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幽径悲剧》为例探讨拓展之美
2017-04-11盛莺
盛莺
不管是传统的教学观念,还是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初中语文课堂都必然是具备包容与灵性的教学。初中语文课堂是老师指引学生从文本中与作者,与作者的那个时代,与外面的世界进行交流对话的教学活动。初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书中将自己的生活、观点以及情感等进行融合,在语文教学中学会领悟、学会渗透、学会延伸,并在日常的生活中将自己在语文学习中学到的东西进行拓展运用。
一、对文本意境的深入体会
语文是融综合性、素养性以及沉淀性于一体的学科。对语文的学习要从根本上对其文意进行了解,并根据文意再深入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需要学生对作者写作的动机进行领悟,并且能从文本中积累学识,培养出高尚的情操,对自己的人格进行熏陶。在对文意进行体悟的过程中,必然对文本意境进行联想,这是一种“无中生有”的拓展。要让初中语文课堂贯彻“拓展”之美,要在认知与知识之间连接起交流与沟通的纽带,搭建起新颖的知识内涵。笔者以八年级语文苏教版的《幽径悲剧》为例进行详细的“拓展”之美探讨。在课前,笔者要求同学们对文章进行认真的阅读。上课时,笔者抽查了几位同学,问其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哪些句子让自己印象深刻?有的同学回答:当我读到“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时,不禁想到“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亦有同学回答:说也奇怪,我读到“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这句时,脑海中竟出现鲁迅先生的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还有同学回答:我读到“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这一句时,心底泛起一阵寒意,突然想到毛主席的那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揣摩文词含义,对意境进行拓展联想,并入境生情。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共鸣会在很大层面上得以激发。语文教学要想保持强大的吸纳包容能力,须要指引学生对课文进行深读、透读,以此产生自我联想,拓展各方面能力。
二、在文本中融入情感
语文教育当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其中说到的“摇动”这是对学生情感的拓展体现,因为语文教育本就是有情感、有深意也有大义的教学。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中一定要避免出现看似有条有理,实则枯乏单调的教学形式。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与文本和作者之间终究只能通过文字相识,却不能有真正的相知,所以,如果对文本的学习仅限于单纯的理性教学,学生和文本之间始终有着一道跨不过去的鸿沟,并不能真正的与文本亲近。但是如果将情感融入文本,或许学生的所得就不仅仅是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而是这篇课文让其感悟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语文的教育不在于“一本正经”的讲课本,而是通过各种应该拓展的教学切入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并丰富学生的情感。恰到好处地引入课外话题能对课堂内容进行滋养,帮助学生成为语文情感资源的学习者和创设者。
三、从文本中接触作者
不管是哪个阶段的语文学习,其实都是学生与文本和作者进行神交的对话,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突破、提升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历程。而教师在学生突破提升自己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就是利用自身的学识、眼界和涵养,指引学生与古今中外的各方文学泰斗“相识相知”。要使学生的情感或者精神能得到文本的熏陶和滋养,了解作者在创作时的初心:是怎样的心情使作者进行文本创作的?作者在文本外又是一种怎样的心境?这是教师指引学生接触作者的方向。
《幽径悲剧》中,使笔者心境起波澜的不是 “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的古藤罗之繁盛美景,而是季老先生那反复强调的“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很多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仅限于季老因为古藤罗“毁于愚氓之手”,而伤感叹气。所谓的与作者接触,决不能仅限于书面的理解,应该指引学去感受文字背后的冷暖,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学生可以通过文本去了解生活中的季羡林老先生,这是对教学课堂的拓展,是接触季老先生心灵的必经之路。学生在了解到这位在文本中反复强调自己是“没有出息的人”是一位国学大家、文学泰斗之后,会对那句“没有出息的人”有更深层次感悟,“没有出息的人”是真性情、真担当、真魄力之人,是对那些所谓的“伟人”的暗讽。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灵活、大氣,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跳出那些所谓的好课标准来完成课堂目标,教师须要引导学生对语文课本活学活用,去自我感悟和思考,并领会其中真正的深意,使学生能在文本之外得到更多的思维拓展、能力拓展和学养拓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外国语学校(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