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成性文本的多元解读策略

2017-04-11陆林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麦场屠户持刀

陆林

生成性文本指的是学生在原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和提升,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可能性,能从教材中读出作者、编者、读者的种种情趣、意图等;二是必要性,对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多元解读即是对文本进行切割重组,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向对文本作出的全方位立体化的阐释与理解。下面我以蒲松龄的长篇小说《聊斋志异》中《狼三则》之一的《狼》(七年级下)为例,谈谈大致的操作流程。

一、推动个体的生命体验——读透文本

故事短小精悍,语言洗练传神,结构环环紧扣浑然天成。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叙述一晚归的屠户,途遇二狼,与其斗智斗勇,终毙二狼。结构一脉相连一气呵成: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笑狼。可是,仔细思忖、冷眼旁观,再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众生百相,竟也生出千般感叹、万种哲理来。正如郭沫若在蒲松龄的故居前撰写的对联:刺贪刺虐高人一筹,写人写妖入木三分。真可谓小故事大道理,小品文大品味。

从文章最后“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可见,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嘲讽狼不管多么奸诈、狡猾、凶残,也最终被代表正义的屠户所毁灭,它是在告诫现实中的邪恶之徒,不管再怎么老奸巨猾、费尽心机,最终也是葬送了卿卿性命,被正义的利剑斩首示众。邪不胜正是天道循环的自然之理,当年那么凶残、狠毒、奸诈的日本关东军不也在代表正义的民族独立的炮声中灰飞烟灭了吗?记住,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

从文中“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前狼止而后狼又至”可见,这是两只凶残、饥饿、贪得无厌的狼。然而,最后“顷刻两毙”——一只被“劈首,数刀毙之”,另一只被“断其股,亦毙之”,落了个可笑、可怜、可悲的下场。告诫人们:贪婪者必无善终。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灯红酒绿中各种肮脏龌龊、卑鄙庸俗、简单下流、贱卖人格大行其道。名、利、权、色,一个个对你露出了罂粟花的媚笑、吐着七步蛇的艳芯。稍有不慎,轻则让你声败名裂,重则身陷囹圄,甚至葬送了身家性命。

二、 解读文本的思维方法——生活解读

狼的本性是贪婪的、凶残的,一味地对它妥协、退让,往往有违初衷、适得其反。“投以骨”的结局只能是“前狼止,而后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时的屠户急中生智,“顾野有麦场,苫蔽成丘”便“奔倚其下”,以免腹背受敌。妥协的迷梦幻灭后终于激发出了本能的求生勇气——“弛担持刀”。

当“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冥,意暇甚”时,屠户及时抓住了这千载难逢的良机,“暴起,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取得了暂时的胜利。机警的屠户这时也狐疑:另一只狼哪儿去了?须知斩草除根、除恶务尽啊。故“转视积薪后”,果见“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乃“断其股,亦毙之”。屠户的勇气与智慧在这里已是彰显无遗。也正是凭着勇气与智慧,才保全了自身性命、取得了“顷刻两毙”的辉煌战果。所以,现实中对于邪恶与丑陋,千万不要妥协、退让,不仅要斗狠、斗智,更要敢斗、善斗。如果屠户不是背靠柴堆、持刀相向,抓住时机、各个击破、斩草除根,恐怕这个故事的结局又将是扑朔迷离、生死难卜了吧。

屠户在初遇狼时,常人的懦弱、胆小溢于行表,“惧,投以骨”,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勾起了狼更大的贪欲,“前狼止,而后狼又至”,造成了更大的生存危机,“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好在能及时亡羊补牢、悬崖勒马,激发出求生潜能“顾野有麦场、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后寻机“暴起、劈狼首、断其股”,而致两狼皆成屠户刀下之冤魂,赢得了个人生存的机会。可见,面对危险唯有自救,方能寻得一线生机。

三、多种形式的对话交流——巧寻角度

一个见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屠户,也许是五大三粗、虎背熊腰、一手油污、满脸杀气的样子,却被两只狼吓懵了,节节退让,幻想施以小恩小惠以求自保“投以骨;复投之”。可惜,欲壑难填,对手岂是三瓜两枣就能打发得了的,紧追不舍,“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看起来肯定是强大的、恐怖的。战斗还是逃跑,生存还是死亡,橫亘在了屠户面前。最终理智战胜了恐惧,正义战胜了邪恶,他选择了坚强,持刀相向,寻机两毙了二狼。由此可见,面对危机一定要沉着冷静,唤醒慧眼慧心,拨开云雾见阳光,透过现象看本质。先从心理上战胜对手,战略上轻视,战术上重视,积极谋求化解之法。

当然,言尽于此,启迪却远远不止。正似见仁见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感谢蒲松龄,虽然时隔一百多年却仍能给予我们人生的智慧、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

作者单位:四川省通江县田家炳中学(636700)

猜你喜欢

麦场屠户持刀
麦 场
麦场
从“悄吟”到“萧红”
昙花破案
张屠户
从古文中学习写动物
公共场所持刀砍人行为的法律适用
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男子持刀戴面具 回家强奸老婆
更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