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叔本华痛苦哲学视阈下的“幸福论”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解读

2017-04-10张艳玲

社会科学家 2017年5期
关键词:名声叔本华名誉

张艳玲

(河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叔本华痛苦哲学视阈下的“幸福论”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解读

张艳玲

(河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学家,但叔本华又教给我们面对痛苦的人生,如何尽量称心、快乐地度过一生的艺术,也就是他的“幸福论”。《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的晚年之作,此著作从世俗、实用的角度谈论了世事人情和待人接物应遵守的原则,教导人们如何理解生活的本质以及如何才能在生活中获得幸福的智慧。

叔本华;痛苦;幸福

叔本华作为现代西方意志主义第一人,一直以来被贴上“悲观主义哲学家”的标签,稍有现代西方哲学常识的人都耳熟能详他的人生痛苦论。叔本华是悲观主义哲学家不假,但叔本华在他的悲观主义视域下又教导人们面对痛苦的人生,如何获得幸福的智慧,也就是他的“幸福论”。《人生的智慧》(取自叔本华的《附录和补遗》)是叔本华的晚年之作,此著作从世俗、实用的角度以其精确流畅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谈论了世事人情和待人接物应遵守的原则,教导人们如何理解生活的本质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获得幸福的艺术。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是宏观的、抽象的、形而上的,他的幸福论是微观的、具体的、形而下的。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是充满痛苦和幸福辩证法的,是面对痛苦人生如何幸福生活的智慧。本文以韦启昌编译的《人生的智慧》为模本,从人为什么会感到幸福,什么是幸福,幸福的条件有哪些,如何才能得到幸福几个方面对叔本华的幸福论进行概括和解读,以期读者从中能获得某种启示。

一、人为什么会感到幸福——人有思想、感情

叔本华指出,幸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不可能从别处得到,而只能求之于人自身。“因为人的内心快乐抑或内心痛苦首先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对于人的幸福都只是间接地发挥影响。”[1]他认为,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存在物,正是人的思想、感情使人超出了动物的感受能力,动物感受的苦乐只局限此刻的现实,而人所特有的思考、记忆、想象和预见的能力是凝聚和储藏苦乐的“浓缩器”,它既可以使人幸福或痛苦着现在,也可以使人幸福或痛苦着过去和将来;它会使人在乐的瞬间兴奋而死,也会使人在绝望时自杀而亡。

的确如此,人之所以会感到幸福就在于人有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不仅能给人带来幸福,同样也能给人带来痛苦。痛苦和幸福是相伴而生的,思想、感情越丰富,给人带来的痛苦可能越多,同时感受到的幸福也可能会越多,痛苦的感受也能使人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不断地感觉到幸福,甚至在痛苦的时候也能感到幸福,那就需要有一种化痛苦为幸福的智慧,这只有思想、感情达到一种境界的人才能做到。因此,叔本华认为,同样的外在事物,同样的境遇,思想、感情的境界不同,对世界的理解不同,对幸福的感受不同。

二、什么是幸福——幸福不是寻求快乐而是减少痛苦

叔本华认为,幸福的生活,应被理解为减少了许多不幸,而不是寻求了多少快乐,生活并不是让我们享受的。就是说,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不应该是他得到了多少快乐,而应该是他减少了多少痛苦。因为,快乐的本质是否定的,痛苦的本质是肯定的。叔本华指出,人生智慧的首要律条是:“‘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亚里士多德)这句话所包含的真理在于: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1]他又指出“一个人所能得到的最好运数是生活了一辈子但又没有承受过什么巨大的精神上的或肉体上的痛苦,而不是曾经享受过强烈无比的欢娱……因为快感是并且永远是否定性的……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1]他举例说,假如我们的整个身体健康状态良好,只有一小处不适或疼痛,我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那一小处,整个身体的舒适感觉就会因这一小处的不适或疼痛而烟消云散。就是说,生活中的快乐往往被忽视,痛苦却总能直接感受得到。

叔本华关于什么是幸福的议论是以他的痛苦论为前提的,他的痛苦论是以他的意志主义哲学为基础的,他认为,人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求,欲求就是不满足,就是欠缺,不满足和欠缺就是痛苦,人生就是一部痛苦史。因此,在他看来,幸福就是对痛苦的克服,痛苦是常态,幸福是暂时;痛苦是直接的感受,幸福是间接的体会;痛苦是无穷的,幸福是有限的;痛苦是肯定的,幸福是否定的。叔本华的幸福观是在他的痛苦观视域下的幸福观。他的幸福观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世界充满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矛盾观。如果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解读叔本华的幸福观,我们可以得出:人生充满矛盾,有矛盾就有问题,有问题就是欠缺,欠缺就是不满,不满就会痛苦,矛盾的解决就是痛苦的摆脱,就是幸福。

三、幸福的条件——内在条件高于外在条件对幸福起首要作用

1.内在条件:健康的身体加上健康的心灵

叔本华指出,对于人的幸福起首要作用的是人的内在条件,内在条件包括个性、健康、精神智力及潜在发展等。他认为,一个人要想获得幸福,必须具备良好的个性,健康的身体,丰富的精神以及高级的潜能,一句话,“健康的身体加上健康的心灵”[1]。

关于个性,叔本华认为,对生活幸福而言,自身个性是最重要和最关键的。他指出,一个人的个性规定他所能得到的快乐。“如果一个人的自身个性相当低劣,那么所有的乐趣都会变味,就像把价值不菲的美酒倒进被胆汁弄得苦涩难受的嘴里一样。”[1]对郁闷型个性的人来说,他们不会为十个目标成功实现了九个而高兴,却偏偏为一个目标的落空而痛苦。对愉快型个性的人则相反,他们会为十个目标中成功地实现了一个而快乐着。

叔本华强调个性对幸福的至关重要性是有道理的。幸福,无论是肉体幸福还是精神幸福,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主观体验。同样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样的境遇,不同个性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生活中不乏身在福中不知福和苦中取乐的例证。但是,在叔本华眼中,人的个性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变的,像猫吃老鼠一样不能改变。既然人的个性是不可改变的,那么,人生幸福还是不幸福就是先天注定的。叔本华犯了人的个性不变论的错误。

关于健康身体,叔本华认为,对于一个人的幸福,健康的身体是头等重要的,我们的幸福十占其九依赖于我们健康的身体。叔本华指出,愉快的心情是从健康的身体里长出的花,身体健康是压倒一切外在的好处,甚至健康的乞丐也比染病的君王幸运。“最大的愚蠢也就是为了诸如金钱、晋职、学问、声名,甚至为了肉欲和其他片刻的欢娱而献出自己的健康。我们更应该把健康放在第一位。”[1]为此,叔本华提醒人们一定要锻炼身体,他指出,生命在于运动,我们身体的内部组织在永不停息的运动,需要得到某种外在运动的配合和支持,如果我们不进行外在的运动,就会与内在的运动形成严重的不协调。同时,叔本华又指出,虽然健康的身体能生出愉快的心情,愉快的心情能增进人的幸福,但人的幸福又不完全依赖于健康的身体,因为健康的身体也会生出抑郁的气质和沮丧的心情,健康的身体还需健康的心灵与之相匹配。

叔本华不仅强调健康对于幸福的头等重要性,还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依据是使身体的外部运动与内部运动相协调的思想。同时,他还进一步指出,虽然对于人的幸福来说,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但是,仅仅有健康的身体还不够,健康的心灵对幸福也是至关重要的。

关于精神智力,叔本华认为,人类幸福有两个死敌,一个是痛苦,一个是无聊,匮乏产生痛苦,丰裕产生无聊,而无聊的真正根源是人的内在空虚。因此,拥有丰富的内在精神是摆脱无聊,获得幸福的重要条件。叔本华指出:“人的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能够让我们免于这种痛苦的手段,莫过于拥有丰富的内在——即丰富的精神思想。因为人的精神思想财富越优越和显著,那么留给无聊的空间就越小。”[1]“一个人精神能力的范围尤其决定性地限定了他领略高级快乐的能力。”[1]叔本华以玩纸牌为例说明精神空虚的人们由于彼此之间没有可交换的思想而交换纸牌,来应付无聊打发时间,结果还是无聊。

叔本华强调精神智力是人摆脱无聊,获得幸福的重要条件,这就启示我们要想过上幸福的生活,就要不断加强自身精神上的修养,丰富自身内在素质,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因为,人不同于动物,人有多种多样的需求,不仅有物质需求,而且有精神需求。物质生活的充裕固然重要,但对于人的幸福而言,最重要的是精神需求的满足,真正的幸福只有在精神世界中才能寻找得到。

关于潜在发展,叔本华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在能力和突出才能,这些潜在能力和突出才能是一个人在自己身上找到乐趣的源泉。一个人越能充分地发挥和施展自己的所能,他就越幸福,幸福属于那些自得其乐的人。叔本华指出:“每一快乐都是以人从事某种活动,或者以应用人的某种能力为前提;没有这一前提,快乐也就无从谈起……幸福就是发挥、应用我们的技巧,并取得期待的结果。”[1]他指出,一个人身上所突出具备的是哪一种能力,他在发挥、运用和施展这种能力的时候,他就会体验到哪一种幸福。如发挥机体代谢能力所带来的幸福;运用肌肉力量所带来的幸福;施展感觉、思考能力所带来的幸福。同时,我们的能力和才能的级别越高,发挥和施展它时感受到的幸福就越大。“创作一件艺术作品、撰写一篇文章,甚至从事某种手工制作,都会给我们带来愉快。当然,我们的作品越高贵,我们感受的喜悦就越大。”[1]

的确如叔本华所说,发挥和施展潜在能力和突出才能,能够使人获得更高级的幸福,这是一种创造的幸福,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幸福,是对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确证,是人的最高级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是精神上的“高峰体验”。

2.外在条件:财产和名誉、地位、名声

叔本华指出,外在条件包括财产及其他占有物,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即他人的看法(名誉、地位和名声)。

关于财产,叔本华认为,财产是人获得幸福的重要物质条件,但同时他又指出,财产的绝对数量并不是带给人们幸福的指数标准,这和人们对财产的期望值有关,即“由一个人所期待得到的财产和自己已经实际拥有的之间的关系决定。”[1]叔本华指出,在一个人视线之外的东西,不会对他的幸福产生任何影响,穷人不会为得不到巨额财产而痛苦,富人也不会为计划落空时自己仍然拥有可观的财物而得到安慰。他又指出,对于人来说,金钱比任何其他物品都得到更多的尊重甚至崇拜是不足为奇的,因为,其他物品只能满足某一方面的需要,如食物抑制饥饿,药物治疗疾病,皮毛抵御寒冷等等,“唯独金钱才具备了绝对的好处,因为它并不只是满足某一具体的需要,而是满足抽象中的普遍的多种需要。”[1]同时,叔本华又强调,“财富犹如海水:一个人海水喝得越多,他就越感到口渴。”[1]

叔本华告诉我们,虽然财产特别是金钱对一个人的幸福很重要,但财产特别是金钱不是万能的,“财富如海水,越喝越渴”。物质因素是人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当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幸福指数”并不一定会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增加,相反有可能出现递减的状况。

关于名誉、地位和名声,叔本华认为,名誉、地位和名声是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看重的东西,是人获得幸福的重要条件。因为人人都有自尊,也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尊和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的满足,就是幸福。首先,叔本华分析了名誉、地位和名声三者的不同。他指出,名誉是预支给每个人的,人人都可得到,但需要小心呵护,一个人只要做出某一不端行为,名誉就不再存在。地位不是人人都可争取到的,只有服务政府的人才可染指。而名声建立在与众不同的地方,一旦一个人获得了名声,那名声就会使他处于高于众人的位置,获得名声是困难的,保存名声相对容易,直到他人超越其赖以取得名声的业绩为止。“名声建立在一个人与众不同的地方。因此,名声本质上就是相对比较而言的,它也只具有相对的价值。一旦其他人和享有名声者都是同一个样子,那名声也就不存在了。”[1]其次,叔本华又分析了过分追逐名誉、地位和名声是人们常犯的错误。叔本华指出,几乎所有人毕生所追求的官位、头衔、勋章、财富等都是为了获得别人对自己的更大敬意,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所有这些都只不过令人遗憾地向我们显示了人类的愚蠢已经达到多么厉害的程度。把别人的意见和看法看得太过重要是人们长犯的错误……这一错误对我们的行为和事业都产生了超乎常规的影响并损害了我们的幸福。”[1]他指出,对名誉、地位和名声过分牵肠挂肚的做法是虚荣,虚荣为了手段忘记了目的,有害于人的幸福。再次,叔本华特别强调指出,真正让我们幸福的并不是名誉、地位和名声本身,而是借以获得名誉、地位和名声的成绩、贡献本身,特别是产生出这些成绩和贡献的思想和能力。“让我们得到幸福的并不是名声,而是借以获得名声的东西;因而,它在于成绩、贡献本身,或者更准确地说,让人得到幸福的是产生出这些成绩和贡献的思想和能力。”[1]

叔本华关于名誉、地位和名声的议论是精准、深刻、细致、透彻的。他告诉我们,只要一个人不是彻底堕落,他就会有名誉感和羞耻感,他就会顾忌他人的看法,别人的好评能增强一个人的生活勇气,别人的刮目相看能带给一个人莫大的幸福感。但是过分追求名誉、地位、名声是虚荣,虚荣对幸福有百害无一利。他的关于让我们得到幸福的不是名誉、地位和名声,而是借以获得名誉、地位和名声的成绩、贡献本身的思想是可贵的。

3.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的关系

叔本华认为,虽然人的幸福是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正如共同构成水的氢和氧,缺一不可,但是,内在条件高于外在条件对幸福起首要作用,外在条件的作用是第二位,而且外在条件需要通过内在条件才能发挥作用。叔本华把人获得幸福比作相机拍摄风景,人自身是相机,人自身之外是风景,再美的风景如果没有一部好相机,也拍不出美的图画。他说:“属于主体的东西比起属于客体的东西距离我们更近,如果客观事物真要发挥出什么作用的话,无论其作用为何,那永远都是首先通过主体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客观事物只是第二性的。”[1]

在关于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对人的幸福作用问题上,叔本华认为,内在条件即自身的个性、健康、精神智力及潜在发展等对于人的幸福起着首要的关键的作用。只有人具备良好的个性,健康的身体,丰富的精神以及高级的潜能,即“健康的身体加上健康的心灵”,幸福才能不期而至。外在条件如财产、金钱、名誉、地位、名声等对幸福的作用是第二位的,而且外在条件也要通过内在条件才能发挥其作用。叔本华在幸福问题上较好地运用了内外因相互关系及其作用的原理。

四、如何才能得到幸福——限制欲望,活在当下

叔本华指出:要想得到幸福,就必须限制我们的欲望,降低对世界的期望值,把对财产、地位、荣誉等的要求调制在一个适宜的尺度。“避免很不幸福的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因为正是对幸福快乐、荣誉排场的渴求和争取带来了巨大的不幸。”[1]他认为,相当幸福的生活是很困难的,相当不幸的生活是轻而易举的,因此,限制欲望,降得期望值是明智的。

1.关于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

叔本华认为,对待自己,要活在当下,珍惜每一天,把每一天都视为一段特别的生活。他指出:“只有现时才是真正的和现实的……我们应该愉快地迎接现在此刻,从而有意识地享受每一可忍受的、没有直接烦恼和痛苦的短暂时光”,[1]不要为过去叹息、悔恨,也不要为将来操心伤神,幸福属于那些容易感到满足的人。叔本华还特别强调,在我们遭遇已经发生的不幸时,我们不可以设想不幸本来可以不发生或我们本来可以阻止不幸的发生,那样只能加剧痛苦的程度,是自己折磨自己。

叔本华告诉我们,要活在当下,珍惜每一天,知足常乐。这是我们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失败时如何才能保持良好心态,从痛苦中摆脱出来的最好方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要想得到真正的幸福,知足只是一个方面,因为人不同于动物,人不是消极被动的存在物,而是积极的主动存在,知足知不足才是对待生活的辩证态度。

2.关于我们对他人应采取的态度

关于对待他人,叔本华告诫我们:其一,不要试图改变他人,他人是无法改变的,只能调整自己。叔本华指出,每一个人都是大自然的安排和作品,我们生活在人群中,只能把每一个人视为既定事实接受下来,哪怕是一个最卑劣、最可笑的人。“如果我们碰到一些糟糕透顶的人,那就要记住这一句话:‘林子里总少不了一些怪鸟’”[1]其二,和他人相处要保持合适的距离,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他把社会人群比作一堆火,告诫人们取暖时要懂得与火保持一定距离。其三,不要跟别人作比较,那样我们永远得不到快乐,不要有嫉妒之情,那是我们幸福的敌人。“嫉妒之情对于人来说是自然的,但与此同时,它既是一种罪恶,又是一桩不幸。因此,我们应该把它视为破坏我们幸福的敌人,应该像对付恶魔一样地消灭它。”[1]其四,要不断完善自己,礼貌待人。把别人当成自己的一面镜子,看到别人的缺点有助于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要礼貌对待他人,“礼貌之于人就犹如温暖之于蜡。”[1]其五,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我们让自己被别人骗去的金钱花费得最为值得,任何其他的金钱花费都无法与之相比,因为用这笔钱,我们直接买回了聪明。”[1]

在如何对待他人问题上,叔本华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待人接物之道:不要试图改变他人,只能调整自己;和他人相处要保持合适的距离,即我们所说的“刺猬原则”;不要跟别人作比较,嫉妒是我们幸福之敌;要不断完善自己,礼貌待人;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这些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学会和他人相处,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准则,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

3.关于我们对于命运和世事的发展所应抱的态度

关于对待命运和世事态度,叔本华指出:其一,人生像航程中的船,有顺运和逆运,人生也像棋盘,命运洗牌和派牌,而我们则负责出牌。“人生就像一盘棋局,我们计划好了一套走法,但实施这一套计划的条件却是由棋局中的对弈者——亦即生活中的运气——的意愿所决定的。”[1]其二,眼前的乐事也许是以后痛苦的根源,眼前的坏事也许是后来天大的好事。“几乎每一个人都曾经一度为某件事情悲痛不已,但最后那却证明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又或者,我们曾经为之兴高采烈的事情,后来却变成了我们极度痛苦的根源。”[1]其三,只有把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不幸事件当成不可避免、必然要发生的事情,当成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才能镇定自若地对待生活中的不幸和灾难。“帮助我们以镇定自若的态度接受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不幸和灾难的最佳方法,莫过于确信这一真理:‘发生的所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必然地发生’……对于不可避免地发生的事情,人们很快就会加以接受。”[1]

在对于命运和世事的态度上,叔本华告诫我们:人生像航船,也像棋盘,我们走过的人生并不完全是我们的所为,即所谓“尽人力,听天命”;生活就是福祸相依的辩证法;只有把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不幸当成必然要发生的、当成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才能有正确的人生态度,才能找回属于自己的幸福,即面对痛苦的人生,幸福地生活。

[1](德)叔本华,韦启昌.人生的智慧[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2;131;133;13;12;16;21;4;27-28;181;45;48;46;114;58;116-117;35;137;146;190;169;217;223;227;233;235.

[责任编校:赵立庆]

B516.47

A

1002-3240(2017)05-0007-05

2017-01-01

本文是作者主持的2015年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叔本华与黑格尔的情理之争及现代启示(项目编号:HB15ZX007)的项目成果

张艳玲(1965-),女,河北省唐山人,博士,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名声叔本华名誉
找名誉
名声和荣誉
为名誉和土地而请愿
谁是“名誉镇长”
叔本华:正直还是伪善
叔本华与黑格尔的情理之争及现代启示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
两亲家之间的名誉权之争
问答
伟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