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取材,提高作文的文化内涵
2017-04-11范韵琴
范韵琴
一篇作文,语言生动优美,内容丰富深刻,感情真挚,堪称为有文化内涵的优秀之作。学生在作文时,常会感到语言贫乏,内容空洞,感情造作,力不从心。究其原因,学生们会抱怨作业多,忙于应付,没有时间阅读课外书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无心了解新鲜的社会报道和现象。其实,我们所用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大部分专题充满话题色彩,所选篇目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我们完全可以就地取材,从教材这个巨大的宝库中汲取文化的养分,来滋潤我们的作文语言,充实我们的作文内容,丰富我们的作文情感。
语文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文化的积淀过程,是提升文化品位,形成美好情感的过程。所以,聪明的学生即使没有足够量的课外阅读,也可以从每一篇课文中,从每一堂语文课上老师营造的文化氛围中,吸收到足够的文化养分,久而久之,作文时也会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境界。就地取材,提高作文的文化内涵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尝试。
一、 熟背诗词名句,给作文穿上语言彩衣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美的语言无疑是美文的一个重要条件。在作文中,如何把语言表达得生动优美,有文化底蕴,使文章出彩,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把分数打高,是每个考生都在努力的方向。研究近几年高考的高分作文,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普遍的秘密,那就是这些高分作文的考生大都喜欢在文章中巧妙引用或化用富有文化底蕴的诗文名句,使文章出彩,这是他们成功的法宝。
如学生佳作《用旁观的眼神》片段:
抽刀断水,是最无奈的神话;举杯消愁,是最动情的悲歌。感动于“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的玄妙,陶醉于“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忧愁,沉浸于“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哀愁,顿然悟出:用旁观的眼神,是与心进行深刻对话后偶得的一种风骨,是一种锤炼后的迸发与升华。
这个片段,将学过的古典诗词名句信手拈来,极大地扩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读来文采飞扬。
再如写话题“潇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一种豪迈的潇洒,“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一种自信的潇洒,“独钓寒江雪”是一种高洁的潇洒,“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一种悲壮的潇洒。
以上两例,或直接把学过的诗词名句引用于笔下,或是巧妙自然、不露痕迹的把古诗文句“融化”在作者的表达中,达到神龙见神不见形的妙处。通过诗词名句的点缀包装,文章的语言便有了诗歌般的优美韵味,避免了空洞、俗套、平白无味,语言上就有了文化的内涵。
二、 挖掘课文事例,给作文打造丰厚内容
学生在写议论文时,最大的毛病是空洞议论,缺乏丰富的论据材料。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就是找不出几个例证。我们回顾学过的语文教材,不难发现其文化含量的丰富性,特别是一些经典作品,它涉及了古今中外,不同朝代,不同民族,不同学派的文化。《论语》《孟子》《红楼梦》之于中国文化,《罗密欧与朱丽叶》之于英国文化,《草叶集》之于美国文化,《浮士德》之与德国文化……
从课文中,我们认识了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曹禺、鲁迅等一大批中国作家,也熟悉了莎士比亚、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一大批外国作家,读到了他们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也读到了他们笔下许多生动的故事和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从而获得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得到了丰厚的文化积淀。这些其实都可以运用到作文中,从而给作文打造出丰厚的内容躯干。
如要论证“口才”、“说话艺术”这一类话题,就可以运用学过的三篇课文来做论据:
烛之武,一位老头,孤身劝退强大的秦国军队,保存郑国,何故?没有超人的胆量,没有丰富的学识,没有非凡的口才,试问又怎能获得成功呢? (《烛之武退秦师》)
邹忌,面对威严的齐王,竟然煞有介事地编了一个自己与徐公比美的故事,巧妙地告诉了齐王“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使齐王能广开言路,勇于纳谏,足见其说话艺术之高妙。(《邹忌讽齐王纳谏》)
当赵太后放出谁在劝说“老妇必唾其面”的话时,触龙毫无惧色,依然敢于劝说,居然劝说成功,何也?此无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心比心而已。 (《触龙说赵太后》)
有时,一篇课文可以从不同角度挖掘主题,适合论证多个话题,例如《鸿门宴》中的场面:
面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景,刘邦在张良的帮助下,善于应变,善于应对,结果使他逃过一劫;而项羽是个自大而死板的人,结果是放虎归山,气得范增大骂“竖子不足与谋”。
这个材料从刘邦的角度可以来论证“善于应变”,从项羽的角度可以来反面论证“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两个人结合起来还可以证明“性格与命运”这类话题。
一个对课文熟悉,特别是对经典课文熟悉的学生,完全可以从中挖掘出丰富的事例,游刃有余地论证各种类别的话题,使作文血肉丰满,富有文化的底蕴与内涵。
三、 提升审美境界,给作文注入情感血脉
高考作文的要求之一是“感情真挚,思想健康”,要做到这一点,不是靠学生矫揉造作地无病呻吟,而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境界和健康的情感世界。“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儿的“文化”内涵绝不仅仅是结果性的有形、有声、可读、可写、可记的机械知识,也不仅仅是“听、说、读、写”的外在能力,还应包括个性生命中体验的无形、无声、无法直接显现的深层情感态度价值观。
例如:诵读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的诗,要让学生心中自然会涌起一种热爱自然、热爱田园、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愫;诵读杜甫、陆游、辛弃疾的诗词,要让学生心中自然会荡起一股爱国豪情。
读孔子及其《论语》,学生就要知道什么是“仁”,什么是礼仪廉耻;读《孟子》,学生就要知道什么是“善”;读《庄子》,学生要懂得什么是“无为”和“逍遥”。
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要让学生懂得人生的多变、母爱的伟大,明白生命的意义不是时间的长短,而是爱的多少;读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罗曼·罗兰《〈名人传〉序》中的贝多芬,你要让学生会为健康而庆幸,会为人的坚忍意志而惊叹。
读一篇好文章,就是与一个高尚的灵魂对话。一首诗,一篇文章,一位作家,都能提升我们的审美境界,都能给我们或多或少的人生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我们的真、善、美,建构了我们自身的文化人格和健康的文化精神,诉诸笔端,便有了真挚厚重的情感血脉。
语文教育对发展学生精神生活、建构学生文化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生学会就地取材,认真学好每一篇课文,特别是经典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哲学思想、审美趣味、民族智慧和理想人格,从中吸收各种文化营养,对提升学生作文的文化内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大桥实验学校(2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