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架构的社群交流机制设计
2017-11-07狄琳娜
狄琳娜
(1.天津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222;2.天津市食品安全战略与管理研究中心,天津 300222)
基于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架构的社群交流机制设计
狄琳娜1,2
(1.天津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222;2.天津市食品安全战略与管理研究中心,天津 300222)
文章构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体系的界定基本原则和框架拟发挥的作用,作者通过运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理论架构,以新媒体作为风险交流机制设计的载体,结合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多中心监管的特征,提出新媒体作为交流平台的中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社区共治的设计机制,尝试以新媒体有效促进食品安全监管作用的实施。
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架构;设计;机制
一、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框架体系的构建
(一)风险交流在我国新《食品安全法》中的地位与作用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总则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十六字原则: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这是我国在食品安全基本法律里引入全新的食品安全治理理念。安全的反面是不安全,导致不安全的因素即是风险,可以说,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是目前最为重视风险防范的一部法律。其154个法条中“风险”一词出现了67次。本次修订法律的一大亮点是首次将“预防为主”写进了法条,要实现该宗旨,必须加强风险管理,把治理的重点从事中、事后的补漏、处罚前移到事前的预警、防范。风险交流作为一种事前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有效手段,成为政府有效监管食品安全的有力保证。
(二)中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体系构建
风险交流框架模型的构思主要来自于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各方当事人的参与,通过自下而上的风险信息采集,从事后风险交流转为事前风险交流,通过多层级、多中心的风险交流,让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网络的系统风险前置,风险管理的重心前移,从以解决为主的事中、事后交流转变为以预防为主的事前交流。
风险交流的信息交流框架可以按照监管范围的不同分为内部框架与外部框架。内部框架包括内部风险感知信息模型。外部风险框架包括外部风险感知信息模型。内部风险感知的信息模型是以企业为主体,对食品安全生产各个环节的消费者进行风险交流。风险交流的各个环节包括风险信息的认定、评估和管理。生产者通过机制设计,实现企业各部门之间风险信息的交流。
外部风险交流涉及风险交流各当事主体:政府、第三方监督机构、行业协会、消费者、政府、企业和媒体之间进行。通过全民监督的方式,加强监管与交流。
二、构建中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体系的基本原则和作用
1.标准化原则:标准化有助于食品质量的把控。把控食品安全的质量需要依赖相应的技术指标,通过对质量监督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量化水平。
2.透明度原则:通过建立食品风险信息交流系统,让各个食品部门定期可能爆发食品安全事件的风险信息通过风险交流系统上报给管理部门。政府监管部门定期公开风险信息和控制风险关键点,提示所有企业对关键控制点的质量加强监管。
3.独立性原则:确保食品第三方质量监督机构的独立性欧洲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欧盟监管食品安全的第三方监督机构为了保持其独立性,依照规定不能从各国政府和任何企业获得资助。第三方监督机构行政权力的独立性,是公众对其建立信任的保障和前提,更是在发生食品安全恶性事件时,实现第三方监督机构发布信息公信力的基础。
4.双向交流原则:食品安全恶性事件的发生,旧有的沟通模式是单向信息发布,新型社交媒体的出现为实现双向风险交流提供了可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具有双向特征和对话特点,新旧媒体互补的方式促进信息交流能够沟通顺畅。
5.划分风险等级:通过对食品安全可能出现各种风险划分等级,在发生食品安全恶性事件后,采用等级评分的原则,向公众发布风险等级信息,避免发生因信息不对称造成公众恐慌所引发的次生灾害。
6.设定新闻沟通模板:传统的新闻媒体交流与新媒体双向沟通可以互为补充。为避免传统媒体在沟通时出现各种问题,政府对新闻媒体发布新闻做出发布模板并设定沟通要素,以减少因发布信息方式不当或要素欠缺造成的恐慌和误解。
图一 以风险交流和公众参与为中心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型
风险交流是一种通过准确、及时地信息交流弥合真实风险和公众对风险认知差距的方法。新信息交流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扩散与传播更快速、更广泛,包括微信、微博在内的新型社交媒体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公共信息传播中去。这些新的社交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公共信息发布人对信息接受者的信息传递模式。每个人都是媒体,都是信息发布者,甚至每个信息接收者之间也可以进行互动和交流。如互联网上的新社交媒体和手机上新社交媒体的应用,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分享、互动和交流,为消费者提供一种新型的获得、了解和分享信息的途径。然而,新社交媒体比如微信微博等信息量小的特点,导致信息传递的片面性和碎片化,极易引起公众的恐慌,进而造成群体性恐慌事件。因此,新媒体时代,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风险交流工作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新挑战,对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战略和运作机制也要随之主动地进行调整。亟须在新社交媒体时代设计出一个系统且逻辑自洽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多方共治体系。这个体系应该既包括理论分析框架,也应该包括经验检验数据对该分析框架的支撑。
四、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新媒体社群机制设计
社交媒体社群沟通。合理利用社交媒体社群进行风险交流,能够有效促进风险交流的有效性。首先,以社群为单位对消费者进行公众心理危害测评,采用德尔菲法请专家进行对食品安全恶性事件进行风险评估,利用社交平台、直播室等方式,就风险认知差异问题与消费者进行风险交流,弥合消费者与专家之间的风险认知差异,通过有效地风险交流促进食品安全恶性事件的形成。
笔者依据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提出的多中心理论的设计原则,结合食品安全监管的实际情况,尝试设计出新型的多中心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多中心理论成为解决公共管理问题的提出重要经济学理论。本文拟运用多中心治理的设计原则,设计制定食品安全多中心共治的理论研究。多中心的核心思想是由自上而下(toptobottom)的单一中心管理理念转变为自下而上(bottomtotop)的多中心共治管理理念。制度是未来竞争中取胜的新型比较优势,那个领域在制度设计中合理、优化现有的资源,提高监管效率,哪个领域在未来的竞争中就会获得比较优势。具体步骤如下:
1.清晰的界定边界
在多中心食品安全共治制度设计成功的关键,是清晰界定食品安全监管的各方的管辖范围。就现有的管辖范围而言,受人力物力财力限制,即使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其食品安全监管也仅仅覆盖所以食品种类的5%,大量的食品安全监管空档无人填补。新媒体时代是一个食品安全监管去中心化的时代,食品安全监管可以由传统地政府监管的单一中心,转变成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食品安全监督员的全员监管。政府通过利用新媒体点到点的扁平化沟通特征,实现食品安全监管全员参与的新型监管模式。利用每个社区作为基本单元,在社区中设立专门人员进行监管,清晰划定管辖边界,监管责任界定准确,落实到人。在社区中,买方、卖方都是利益共同体。在社区建立重复博弈,将更加促进监管目标的实现。
2.供应规则与当地条件的一致性
(1)制度安排细化,责任到人。扁平化监管容易存在监管缺失,也就是在多中心理论中面临的公地悲剧问题。为了避免该问题发生,可以安排监管的制度性安排,比如轮流监管,定期群里例会,发现问题在社区群里及时通报。通过对监管的时间、地点、手段、负责人的逐一落实,让监管真正无缝隙。
(2)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社区微信交流群,专人管理微信交流群。由于对食品安全专业知识掌握不全面,微信群可能会出现小题大做的群体性恐慌。政府需要培训社区管理人员中选拔专项负责人,定期组织专项负责人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3)建立食品安全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家库。专家的职能与工作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常态化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发生食品安全危机事件时,与群众进行食品安全有关风险的交流。由政府统一安排,专家通过定期参加社群讨论和定期座谈讲座的方式与社区群众进行相关问题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差异进行沟通交流。如果社区食品安全专项负责人无法帮助社区内的群众解决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则可以邀请专家进入社区群答疑解惑、避免恐慌。
(4)集体选择的安排设计
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设计过程,应该允许大多数参与者能够参与制度的设定。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并完善。多中心治理的集体选择安排就是让建立的制度是动态的、自发的、集思广益的。现实的食品安全监管会不断发生新变化,产生新问题。只有动态的,允许大多数参与者设计规则的制度,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制度安排,社群风险交流机制通过例会制度定期讨论并修订规则。因为有新的社交媒体,开办例会的形式可以选择线下交流和线上视频会议。通过例会制度常态化,定时修订社区共治食品安全监管社群的制度,实现社群的长效运行。
3.监督机制设计
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监督作用主要来自于公众。因此,利用新媒体的信息交流渠道通畅的优势,建立风险交流社区监督微信群,有助于充分发挥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社区、政府多中心共同监督的作用,用全民监督的方式促进生产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4.分级制裁设计
社区微信监督群使用博弈论中的重复博弈,建立一种食品安全的信用体系。每个社区都是一个独立的社群,商贩、社区消费者是实施买卖行为的重复博弈的互动主体,微信平台是实施监督的主体,能够起到减少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发生的威慑和监督作用。制裁的实施由社区内的公众自发实行。这种实施是一种自治制裁。社区食品安全微信交流群是一把双刃剑,能够通过公众微信平台的信用监督机制,实现让守法经营者信任进而获利更多,不合法经营者获利更少甚至无法生存的马太效应。消费者增加购买会鼓励守法信用商家经营安全食品,消费者发现问题食品后会在社区的微信群公布于众,让违法无良的商贩无处遁形。同时,社区消费者如果发现守信誉的商家,可以通过多给予好评的方式,在社区交流群中发布信息,让守法商家得到更多的市场回报。分级制裁通过建立重复博弈的信用监督机制实现。社区的公众微信平台通过解决信息不对称,避免逆向选择所造成的道德风险,减少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5.冲突解决机制设计
(1)制定科学、精准的食品质量合格标准。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指出,“如果人们想长期地遵守规则,就必须讨论和确定什么构成违规。”因此,食品质量标准是界定食品质量安全或违规的关键。政府需要调动各个领域食品专家的观点和建议,科学、精准地制定每一种食品的质量合格技术标准。
(2)发布黑名单的同时也要发布改过自新名单,给违规者改正的机会。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指出,“如果那些只是坦诚地犯错误的人或因一些个人问题偶尔违反规则的人没有一种途径,能用为人们所认可的方式来对自己的过失加以补救,规则就可能被认为是不公正的,遵守规则的比例就可能下降。”因此,好的冲突解决机制还需要允许违规者补救和改正,用正向激励的方式允许其改正和修正自身的行为。
(3)搭便车者会影响认真履行监管责任者的积极性,会使得已经建立的制度失去公信力。笔者认为避免出现搭便车者造成的冲突,有效的解决方法仍然是清晰界定责任,做到监督责任轮流制、监督机制常态化,做到专人定时定点地负责监督。尽管在构建食品安全社区共治体系中,建立冲突解决机制不能完全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但是如果不能预想和尝试制定解决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食品安全的共治体系也难以维系。
五、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程序机制建议研究
伴随着媒体形式的多样化,特别是新媒体的出现,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方式、程序等都在发生巨大的变革。风险交流的目标是弥合专家和消费者就某些问题的风险认知差异,从而减少消费者对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不必要的恐慌。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基础是风险认知。基于风险认知差异的风险交流将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本课题组结合乳制品、肉制品、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的流通环节——高校食堂,四个专题共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左右。交流是基于专家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在线调查进行的。最后交流采用面对面的风险交流方式。通过面对面的风险认知差异研究,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在交流机制和交流程序上需要有更加清晰和明确的程序。实践经验总结与机制建议:
1.双向交流更加有效。双向的交流方式优于传统的交流模式。能够更加准确地传递消费者和专家之间的认知差异。
2.问卷设计表达需要更加清晰准确,避免歧义。语言表达的精准性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风险认知调查的准确性。如果不同的消费者对一个问题的理解不同,势必会影响风险认知的结果。因此,信息表达的准确性、客观性和中立性都会影响消费者的认知。
3.问卷设计结束,应该请专家就消费者所关心的问题做一下把关。专家可以帮助更好地把控问卷的准确性。
4.需要具备很强沟通能力的消费者与专家进行交流。一些专家的表达方式非常专业,技术性很强,需要具有很强沟通能力的人员就专业性问题进行解读。因此,在风险交流过程中,双方对具体问题的理解到位变得非常重要,准确的风险信息交流需要建立在良好的沟通能力上。
5.需增加专家对记者或作者对发布新闻表述准确性的确认环节。在风险交流结束后,能够准确解读专家认知的人需要将专家的看法解读清晰,以书面形式表述清晰后,反馈给专家。由专家进行表述的准确性的把控和审核,此后方可对外进行发布。
6.食品安全问题新闻模板和新闻撰写程序设计。新闻媒体对于食品安全风险解读的不准确性会直接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新闻具有很强的注意力经济的要素。因此,对食品安全恶性事件的新闻报道,政府应该设计此类新闻事件的模板和新闻撰写流程。新闻模板的设计要从新闻标题、新闻内容表述的严谨性等方面逐一做出详细地规定。
7.风险交流程序多次交流。理想的交流应该能够使交流的公开区越来越大,盲区和隐秘区越来越小,未知区也随之减小。遵循“三上三下”的交流方式,每次交流都会有助于确保交流目标明确,准确找到消费者认知盲区,提高风险交流的准确性。
结语
本文通过构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框架体系和设计原则,从更加系统、全面的视角认知和监管食品安全问题。笔者运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制度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结合中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特点,设计以新媒体为媒介的社群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机制,促进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体系的构建与运作机制的完善。
[1] 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8.
[2] 唐钧.风险沟通的管理视角[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33-39.
[3](美)凯斯·孙斯坦.风险与理性[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34-52.
[4] 强月新,余建清.风险沟通:研究谱系与模型重构[J].武汉大学学报,2008,61:501-505.
[5] 孙向东.风险分析的系统理论与技术体系研究及实证分析[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2011.47.
[6] 赵林度:食品安全与风险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9.
[7] DAVID R.Risk Communication more than Facts and Feeling[M].Laea Bulletin,2008.
[8] MARCO B.Risk Communication and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J].Human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2005(11):261-266.
[9] MICHAEL R.Labeling GM food-the ethical way forward[J].Nature Biotechnology,2002(20):868.
[10]U.S.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Improving Risk Communication[M].U.S.NationalAcademy Press,1989.
[11]STEFANI G,VALLI C.Exploring the impacts of risk communication policies on welfare:The oretical aspects[J].Paper prepar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84th EAAE Seminar,2004(2).
[责任编校:唐 鑫]
C913
A
1002-3240(2017)05-0071-05
2017-03-25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TJGL15-034)新媒体时代构建天津市多中心共治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机制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5YJA630007)企业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研究;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32401)阶段性研究成果。天津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食品安全管理,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安全与战略研究中心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资助
狄琳娜(1978-),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市食品安全战略与管理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食品产业经济,低碳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