信息都被搬上电视荧屏,成人世界的秘密在儿童面前一览无遗。因此一个轻视读写能力、放弃文化秘密的社会使得儿童的纯真不断消失。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引言中说道:“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①

网络媒体对童年的侵蚀

一、少年儿童的网络媒体使用普遍化、频繁化。网络媒体发展到Web3.0时代以后,“视频化、移动化、社交化成为网络媒体的发展方向”,②网络媒体成为网民获取新闻资讯、分享心情以及获取实用信息的重要工具。根据eMarketer的统计,中国社交网民接近五亿,社交分享数量庞大。社交媒体的使用门槛低,少年儿童具备使用社交媒体的能力。在印刷时代,儿童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语言、知识、逻辑素养方面的学习,才能够具备理解印刷作品的能力,这段学习时期也是童年得以存在的原因之一,而对社交媒体的运用则不需要太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根据调查显示,36.5%的少年儿童表示新媒体的功能“非常简单,一看就会了”,36%的少年儿童认为“简单,动手玩几下就会了”,仅有3%和0.1%的少年儿童分别表示“有点难,要有人教才学得会”和“非常难,学了很长时间才学会”。③2015年10月,王菲与李亚鹏不满10岁的女儿李嫣在社交媒体“美拍”上申请了一个叫“李嫣儿super嫣”的账号,并发布了一段名为“菲姐的时尚只有我能跟得上”的视频,9岁的“李老师”自拍教化妆、模仿王菲的圈内好友,玩得不亦乐乎,得到了媒体和网民的广泛关注。这说明社交媒体对于儿童群体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工具。

另外,作为网络原生民的少年儿童,在对网络媒体的使用上也显现出了较高的主动性。有学者对上海市小学五年级至初中二年级的少年儿童做过一份调查,显示少年儿童学会电脑上网的平均年龄为8岁,9-12岁开始学会手机上网。儿童使用手机上网的功能主要依次是“听音乐”(55.8%)、“在线聊天”(49.8%)、“浏览网页”(47.1%)、“搜索资料”(28.6%)、“发微博”(24.1%)、“看视频”(22.1%)、“打网络游戏”(17.9%)、“管理个人空间”(17.0%)。④

美国爱荷华州四橡树(Four Oaks)青少年心理健康行为咨询师杰森(Jason)认为,孩子总是都在大人的前面,引導着网络媒体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而且未来社会的主人一定是精通新媒体的精英。⑤另外有研究指出少年儿童对社交媒体的使用还可以增强儿童之间的友谊、增强归属感、促进孩子的自我表达等积极作用。根据尼尔·波兹曼的观点,网络新媒体塑造的媒介环境却在使童年趋于消逝。

二、同一话语体系的建构,成人儿童角色界限模糊。网络的兴起解构了成人与儿童之间的语言代沟,在传统印刷媒体时代,儿童在经过数十年的学习之前是不能够理解成人间的话语体系,而如今碎片化的“网络语言”却成了一种通用语,比如“我也是醉了”“你咋不上天”“么么哒”等语言的使用不分年龄段,成人与儿童之间交流的语言隔阂被渐渐拆除。话语实质上是个体内在的知识构成、思维模式、价值认知的外在体现,社交媒体中网络语言的通用一方面可以说明成人对儿童的概念日渐淡化,儿童也通过在社交媒体中的广泛涉猎,了解成年人世界中的种种秘密,并且在网络极端的话语体系中逐渐培养起与成人相一致的价值判断和认知体系。

同一话语体系的建立促使社交媒体将成人与儿童拉进了同一空间,和智能设备一起长大的孩子们,对相关软件的操作有时比大人们更加熟练。但是充斥于社交媒体之中的多是“不适宜儿童接触的内容”,包括性、暴力、欺诈等内容。过早地将这些成人世界的内容暴露于儿童群体之中使得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秘密”消失,两者之间的界限不再清晰,成人化的儿童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现在随处可以看到衣着成熟的少年儿童,他们还做着与他们年龄不相符的事情,比如恋爱、追星甚至对时政大事评头论足,以至于少年儿童的犯罪行为也时有发生。在印刷时代,有很多“儿童读物”“少儿连环画”等专属于儿童的作品,但在社交媒体中却很难找到一块专属于儿童的区域。另外,儿童化的成人也日渐增多,曾经专属于少年儿童的动漫如今却在一些成年人之中流行。网络上知名的二次元社区成员也多是成年人,卖萌扮可爱可以看作是成年人效仿儿童行为的产物,曾经一句“我还是宝宝啊”风靡全网络。正如尼尔·波兹曼的一句断言“在电视时代,人生有三个阶段,一端是婴儿期,一端是老年期,中间我们可以称之为‘成人化的儿童。”

《小戏骨版白蛇传》——角色置换的狂欢

《小戏骨版白蛇传》是一部拍给成年人看的戏,本质上是利用儿童来博取观众的注意力,是对儿童的一种娱乐和消费。在过度娱乐化的今天,一些娱乐公司发掘出儿童这一群体所蕴含的商业价值,从《爸爸去哪儿》对明星子女的消费,到网络综艺中儿童类真人秀的不断创新,再到“小戏骨”版的各种剧目的出现,可以明显感受到“儿童”元素已被当成了某种娱乐“刚需”。小戏骨栏目的总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说,童星演大人的故事,成人化不可避免。这种以儿童为题材的电视剧或者真人秀节目不仅会使演员过早的成人化,更会对社会上的儿童群体造成不良的影响。

一、娱乐至死的媒介生态环境模糊儿童成人角色界定。尼尔·波兹曼在另外一本书中提出电视媒体的流行使得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商业等全都成为娱乐化的附庸,结果是“我们成了娱乐至死”的物种。如今网络媒体的大行其道更是加重了这一趋势。与电视媒体相比,信息的过载以及易逝性决定网络媒体对眼球效应有更狂热的追求,任何领域的内容都会拿来加工成为吸引眼球的工具。最重要的一点是网络媒体不能够分离观众,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可以接受相同的信息。比如美国总统大选电视辩论被包装为情歌对唱、王宝强离婚被翻来覆去炒作等,这些本该严肃的事情却成为一个个老少皆宜的段子。这就使得少年儿童通过这种并不需要太多知识含量的娱乐化信息来理解成人的世界,关注成人所关注的事件。《小戏骨版白蛇传》则是这种角色置换的代表性事件,童星出演电视剧屡见不鲜,但是此部电视则是由儿童扮演大人,而且观众对小演员们的演出也给予了相当的肯定。这说明一个问题,现实中对孩子固有的刻板认知正逐渐消失,人们能够接受儿童做超出其年龄限定的事情。此部剧的播出也是媒介过度娱乐化的体现,实质上是借助儿童的形象来博得人们的关注度。《小戏骨版白蛇传》是湖南广播电视台“小戏骨”栏目出品的第七部儿童反串的电视剧,此前还推出过小戏骨版《白毛女》《焦裕禄》,今后还准备推出《花木兰》《射雕英雄传》等经典剧目。这种儿童反串成人的剧目将会使得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界限进一步模糊化,根据格伯纳的涵化理论来看,受众长时间接触这种儿童演绎爱恨情仇的成人故事,会逐渐接受儿童的这种成人化行为,久而久之,社会中对儿童这一社会角色的限定也愈加松懈。

二、模仿效应加剧儿童走向成人化。塔尔德曾经提出模仿是人类生物特征的一部分,人是在模仿中不断走向社会化。儿童模仿意识比较强烈,而且对自己同伴的模仿是儿童的主要模仿行为之一。《小戏骨版白蛇传》的成功无疑会在社会中引起一股模仿效应。首先是对个人的模仿,在剧中成人化的表演比如爱情、暴力等行为将会是儿童模仿的对象。在现实生活里道德是不允许这些行为过度地暴露于儿童群体之中,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儿童产生模仿行为,而《小戏骨版白蛇传》以及其他同类型的影片经过网络媒体的大肆宣扬,势必使得儿童产生各种成人化的行为。另外是童星这一群体行为的模仿。不同于之前儿童演员与成年人搭戏的剧目,此剧目则全是10岁左右的童星,感染力与影响力非同一般。加上出品方及投资方的无底线炒作会使得一部分儿童仰慕童星身上的各种光环,进而萌生走演艺道路的有意识模仿行为。演员是一种职业,是一种充满各种竞争和规则的成人事务,儿童过早将关注点放到职业上面无疑会促使儿童进一步成人化,促使成人化儿童的出现。

总结

尼尔·波兹曼在视听媒介流行之初发出了预言:童年正逐渐消逝,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网络媒体时代,而且比之于电视媒介,网络媒介对童年的侵蚀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网络新媒体赋予个体充分的媒介接近和使用权,这使得儿童这一群体能够进入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世界,进而贪婪的了解成人世界的“秘密”。《小戏骨版白蛇传》的播出是商业公司通过娱乐儿童来谋取商业利益,这不仅使得作为演员的儿童过早成人化,同时还将会使得儿童这一社会角色更加模糊化,引起社会上其他兒童的模仿行为。总之,网络媒体的流行加之过度娱乐化的氛围,使得童年这一社会现象面临更加严峻的境况。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

栏目责编:曾 鸣

注释:①[美]尼尔·波兹曼著,吴燕莛译:《童年的消逝》,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第3-4页。

②彭 兰:《从网络媒体到网络社会—中国互联网20年的渐进与扩张》,《新闻记者》,2014(4)。

③④林 频,倪 琳:《少年儿童新媒体使用情况解析》,《当代青年研究》,2012(7)。

⑤《熊孩子玩儿转社交媒体》,http://finance.huanqiu.com。

猜你喜欢

社交媒体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品牌营销传播策略分析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品牌营销传播策略分析
陕西老字号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论社交媒体助推大学生创业
社交媒体视域下弱势群体舆情表达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线社交变迁及动因分析
知识零售变现模式的问题与思考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特征、传播趋向及其对高校传播生态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