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籁此俱寂但余点拨音
2017-04-11肖宁银
肖宁银
教育的真谛在于授人以渔,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启发灵感启迪智慧,而不仅仅是教给知识。新课程教学强调师生的交流互动,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中要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但更应重视适时的点拨与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习能力。
所谓“点拨”,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点,二是启发。作为一种教育方法,语文教育家蔡澄清是这样界定的:所谓“点”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礙,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故障,这种点拨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适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疑难,教给方法,发展能力,它是启发式引导学生自学的一种方法。本文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语文教学中点拨教学的运用。
一、学生自学前的有效点拨
自主学习是未来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的崇高使命是“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未来社会充满机遇与挑战,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素质。今天的学生要在未来的社会生存和发展,必须学会自主学习。在学校教学中的自学,是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独立的学习活动。这时老师的点拨指导是否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前,先利用周末的时间安排学生自学。请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做好几项准备工作。
首先,我提供了一些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资料给学生,在学生明确二十四节气具体含义的基础上,布置学生从中选择与春天有关的一两个节气,搜集当地的有关谚语和故事,同时细心观察物候变化。目的就是让学生可以从中发现春天的“足迹”,感悟春天的神奇,甚至还可引发关于自然、关于生命的诸多思考。
其次,我还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种喜欢的方式,如写一首诗、写一段话、画一幅画等来赞美春天,课堂上来展示。
经此“点拨”,学生进行了有目的性的充分的自学准备,到了课堂上,我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尽量压缩老师的教学时间。只在学生展示自己的自学成果时,进行一些方向性的引导。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以听为主的学习问题,让学生多渠道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二、朗读教学中的有效点拨
朗读是我国语文传统教学方法的精髓,它蕴含着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 纵观现阶段语文课堂,欣喜地发现,许多语文教师认识到“读”的重要性,“书声琅琅”也成了阅读教学的一道风景线。但静观细想,独占阅读教学“熬头”的“读”是否真的有效呢?老师的朗读教学点拨是否真正到位、真正有效呢?
我认为进行“读后点拨”是有效完成朗读教学的良方。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要学生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要在朗读技巧上做必要的适当的点拨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
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我爱这土地》时,就注意及时点拨学生的每一次朗读。以下是学完《我爱这土地》后的具体朗读点拨过程。
师:请大家齐读《我爱这土地》。(学生齐读完一遍)。
师:刚刚大家确实齐读了一遍,但也仅仅是读了一遍。如果是无心的读,读两百遍也未必有用。读的时候要带着情感去读,同时注意讲究朗读艺术及技巧。下面请同学们再一起朗读一遍。(学生再次齐读)。
师:好,这两遍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第二遍有起伏,有的地方重音也表现出来了。在朗读中,要能够正确处理好重音,如“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两个短语,“激怒”应该用悲怆、有力的声音来读 ,“温柔”就要用温和、轻柔、充满爱意的语调来读。请同学们先自己小声地朗读一遍,边读边圈出各句的重音,体会一下如何才能读出作者通过诗句要表达的情感。(学生各自进行朗读)。
师:现在我们再齐读一遍,争取这一遍把诗歌的情味读出来。(学生齐读)。
师:从语气上看,大家已经能把重音处理好了,老师再做一些提示。有标点的诗歌,朗读时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表现力和语速的把握。如“然后我死了”之前的破折号有语义转折的标示作用,因此与上一句间要有较长的停顿,不能接得快;如“常含泪水”要用升调,语气沉痛些;又如“爱得深沉……”要读得渐慢。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自己诵读一遍。
在学生自读一遍以后,我再安排学生进行再一次的齐读,效果就很棒了。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正是希望通过朗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语言习惯,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把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于声音之中,通过朗读来触动心灵,引起共鸣。可以说,有效的朗读点拨本身就是对课文极好的理解。
三、文本学习中的有效点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哪里有阻塞,哪里就需要疏导,“点拨”是这种疏导的方法之一。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解教学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作为语文教师,在推进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在细品文本、把持课堂核心目标的基础上,做到适时点拨、点而有度,要能点在关键处、点在迷途时、点在难点处、点在冲突时。课堂中,我们就是要通过有效点拨,最大限度地激发情感,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抓住疑难问题,点拨学生把握学习重难点。
首先通过点拨激发情感,引导学生快速、主动地进入文本。多媒体的运用,是现代教育的一个亮点,多媒体所独有的声、画、景能给人以全新的试听感受,这一优势在教学中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展现。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学会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点拨学生,引领学生快速、主动地进入课堂教学情景之中,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获得知識,获取感受。如《塞翁失马》《愚公移山》等古代寓言、成语故事,可以将现成的动画片、电影、光碟等放映给学生看,并以此导入新课,一定能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还可采用故事点拨法。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点拨学生,从而使学生快速、主动地进入新课。如《天上的街市》课前就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皇帝的新装》课前可以让听过此故事的同学来讲一下。通过故事,不仅吸引了学生注意力,顺利进入新课,而且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情感的教学点拨法,并没有固定的格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管怎样的设计,目的都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学生很好地带入课堂情景当中,从而启迪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指导课堂学习,沟通师生情感,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其次是通过点拨课文的中心思想,启发学生把握重点。我们都知道,解决好课文的重点,是一节课乃至一篇课文教学成败的关键。就一篇课文而言,抓住关键,相机引导,适时点拨,运用恰当的方法就会使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如教学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最初读来,学生觉得课文冗长,头绪繁多,对课文的内容似乎不大好把握,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我便采用了尝试教学法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尝试阅读课文,然后教师尝试出示思考题: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学生围绕这两道题尝试学习,对课文的基本内容、详略结构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对于第二题中的最后一问,自然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我抓住这一点,启发学生积极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各自简述对课文的理解,这就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最后我做总结性点拨:“略写的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的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了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山海经》的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这样通过点拨,使学生对课文的主旨、结构层次有了确切的了解。
通过点拨课文疑难问题,启发学生克服难点。如我在教《老王》一课时,就只抓住了文末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这句话,提出三个问题:谁是幸运的人?谁是不幸者?你如何理解“愧怍”这个词语?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自主学习,很快文章重点、难点内容就都抓准了。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这里所说的“启”与“发”和“举一反三”,实际上就是一种点拨。叶圣陶同志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所谓“相机诱导”,也就是适时点拨。上面所谈,只是教学实践中的几个举例,而不是点拨内容与方式的齐全罗列。语文教学中的点拨,内容极其丰富,方式十分灵活,它随着教学实践的扩展而拓展,不可能进行僵死的沿习,它始终在随着地点、时间、人事、教材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但总的目的就是要抓住要害,排除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与知识障碍,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
作者单位:浙江省新昌县实验中学(31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