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则关于浓度配制提高实验效率的改进
2017-04-11杨祖芳
杨祖芳
1 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第一节的实验内容,是高中阶段有关生物组织成分的检测实验,也是高一新生首次从分子水平理解细胞,并动手完成细胞的组成成分检测的体验活动。
1.1 颜色困惑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的实验原理是可溶性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但在实际教学中,即使完全按照教材的实验步骤完成下来,效果也不明显,特别是葡萄糖与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实际上颜色变化是由蓝色变成桔黄色,而并非砖红色沉淀。学生比对颜色后十分困惑。由于教材并没有明确表示样液的浓度,因此困扰着师生好多年的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而且苹果组织液的临时制备,也给实验开展带来了局限性,因为苹果多酚氧化酶会使组织液褐变,影响颜色观察效果。
1.2 实验改进
笔者发现以巨峰葡萄为材料进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如葡萄糖)”实验,效果很好。经过不断地探究,同时意外地发现检测样液的浓度是影响实验成功的关键。实验改进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① 取材。选取一颗巨峰葡萄,徒手剥皮后,用纱布包裹果肉,用手旋转挤压纱布(无需研磨过滤),快速挤压出白色(浅色)葡萄果汁于试管中。
② 稀释。取1 mL的葡萄果汁原液样液置于量筒内,并加入9 mL蒸馏水稀释10倍,摇匀。向试管内注入稀释后的待测样液2 mL。
③ 加试剂。向试管内注入1 mL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注入)。
④ 观察。将试管置于60 ℃水浴中约20 s,试管中蓝色溶液慢慢就出现砖红色沉淀,对比未稀释前原液的反应显示桔黄色。
1.3 改进方法的优点
以巨峰葡萄为实验材料便宜易取,与苹果或梨相比,无须洗净、削皮、切片、研磨、过滤,提取组织液等繁琐操作步骤,只需通过纱布包裹挤压可快速获得原样液。由于对原样液进行10倍的稀释,通常3粒巨峰葡萄(约8 mL原样液)挤出的原液足够适用于全班56人(2人一组),且稀释样液可观察到砖红色沉淀,解决了原液与斐林试剂反应后出现桔黄色变化的困惑。
2 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四节的探究活动,其光合作用历来是细胞代谢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每年高考必考查的内容之一。此实验旨在培养高中生的实验设计探究能力,提升科学探究素养。
2.1 耗时困惑
由于本探究活动涉及光照强度与长短,且受光质、温度以及CO2浓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实验中,由于课时紧、不同因素耗时相对长,一般每种环境因素大约需要30~70 min才能做完,很难一节课完成实验,不利于教学随堂化。
2.2 实验改进
笔者通过探究,发现将NaHCO3浓度从常用的0.4%提高到4%,则有利于缩短反应时间,提高课堂探究效率。结果见表1。
① 制备小叶圆片。用圆珠笔筒盖打出若干小叶圆片,置于塑料注射器筒內,注满水后排出注射器筒内的空气,然后将整个注射装置放入水中(增加气密性)。一手堵住气嘴,另一只手抽拉气筒,约1 min。当小叶圆片全部沉入水底后,置于培养皿中待用。
② 控制自变量。取3个烧杯编号为1、2、3号,分别放入等量的质量分数为4%的NaHCO3溶液,每个烧杯各放入10片小叶圆片。将3个小烧杯分别放在25、50、100 W白炽灯相同距离处进行光合作用。
③ 观察因变量。观察并记录单位时间内小叶圆片上浮的数量。
④ 记录数据。约2 min后,可以看到光强为100 W白炽灯下的3号烧杯中的小叶圆片开始上浮,计时并观察记录结果。
⑤ 分析结果。当所有的结果记录完毕后,整理数据,绘制坐标图。
2.3 改进方法的优点
“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笔者同样选用100 W的台灯作为光源,发现在NaHCO3浓度为0.4%的烧杯中,第一片小叶圆片上浮用时8 min,待10片小叶圆片全部浮起来约需30 min。笔者将0.4%的NaHCO3浓度提高到4%,第一片小叶圆片上浮只需约2 min,10片小叶圆片全部浮起来只需约8 min左右,大大缩短了实验反应时间,提高了实验效率。
参考文献:
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8-19,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