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稳健而发展缓慢的训诂学
——以上海训诂学三十年发展为视角

2017-04-10张玉梅

社会科学家 2017年2期
关键词:训诂学训诂汉语

张玉梅

(上海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130000)

【语言与文化】

稳健而发展缓慢的训诂学
——以上海训诂学三十年发展为视角

张玉梅

(上海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130000)

改革开放以来的上海训诂学的发展,在全国居于前列的位置。主要在传统训诂及开拓性研究、训诂基础理论与训诂学史、以辞书形式或议题反映的训诂研究、医古文训诂等四个方面呈现稳健发展的态势。不过总体来看,上海与全国训诂学学科存在发展缓慢的问题。原因主要有:从业人员少,开课院系少,体量小;学科本身基础厚重,不是新兴学科,不在市场需求的前沿;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和沟通研究不够;专门的学科刊物作为阵地一项欠缺。

训诂学;稳健;缓慢;学科横向联系

上海的当代训诂学研究居于全国前列,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早在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上海学者胡朴安发表《中国训诂学史》,是中国训诂学史的开创之作,首次全面整理了中国古代训诂学的研究成果。书中将古代训诂著作分为尔雅派、传注派、释名派、方言派4类,并详尽介绍它们的内容、体例、版本及在训诂学上的价值,阐述清代训诂学的方法,提出训诂学的发展趋势。此书奠定了上海,乃至全国训诂学研究的基础。

20世纪70-80年代,训诂学重新开始了基础理论的建设。比如,1978年上海语文学会古代汉语学科组成立后,除组织年会讨论外,从1984年起聘请上海高校专家举办了10期“古代汉语讲座”,其中专门以“训诂”为主题的为第五讲“训诂的方式和方法”(周斌武讲),这样的讲座成为沪上训诂学及古代汉语诸学科建设的良好开端之一。又如,1981年5月,中国训诂学研究会成立,与会学者和教师一致呼吁高等学校和语言学界重视训诂学。上海学者积极响应,许威汉、严修在其中担任学会常务理事,使得上海的训诂学研究从始至终走在全国的前列。

一、传统训诂及拓展性研究

(一)重新开始训诂学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的前十年,上海的训诂学研究以传统典籍训诂为主,主要集中在《左传》、《诗经》、《尔雅》等研究领域,也有“世说学”的集中研究,还有少量的出土文献与传统训诂方法结合的研究。

1977年,吴文祺《春秋左传集解》出版,是传统训诂注疏的力作,属于随文释义类型的训诂书,此书开启了沪上新时期典籍训诂的新篇章。

80年代,《诗经》训诂研究是一个重点内容。比如,1980年,严修发表《释〈诗经·静女〉中的“彤管”》,对聚讼纷纭的“彤管”的词义做了考辨。1981年,潘祖炎发表《略谈〈诗经〉复音词的构词形式》,讨论古汉语词汇中相对于单音词数量较少、但数量也比较可观的复音词问题,对复音词的构成形式等的探讨对于正确理解其作用有一定的帮助。1984年,詹鄞鑫、徐莉莉《训诂拾零》以训诂方法纠正《诗经》旧注中的误释问题。1986年,程俊英《关于注释和翻译“诗经”的几个问题》以严谨的态度将其《诗经译注》以来新的体会和缺憾进行总结,明确以训诂为基础的注释,应以弄清楚词义为先决条件。

80年代中期,有学者将训诂学应用于出土文献的考释工作,开启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结合的训诂工作。比如,1984年詹鄞鑫发表《卜辞训诂四则》,该作者后来也持续了这种研究。

(二)拓展训诂学研究的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个十年,上海训诂学呈现推进传统训诂、拓展新领域、关联其他学科的特点。推进传统训诂指将先秦训诂推进到清代训诂。新领域主要包括:“世说学”研究、佛典研究、敦煌变文研究等。关联其他学科指训诂学与语源学、方言学的关联研究。

80年代中后期直至90年代初,除了总结前人训诂得失,比如1989年尹黎云发表《文言虚词训诂十弊》等,一些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清代典籍与小学家上,推进了断代的训诂学研究,比如1984年虞万里发表《〈尔雅义疏〉及其作者郝懿行》,1985年虞万里发表《段玉裁〈诗经小学〉研究》,1987年严修《论王念孙的学术成就》,评述清代学者在训诂学上的成就。1990年周斌武发表《戴震对清代训诂学的贡献》等。

80年代中期直至90年代中期,上海的“世说学”研究较为突出。比如,1984年,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所取底本、参照本均为当时所知、所存的善本和精校本,材料精良扎实。对《世说》原文和孝标注文涉及到的史实、人物、典章制度等均作了精要的校勘和必要的注释。该书出版后影响较大,成为“世说学”及文献校勘训诂领域的重要作品。又如,1990-1995年,吴金华连续发表《〈世说新语〉词语考释》(1990)、《〈世说新语〉词语考释(续)》(1991)、《〈世说新语〉考释(三)》(1994)、《〈世说新语考释〉续稿》(1995)讨论《世说新语》的词语训诂问题。并且该作者于1994年出版专著《世说新语考释》从学术研究之实用性的角度,对《世说》疑义进行探讨,颇有助于解决一种乃至多种实际问题;该书还挖掘《世说》中“字面普通而义别”的汉魏新词新义,比勘异同,细心校理,解决字句舛讹、版本歧异等方面的问题;该书对名物制度的条目也勤加稽考,多所创获。

80年代中期直至21世纪初期,佛典的集中研究也比较突出,开辟了这一领域研究的新境界。比如,1985-2005年,袁宾以敦煌文献研究为主,发表或出版系列成果:其中《〈敦煌变文集〉词语拾零》(1985)、《敦煌变文校补》(1986)对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和《敦煌变文集》(1957)作进一步的补释和校补。又有《〈五灯会元〉词语释义》(1986年)、《〈五灯会元〉 词语续释》(1987年)、《禅宗著作词语汇释》(1989)、《元代指物名词后加“们(每)”的由来》(1989、1990年)、《〈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成书时代与方言基础(2000)、《唐宋“煞”字考》(2003)、《禅录词语“专甲”与“某专甲”源流考释》(袁宾、张秀清合作,2005)等论文或著述,均使该领域的研究有所推进。

佛教训诂一块,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还有学者专门潜心研究,比如徐时仪发表专著《慧琳音义研究》(1997年),论文《佛经中有关乳制品的词语考探》(2002)、《玄应〈众经音义〉方俗词考》(2004)、《玄应〈众经音义〉所释常用词考》(2004),专著《玄应众经音义研究》(2005年)等,使上海的佛典训诂研究在全国凸显出来。

90年代初,与上海学者的研究形成呼应,上海出版界也推出了不少敦煌变文研究的成果,比如:1991年4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蒋礼鸿的《敦煌复文字字义通释》的第四次增订本。此书归纳整理变文材料,参考其他敦煌文献、唐五代诗歌、笔记小说,并征引汉魏六朝著作及宋元以后的材料,对敦煌变文及唐五代口语词义纵横串连,综合阐释。另外,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敦煌文学考》。该书为项楚80年代撰写的24篇论文的结集,其中《敦煌变文字义析疑》、《变文字义零拾》、《敦煌变义语词校释商兑》等考释了约150个变文中的俗语词。

90年代上半叶,上海的训诂学研究以个别字、词、注疏等的单篇考究、论证为主,比如虞万里《“官奴”考辨》(1991)、《〈三国志〉裴注引书新考》(1994),周斌武《论“楚辞”注解的难与易——兼评陈子展先生的〈楚辞直解〉》(1991),严修《释〈诗经·静女〉中的彤管》(1993)、《释庄子〈秋水〉中的“练实”》,孙锡信《语气词“呢”“哩”考源补述》(1992)等考释文章;这一时期,也有做专书译著和笺注工作的,比如,严修撰写《春秋公羊传今注今译》(1993)、殷寄明发表《〈同源字典〉笺识》(1994)(古汉语研究)等。无论单篇考究,还是专书笺译,均显示出训诂学稳步扎实的积累性的研究。

90年代上半叶,也有学者将训诂学学科与其他相关专业做关联性研究。比如1991年殷寄明《形声字声符新论》(古汉语研究)认为:对形声字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形义学方面,而应从训诂学、语源学的角度作综合的、全方位的探索,才能真正揭示形声字的奥秘,揭示形声字声符表义的特点。1992年杨蓉蓉《高诱注所存古方音疏证》,是从古方言方面从事训诂的代表作。

(三)阶段性总结研究

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积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前10年,上海的训诂学研究开始了总结性研究,出现了阶段性成果。

90年代中后期,总结性、综述性的文集、论文开始出现。比如吴礼权发表《〈尔雅〉古今研究述评》(1993)、吴礼权《王引之〈经传释词〉的学术价值》(1995、吴礼权《关于〈声类〉的性质与价值》(1996)等论文。1995年吴金华《古文献研究丛稿》出版,该书收入论文三十多篇,内容涉及训诂学、汉语语法史、文化史及古籍整理等多个研究领域。此书尤其以《世说新语》研究中悬而未决的问题为突破口,集中精力对汉魏六朝文献进行了深入研究,因而具有开创性。该作者并于2007年出版《古文献整理与古汉语研究续集》。1999年傅杰发表《清代校勘学述略》,从三个方面概括了清代校勘学的主要特点:对明代兴盛的随意改书之风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对校勘理论和校勘条例作了更深入的探讨;在利用金文材料解读传世典籍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该书并对卢文绍、戴震、钱大听、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顾广圻、俞樾等清代学者在校勘学方面的成就分别作了概述和评论。

21世纪的前十年,训诂学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字词注疏、考辨类研究、古籍整理成果的数量上增多,并呈现持续性研究,比如潘玉坤《古汉语中“以”的宾语前置问题》(2000),王文晖《〈史记〉“所至上食”解》(2001)、虞万里《上博简、郭店简〈缁衣〉与传本合校补证》(2002),王文晖《〈清平山堂话本〉校点拾补》(2003),《〈三国志〉成语研究与〈三国志〉的校理》(2003),孙锡信《“即”、“便”、“就”虚化过程中的错项移植》(2005),赵奇栋、华学诚《〈淮南子〉许慎注、高诱注中的双音节新词》(2005),魏兆惠、华学诚《量词“通”的历史发展》(2008),虞万里《孙诒让全集》中的《东欧金石志》整理(2009),汪少华《从“人闲桂花落”训释谈起》(2010)等,均对传统训诂学的材料做了有益的积累性的清理工作。

第二,方言训诂出现较为集中的研究,丰赡了训诂学的地域性语言研究,比如2000-2006年,华学诚以方言研究为主题发表论文十数篇,主要讨论了《方言》、《尔雅》、《说文》、《释名》、《春秋公羊传解诂》等传统典籍的训诂问题:《扬雄〈方言〉“奇字”考(上)——兼析《方言》“奇字”的表词特点》(2000)、《论〈尔雅〉方言词的地域分布——〈尔雅〉方言研究之一》(2000)、《从郭璞注看晋代方言词汇》(2002)、《论〈说文〉的方言研究》(2002)、《论〈释名〉的方言研究》(2003)、《〈方言〉校释零札八则》(2006)等。

第三,总结性论集、创新性成果、综合性研究继续涌现。

总结性论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比如2001年虞万里出版65万字的《榆枋斋学术论集》。该书是作者自1980年以来所撰论文的选集,共收论文27篇,计60余万字。内容涉及古音学、古文字学、文献学、避讳学、敦煌学,以及清代学术与道教等。其中多篇文章曾获得各种奖项。2005年,汪少华《中国古车舆名物考辨》出版,是作者研究孙诒让最新成果的论文汇集。2006年,詹鄞鑫著《华夏考——詹鄞鑫文字训诂论集》出版。该书收录了作者语言文字方面的论文共39篇,主要内容是文字训诂,包括其代表作《华夏考》。2007年,杨逢彬《沧海一粟:汉语史窥管集》出版。该书共收30篇文章,讨论汉语史中的若干问题。

创新性成果,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比如2001年,胡奇光、方环海《〈尔雅〉成书时代新论》指出:《尔雅》的成书时代问题,历来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一直未有定论。依据所掌握的材料,可以认为:《尔雅》的初稿当始成于战国末、秦代初,到西汉初期,《尔雅》经全面修改而定稿。

系统性、综合性研究,比如2007年,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出版。该书以现存一百余件敦煌文献中古人关于典礼仪注和书札体式的范本——书仪为研究对象,从语言的角度对这部分珍贵文献作了系统的研究。2008年,汪少华《古诗文词义训释十四讲》出版。该书从时代性原则、社会性原则、排比材料推求词义等14个方面,试图强化词义训释的学术规范。2009年,虞万里出版《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综合研究》,该书分地理、习俗、宗教、文字、语言、思想和《老子》、《周易》、《缁衣》等专题展开探讨,体现了楚地出土战国简册文本复原和内涵探究的最新思考和认识,具有较高的学术意义。

二、训诂基础理论与训诂学史

(一)从基本概念到理论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的前十年,上海的训诂学理论是从确定或厘清反切、通假、同义为训等基本概念开始的,也有训诂理论探索下训诂实践的拓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80年代上半叶,上海学者探讨了训诂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类问题,发表了不少此类论文。比如,许宝华《反切说略》(1980),许威汉《通假质疑》(1980年)、《丛论古籍·章句·训诂——兼论古书的阅读与研究》(1984),严修《避讳义例是钱大昕的训诂之钥》(1986年)等,着重讨论了反切、通假、避讳等训诂学的基本概念问题。此类成果不乏有创见者,比如,1981年,张世禄发表《“同义为训”与“同义并行复合词”的产生》,阐释训诂之“同义为训”体例与“同义词”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进而总结出了训诂学与构词法的关系。同年,张世禄《从训诂学上看古汉语的基本词》从训诂学的角度考察古汉语基本词的全民性、稳固性、极强的构词能力这三个性质,基本词与训释词的关系,《说文》中对基本词的说解,训诂学与词汇成分的研究,将传统训诂学与现代语言学沟通起来。

又如,1983年,胡竹安发表《中古白话及其训诂的研究》,响应黎锦熙倡议,作中古白话的训诂特点、方法的探索和实践。不囿于传统训诂范围,将实践扩大到中古白话,发扬了训诂学经世致用的原则,扩大了传统训诂学的研究范围。所以,后来也有一些学者从事元明戏曲或明清小说词语等方面的研究,比如,1991年10月,方龄贵出版《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2000年,王文晖发表《李渔小说词语选释》、《明清白话小说俗语词例释》等论文。

又如,1984年,《张世禄语言学论文集》出版,收录了张世禄1923-1982年间语言学方面的重要论文56篇。该书在训诂学理论方面的创见主要有:训诂本体论:解释学,而非语义学;文法:训诂的一个基本观念;历史主义:训诂学的一个基本原则;音义相关:训诂学的一个基本思路;民族性:是训诂学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同义互训:训诂学黄土地上的一片新绿。

再如,将训诂教学与训诂理论结合起来的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984年,许威汉《训诂学的教学与研究》就是这类代表作。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郭在贻论文集《训诂丛稿》。该书所收三十三篇论文中,除了《〈楚辞〉解诂》、《六朝俗语词杂释》等十六篇为词义研究之外,《漫谈古书的注释》、《训诂五讲》等十二篇则结合大、中学校古汉语和古典文学教学解决古文注释中的疑难问题,并介绍训诂学基本知识。另外,《说文段注与汉语词汇研究》等五篇则专题研究《说文段注》,运用清代乾嘉学派“因声求义”、“形音义三者互求”及“六者互求”等方法,尤重字词古义的抉发和假借义的探求。颇多创获。

(二)训诂学史、训诂学理论的梳理和应用

80年代下半叶,训诂学理论研究结出了专著的硕果。比如,1987年,胡奇光《中国小学史》出版,是一部研究和论说中国小学,即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学史的专题著作。全书以文化为切入点,以“绪论”形式阐述了“小学”涵义的演变、小学传统的特点及小学历史的分期后,分章论说了自周秦至清末时期,小学的发端、创立、发展、转折及终结的历史。对小学的基本内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以及在小学发展史上有成就和影响的学者,均作了必要的介绍和阐说;对小学研究的成果,作了有益的借鉴和吸收。

1987年,许威汉《训诂学导论》出版,该书虽然作为规划教材出版,但它对训诂学作了全面而深入浅出的介绍。该书阐发训诂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增强学科的说理性和实践性。首次提出训诂学要有历史的、唯物的、辩证的、现实的思想原则。此书将训诂传统作了选择与优化,对训诂理论有更新和拓展,将训诂学传统作了现代化的转化。

1989年,程俊英、梁永昌《应用训诂学》出版,除了概说训诂内容,该书着重从应用的角度总结训诂所需基本知识,讲解训诂方法、释义方式与术语,阐释阅读古书、古籍整理、辞书编写等训诂问题,是应用训诂学的先驱之作。

上述三部上海学者的训诂学理论、训诂学史类著述与北京学者陆宗达《训诂简论》(1980),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1983);武汉学者周大璞《训诂学要略》(1980);四川学者张永言《训诂学简论》(1985);杭州学者郭在贻《训诂学》(1986)等属于同一梯队,在改革开放后开启了训诂学理论、训诂学史的建构工作。

(三)持续文献研究和全面总结梳理

90年代直至21世纪前十年,学者一方面仍做着扎扎实实的文献梳理工作,比如,1997-2013年,吴金华发表近40篇论文,讨论《后汉书》、《宋书》、《后汉纪》、《健康实录》、《三国志补注》、《晋书》、《三国志》、《三国演义》等史书的校读、校议类问题。又如,1997年,徐莉莉发表《论〈马王堆汉墓帛书〉(肆)的声符替代现象及其与“古今字”的关系》。 2007年,汪少华发表《利用异文训释词义的利弊举隅》。2010年,颜春峰、汪少华发表《训诂论证的有效与结论的可靠——再论〈论语〉“植其杖而芸”与〈归去来兮辞〉“植杖”》等论文。

另一方面,训诂学研究进入了传统小学的全面总结阶段,得与失均给予客观、宏观的评价。比如,1992年,殷寄明发表《〈说文〉的特点及释义之得失》。1996年,殷寄明发表《也谈“转注”》。1997年,吴礼权发表《清代语言学繁荣发展原因之探讨》。1998年,殷寄明《汉语语源义初探》出版,该书从书面语的词义发生角度将传统训诂学家所谓的“声中之义”的其中为数最多的一类命名为“语源义”,并对它的产生及其原因、性质、特点、类型、运动发展及其结果等作了全面的阐述。2000年,徐时仪发表《训诂学研究与当代意识》。2002年,徐莉莉发表《论“假借”与“通假”》等。2002年,徐时仪发表《20世纪训诂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等文章。

2006年,孙锡信《“因声探源”的途径》提出,虚词虽然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但探索虚词由来的途径,同样可以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2008年史存直《汉语史纲要》出版,该书由史存直先生生前出版的三部著作——《汉语语音史纲要》、《汉语语法史纲要》、《汉语词汇史纲要》组成,以商周以来(主要是周秦以来)的所谓“通语”的发展历史为研究对象,考察汉语的历史发展过程找出它的发展规律、发展方向,探询现代汉语语音体系、语法体系和词汇体系的历史来源。不主张汉语史分期,全书以语音、语法、词汇为序,语音史部分采用调、韵、声顺序,将构词法置于词汇史部分。

2010年,许威汉《训诂学读本》出版,该书以近世名家名文为基本材料,分类辑选,分为训诂史、训诂学现状、古籍句读与标点、训诂学学习与施用、训诂学的障碍与弊病、训诂力作范例、训诂学新思考与新探究等十章,《训诂学读本》是国内首部训诂学综合读本。

三、以辞书形式或辞书议题反映的训诂研究

以词语汇释、辞书编纂等形式反映出的训诂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直至21世纪以来上海训诂学发展的形式之一,也是上海训诂学较为突出的一个特点。

70年代末-80年代末,古代小说的词语词典陆续出版,将传统训诂学的研究领域扩大到了俗文学领域。比如,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陆澹安编著的《小说词语汇释》(1964年中华书局初版)。该书采集64种通俗小说的词语共8000余条加以汇释,并附《小说成语汇纂》,收集小说中所见成语2000余条。上海出版界还出版有:龙潜庵编著《宋元语言词典》(1985年,上海辞书出版社),李洁白、刘镜美编著《水浒语词词典》(198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又如,上海学者致力于俗文学辞书编纂:1989年,胡竹安编纂的《水浒词典》出版。同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李洁白、刘镜关编著的《水浒语词词典》。

又如:1983年,吴文祺发表《关于〈辞通〉和〈辞通补编〉》。他还于1986年主编《辞通续编》(吴君桓、钟敬华编撰),于1991年主编《辞海》(语词分册),对我国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及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做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詹鄞鑫发表《谈通假字字典编纂的几个问题》,从训诂等角度谈通假字与字典编纂问题,是辞书编纂类问题的延续性讨论。1993年,张斌、许威汉主编《中国古代语言学资料汇纂》(训诂学分册)出版,该书汇集了历代训诂学的资料,继续以辞书形式总结训诂学成果。

又如,1997-2002年,吴金华发表系列论文《〈汉语大词典〉商补》(1997),《〈汉语大词典〉中有关文献考察的若干问题》(1998),吴金华、王宝刚《〈汉语大词典〉商订五题》(1999),吴金华、崔泳准《略论汪维懋〈汉语重言词词典〉》(2001),《〈三国志辞典〉商正》(2002)等讨论辞书类训诂问题。 2004年,王文晖发表《〈汉语大词典〉割裂成语现象举例》(2004),华学诚发表《〈汉语方言大词典〉古文献引用问题例说》(2004)。2006年,傅杰《〈说文解字诂林〉述论》(2006)概论丁福保(1874-1952)及其《说文》集大成之作《说文解字诂林》的情况及贡献。

以上研究,不论以辞典形式汇释,还是讨论辞典编纂形式,都汇集、总结了训诂成果,或者促进了训诂成果的贮存,对训诂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四、医古文训诂

80年代直至21世纪前十年,将训诂与医学结合起来,是上海训诂研究的一个特色。

一方面,学者将训诂知识运用于医古文实践。比如,周斌武在《中医药文化》上连续发表《词义的求解医古文释义丛脞(二)》(1984)、《说义训·医古文释义丛脞之三》(1985)、《古语词的音读·医古文释义丛脞之四》(1985)等论文。段逸山发表《略谈古医书中的反训》(1986)、《“王冰注”引证依主旨立名解》(1993)等。另一方面,学者集中讨论那些存在于医古文中的训诂问题。比如,徐湘亭《试论〈内经〉的训诂与校勘》(1982)、《〈中医训诂学〉评介》(1984)等。《中医药文化》杂志刊发了不少此类论文,主要有:崔仲平《茫茫坠绪寸心织——钱超尘〈中医古籍训诂研究〉评介》(1989年)、陈竹友《清代杰出的中医训诂学家——陈修园》(1989)、张其枨《丹波父子医籍训诂的特点》(1989)、金栋《〈内经〉正文词义训诂略例》(1993)等。《医古文知识》杂志刊发李明州《训诂莫忘复用》(1995),张长城、范振域《八十年代〈内经〉训诂述略》(1995),陈瑞红《陈修园“填空式”训诂体例评述》(1996),陈竹友《中医训诂之要义》(上)(1997),陈竹友《中医训诂之要议》(二)(1998),符友丰《〈千金翼方·白皮粥方〉训诂》(1998)等。

另外,这一领域也出现了数年从事医古文训诂的专家,持续发表论文,撰写专著,比如段逸山持续发表医古文类论文,其中涉及训诂术语、训释语意、古书版本、古籍校勘等多个领域,比如:《古代医书训诂术语的类分与规范》(2000)、《词隐其外 意寓其内——语意隐寓举要》(2000)、《〈素问〉 版本流传考证》(2000)、《比寻求确据——古医籍校勘方法举要》(2004)、《明抄北宋小字本〈金匮要略方〉研究》等。从古书阅读、文例训诂等角度讲解医书阅读、医古文学习问题的,比如:《确定词义方法谈》(1986)、《医古文词语三题》(1987)、《词隐其外 意寓其内——语意隐寓举要》(2000)、《先分独合 后辩有无——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分辨举要》(2002)、《借助辞格准确句读——利用辞格句读举要》(2003)、《求真文明真义——中医古籍校读法论要》(2009)等。2010年《段逸山举要医古文》出版,是段逸山医古文教学与研究的成果。

结论:稳健而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训诂学研究,它和其他语言学学科一样,均呈现从恢复,到发展,到繁荣的大的趋势,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并且,训诂学的发展更加稳健,表现为它对丰富而厚重的传统典籍的梳理和研究,对先秦以至明清的漫长的学术史的总结和归纳,而学者也以朴学“板凳坐得十年冷”为基本治学精神,这都是它积极发展的一面。

同时,跟其他语言学学科相比,训诂学研究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这是它消极的一面。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中国知网的论文统计上略见概貌。比如,我们在“主题”范围内,以“关键词”为搜索条件,“训诂”、“辞书”、“对外汉语”①“对外汉语”一词是个历史词汇,截止到本论文研究的2010年之前,它都是被使用词汇。现在我们以“汉语国际教育”代替了它。、“修辞”这几个词条下,1978年以来的论文总数分别为:训诂9640篇、辞书14535篇、对外汉语34978篇、修辞71602篇。究其原因有如下四点:

第一,姑且不论论文质量如何,体量小,是现实和现状。这样的数字和我们周边的研究情况是吻合的。只要翻一翻学术杂志,观察一下学界概貌,我们就不难发现,从事训诂学研究的人少,开课的学校、院系少,训诂学相比于其他学科论文总量也少。

第二,训诂学发展缓慢,也跟学科本身的性质和基础有关。关于这一点,可以拿上面提到的对外汉语比较而看。“对外汉语”是个新兴学科。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1978年,吕必松提出“应当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来建设。1983年6月,参加筹备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的前身)的学者们正式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名称;1984年12月,教育行政部门确认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地位,国家教委在其后颁布的我国学科专业目录中列入了“对外汉语教学”。至此,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地位正式确认。随着来华留学生生源的日渐恢复,十年间,来自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一万余人,对外汉语教育学人在对外汉语教育理论、二语习得理论和汉语要素教学方面都有飞速发展,对外汉语逐渐开始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并且呈现快速发展的情况,论文数量巨大就是其快速发展的表现之一。一个应留学生剧增的市场需求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必然快速发展,这是自然之事。而训诂学显然不在汉语文化传播与市场需求的第一线,所以从业人员少,发展缓慢,也很正常。

第三,没有跟其他学科较好地沟通和交流。关于这一点,我们仍以对外汉语为参照来考察。蓬勃发展的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更多表现为教外国人学汉语,从零起点到各个考级的级别,这种情况有些类似于我们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习英语的情况。所以,规模虽然宏大,真正深层的学术研究相对较少。所以直到21世纪初,学者们还在探究和讨论“对外汉语”这门学科的性质与任务,并最终落实在它是“汉语本体研究。”比如2004年,潘文国发表《论“对外汉语”的科学性》,从学科体系的角度,指出“对外汉语研究,应该是一种以对比为基础、以教学为目的、以外国人为对象的汉语本体研究”。换句话说,所谓的“对外汉语”,终究还是“汉语”,其研究是汉语本体的研究。也就是说,对外汉语研究和原本就有的汉语研究(包括文字、音韵/语音、训诂、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同一的关系。二者的不同只是切入的角度不同而已。原有的汉语研究主要针对汉语母语者,更偏重汉语母语者的自身体验,而对外汉语的汉语研究转换了视角,从外国人习得的角度进行研究,而且它更注重实际教学和受众接受。

既然原有的包括训诂学在内的汉语研究与蓬勃发展的对外汉语教学及其研究都是针对汉语本体的,那么没有将巨大的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阵地与训诂学做很好的对接和沟通,就是一个问题了。我们不妨做个设想:假如二者很好地沟通了,对外汉语广阔的市场也为训诂学所用,对外汉语短于深层研究的情况由训诂学等学科加以弥补和增强,这不是一个很理想的对接和发展方向吗?当然,这个设想只是一个简单的线条勾勒,将“对外汉语”一词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本身也说明一些问题。教育部调整之下①《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从2013年起,原“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学”合称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这种调整提示我们,汉语本体研究也跟传统文化研究等密切相关。

同样的,训诂学研究从来就不是简单的古代典籍的语言研究,它跟现代汉语的历史传承研究(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传统文献中的思想文化研究、传统文化的现实转化研究,甚至跟传统哲学研究、传统历史研究、传统哲学与历史的现实对接与转换研究等等都密切相关。所以,假如训诂学研究能拓宽思路,与各个相关学科沟通和对接,它的体量不应该小,它的发展不应该缓慢,因为说到底,整个中华文化处于复兴和发展阶段,作为国学根基的训诂学研究本应任重而道远,本应更加有所担当。

第四,从学术刊物的角度看,训诂学的学术刊物目前只有一本——《中国训诂学报》,创刊于2009年。而其他学科,比如辞书学领域,有《辞书研究》杂志,创刊于1979年,从双月刊到现在的月刊,一直发行着。对外汉语方面,不仅有《世界汉语教学》、《国际汉语》等杂志,《语言文字应用》等刊物也可以大量刊发对外汉语方面的论文。再比如修辞学,早在1982年就有《修辞学习》创刊,该杂志后来改名为《中国修辞学》(双月刊),直到今天从未间断。修辞学领域还有《中国修辞》丛刊于2014年面世。可见,训诂学缺乏自己的学术刊物和阵地,是发展缓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也许有人说,训诂学不必非有自己的刊物,借助于其他刊物,也可以发表论文,也可以发展。——这话固然是不错的。其实早期训诂学的发展就是有赖于其他刊物的支持,比如80年代有一本刊物叫做《语文学习》,就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表不少训诂学专题的论文,像左民安《训诂学漫谈》(1980)、白兆麟《训诂和训诂学》(1983)、余国庆《训诂的运用》(1983)、程观林《训诂学常用的术语》(1983)、王宁《训诂的内容》(1983)、谢栋元《训诂的方法》(1983)等文章。不过可惜的是,这本杂志的定位是中学语文刊物,主要致力于提高中学语文质量,所以后来它不再发表训诂学研究的论文了。

另外,80年代的《中国修辞学》、《辞书研究》也都刊发了不少训诂学方面的论文。前者发表训诂类论文相对少,比如有《修辞与训诂》(1985年)等,后者发表训诂类论文相对较多,比如有《词的移位现象与训诂家的解释》(1985)、汪耀楠《训诂纂集派训诂著作〈经籍籑诂〉》(1982)、冯利《区分词义训诂与文意训诂》(1983)等。直到20世纪90年代,《修辞研究》仍然刊发了不少训诂学方面的论文,比如胡锦贤《戴震名物训诂专著的新发现——从〈经雅〉看戴震研治名物的方法》(1995),王宁《训诂纂集论纲》(1996)等。《中文自学指导》刊发宋永培《从训诂学论及中国古代学术的根本传统》(上)(1996)、《从训诂学论及中国古代学术的根本传统》(中)(1996)、《从训诂学论及中国古代学术的根本传统》(下)(1996)等。甚至直到21世纪前十年,《辞书研究》仍然发表了不少训诂学论文,比如王文晖《也说“不间”》(2002)等。

但显然,其他学科也一样在其他杂志上发表论文,而其他学科还各自有专门的发表阵地,所以,从没有到刚刚有一个年刊,使得训诂学在发表阵地方面明显处于劣势。

[1]江巨荣.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读后[J].上海大学学报,1995(5).

[2]申小龙.训诂:中国文化阐释的前沿评《张世禄语言学论文集》中的训诂学思想[J].读书,1988(2).

[3]马文熙,张归璧.古汉语知识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4.420.

[4]徐胜利.历史、文化、学术背景下的《中国小学史》——以训诂学史为中心来谈[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2(1).

[5]徐时仪.许威汉先生语言学学术思想探略[J].暨南学报,2012(4).

[6]申小龙.中国训诂学传统的现代化——评许威汉《训诂学导论》[J].读书,1989(10).

H13

A

1002-3240(2017)02-0149-07

2016-08-09

本论文为上海市社联委托课题“上海市志·科学分志·人文社会科学卷·语言学”(2015年);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文理交叉课题·一般项目“鲁汶大学馆藏汉语基督教典籍整理与研究(训诂学)”(15JCZY02)的阶段性成果

张玉梅(1970-),女,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语言学(训诂学、文字学)、古典文献学。

[责任编校:阳玉平]

猜你喜欢

训诂学训诂汉语
论字词训诂与文本阐释的互动关系
论中国训诂学与经典阐释的确定性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训诂术语的比较分析
《说文》形义匹配思想与训诂价值
追剧宅女教汉语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试论晋东南地区方言古语词的训诂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