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基础·生活水平·政治干预·科学文化·新的诉求
——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淡化的五种原因

2017-04-10周阳

社会科学动态 2017年1期
关键词:淡化传统节日民俗

周阳

农业基础·生活水平·政治干预·科学文化·新的诉求
——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淡化的五种原因

周阳

导致中国传统民俗节日的淡化主要因素有五种:一是农业 “基础地位”的动摇弱化农民的节日兴趣与节日投入,二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剥蚀人们的节日期待及节日快感,三是政治的长期干预冲蚀传统民俗节日内涵,四是科学与文化进步对民俗节日去魅,五是新的节日诉求冲击传统民俗节日。中国传统民俗节日的淡化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某些负面因素作用的结果。

民俗节日;淡化;农耕文化;愉悦指数

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与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等政治性的法定节日①不同,是在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过程中形成的节日,风俗性、民间性与农耕性为其基本属性。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民俗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文明的演进,这些源远流长的民俗节日开始显现出淡化倾向。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淡化的具体表现是:社会成员对节日的期待心理淡化,节日的隆重性降低与愉悦指数降低,社会对传统民俗节日的重视程度及民众的参与度不断减小,传统民俗节日对社会的影响力递减,如凝聚、教化、娱乐等功能减弱,实用性功能丧失等。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的淡化主要由以下五种因素所致:

一、农业 “基础地位”的动摇对中国传统民俗节日的冲击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明根基深厚,而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植根于底蕴深厚的农耕文明。许结认为,中国古代 “围绕农事为主确定节日”,节日源于农耕经济。②因此,农耕性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的基本特征,农业的重要性决定了传统节日的重要性。然而,随着农业 “基础地位”的动摇,中国传统民俗节日的淡化取向开始显现。农业 “基础地位”动摇的显著标志是:农业总产值日趋萎缩,农业在三大产业中的实际位置日趋边缘化。知名社会学学者温铁军早在新世纪初就指出,“建国50年,农业产值从85%降到15%”③,农业占GDP的比重 “常年大概维持在14.5%左右,乡村两级的消费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也下降到30%以下”。④孙立平在上世纪中期就满怀忧患地指出:中国农业已经成为非盈利产业。⑤——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关注农业的 “基础地位”到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农业的 “基础地位”,这一过程就是农业 “基础地位”动摇的过程。农业 “基础地位”的动摇从两个层面促使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淡化。

首先,因为对农业失去兴趣,农民对关联农事的节日的兴趣锐减。我们可以春节的淡化来说明这一问题。庆贺丰收,使农民期待春节、享受 “过节”,农民大多因丰收而兴致勃勃地举办一系列庆祝活动。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因为 “丰产”并不 “丰收”,农业生产的回报率逐年降低,甚至回报与投入不能持平,年终的经济盘点带来的往往不是欢悦,而是懊恼与失望,所以农民对春节的期待心理弱化,度节的愉悦感降低,举办及参与庆祝活动的兴趣不高。与此同时,那些预约下年五谷丰登、祈祷来日风调雨顺的春节民俗活动也被俭省。就笔者所在的湖北农村而言,近十年的春节,除开政府组织的民俗活动外,民间几乎从不自发举办群体性民俗活动,而 “麻将过年”则成为乡村不二的选择。因此,近年春节的隆重程度逐年递减,其愉悦指数不断下降。

其次,节日投入减少,以致春节的隆重程度与吸引力降低。民间节日投入包括人力投入与财力投入两个方面。在此我们仅以民间欢庆事项的人力投入为例。舞狮、舞龙、唱戏是传统春节的主要欢庆事项,也是创造春节喜庆氛围的关键性活动。这些需要操练、排演的活动的开展⑥,主要依靠青壮年,但近年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打工,他们一般是腊月二十三左右返乡过年,正月初四初五开始筹划购买启程车票,正月初七初八再次外出,因此,短暂的家乡逗留使舞狮等传统庆祝活动根本无法展开,也因此,春节喜庆气息大打折扣,节日的隆重程度与影响力降低。虽然近年民间乐队、歌舞队大量出现,但这些民间组织是商业性的,他们的庆贺对象不是春节,而是婚丧嫁娶。当下,春节是农村男女青年快速相亲、突击结婚的 “黄金时节”,小镇上一天内上十对男女结婚是常见的风景,因而民间乐队、歌舞队客观上渲染了节日的欢乐;但这种欢乐极其短暂,因为随着打工人员的外出,乡村恢复冷清,节日在正月初八左右自然结束。——节日庆贺人力投入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外出打工,而农民外出打工是因为农业种植的回报微薄。

二、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节日的期待及节日快感的弱化

与五一劳动节等现代性节日不同,中国传统民俗节日的隆重与喜庆主要出自人们的物质享受与精神愉悦的满足,然而,社会生产力的普遍提高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以釜底抽薪的方式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消解着传统民俗节日的隆重与喜庆。

首先,日常的生活物质满足消解了人们对节日的物质享受期待与物质消费快感。众所周知,在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的农业大国中,传统民俗节日的喜庆欢乐与物质享受密不可分,尤其是与 “吃”有着直接关联。陈建胜指出:“在物质生活极为匮乏的农业社会,老百姓期盼着过节在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吃来的,如年夜饭之于除夕、汤圆之于元宵、清明果之于清明、粽子之于端午、月饼之于中秋、花糕之于重阳、腊八粥之于腊八等等。”⑦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先前只有在民俗节日期间才能享受的美食(如汤圆、月饼、粽子等),现在可以随时在市场上买到,因此,由 “吃”生发出来的节日期待与节日快感淡化,民俗节日的愉悦指数也随之降低。

其次,当下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正在冲淡节日期待与节日快感。在此,我们以春节为例说明问题。在社会生产力低下及传统生活方式占主导的年代里,春节承担着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辛劳一年的人们在春节期间获得精神放松与精神愉悦,因此人们期待 “过年”,渴望节日的闲暇与玩乐。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当下,人们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形式多样,品种繁多,如影视观看、音乐欣赏、卡拉OK自娱、电子游戏玩乐、旅游等,人们可以随意选择精神生活类型,尽情享受精神生活。因此,春节的玩乐也就不再显得重要:节日期待心理弱化,节日精神享受的愉悦感降低,春节在社会心理层面被冲淡了!

三、政治的长期干预冲蚀传统民俗节日内涵

政治干预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淡化的又一关键性因素。众所周知,传统民俗节日的隆重与喜庆主要来自带有古旧色彩的民俗活动,如敬祖拜神、驱魔辟邪、祭天拜地等,然而,从上世纪初开始,从不同政治视角切入的现代化策略,对这些古旧的民俗活动进行了清剿。

首先,是以 “民主”“科学”为主旨的五四精神的精神引导与文化批判。例如,鲁迅等先驱从反封建、反 “国粹主义”等政治文化学角度出发,对包括传统民俗在内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围剿。鲁迅在《随感录·三十九》、 《看镜有感》、 《忽然想到(六)》、《再论雷峰塔的倒掉》等一系列文章中表达了自己的 “割粹”观念。他在《忽然想到(六)》(《鲁迅全集·华盖集》)中写道:“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显然,鲁迅站在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角度强调 “割粹”,而许多民俗就在被 “割”之列。“五四话语”虽然没有直接干预节日民俗活动的运作,但它的贬斥性 “定调”对传统民俗节日的生存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 “五四话语”与无产阶级革命话语在 “反封建”层面结合之后。例如,鲁迅形象与鲁迅贬斥传统文化的话语,一直是 “破四旧”的重要精神支撑。

其次,是以东方化的马克思主义为内核的无产阶级思想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的遏制。建国后,这种遏制在两个层面进行:政治训诫与法规禁止。从50年代开始,主流意识既在精神层面指出某些节日民俗活动的落后、腐朽与荒诞,又在法规层面判定其非法性。于是,传统民俗节日所蕴含的宗法文化、祭祀文化、宗教文化、巫卜文化被定性为文化糟粕,被列为 “剔除”对象,而驱魔辟邪、祭天拜地、跳神占卜等活动与仪式则被视为封建迷信活动或 “四旧”,被硬性 “破除”。长达几十年的 “移风易俗”使许多民俗节日消失了,而遗存的民俗节日的内容则被改造或删减,如中元节的写符包放河灯、中秋节的祭月、春节阶段的祭神驱鬼等活动不复存在,除夕的守岁变为守着电视机观看春节晚会,等等。因此,这些传统节日的淡化不可避免。尽管政府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提倡弘扬传统文化,从建构文化软实力、实施文化战略等角度出发而将春节等传统节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允许恢复某些传统民俗节日活动,但是,在长期政治文化熏陶与行政规范所致的价值取向、审美选择等因素的作用下,许多恢复的传统民俗节日事项不能激发人们的兴趣,难以融入新型的节日活动体系。近年,有些地方政府出面组织节日民俗活动,但这些以经济效益和领导政绩为旨归的活动并不能真正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总之,因政治长期干预所致的传统民俗节日淡化,已不可逆转。

四、科学发达与文化进步对民俗节日的去魅

几乎每一个传统民俗节日都有与之相对的文化心理与文化积淀,如宗教信仰、鬼神迷信、言行禁忌等,就是这种特殊的文化心理与文化积淀生发出具有特殊魅力的民俗节日事项。然而,当代科学与文化的发展正在消减这些具有特殊魅力的节日民俗事项,或者消减它们特有的魅力。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发达与文化进步互为因果,二者的发展过程也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去魅的过程。二者的发展从两个层面对传统民俗节日进行去魅。

一是消除特殊的节日心理。科学与文化的落后,曾经赋予人们特殊的节日心理,尤其是春节。王宁、李罡等学者通过考证得出结论:“春节本义是神的节日,不是给人过节,人们为神而忙碌,给神设祭,虔诚祈祷,在庄严肃穆的宗教祭祀仪式中表达消灾祈福的心愿。”⑧对邪魔与灾祸的恐惧,对“上天”或鬼神的敬畏,对祖先的敬重与依赖,促使人们在春节等节日内积极举行一系列活动或仪式,如驱魔辟邪、祭天拜地、敬神告祖等,与这些带有功利诉求的活动与仪式相伴的是庄重、神圣、神秘、敬畏、怵惕、期待等心理,而活动与仪式最终带给人们的是欣慰、安全、满足等感觉或心理。就是这些复杂的感觉或心理,使民俗节日具有特殊的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许多传统民俗节日的特殊魅力就来自人们的 “蒙昧无知”。然而,科学的发达与文化的进步对人们进行 “启蒙”,“启蒙”消解了人们对邪魔的惧怕、对 “上天”的敬畏、对鬼神的迷信,淡化了人们的宗教意识。于是,驱魔辟邪等活动与仪式不能再带给人们欣慰、安全、满足等感觉或心理,正如观众看到了魔术的幕后操作后而对魔术失去兴趣一样。因此,这些节日也失去了特殊的魅力。

二是消除特殊的节日活动。苑利认为,民俗节日的功用之一是 “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⑨。笔者认为,对于古代的民俗节日而言,“自然”的外延十分宽泛,包括宇宙、天神、鬼怪、妖魔及其他可能护佑或伤害人们的神秘力量,所谓 “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就是安抚鬼神,贿赂上天,驱除妖魔,求告先祖。因此,民俗节日的实用性赋予民俗节日特殊的魅力:人们出于功利目的而举办活动或仪式,怀着复杂的心理 “过节”。然而,随着科学的发达与科普知识的流布,民俗节日的实用性消解,由此而生的魅力也随之消除。例如,现代科学对宇宙与自然的逐步认识使 “上天”在人们头脑中消失,现代科学技术在一定范围内对自然的掌控与干预(如人工降雨、病虫害控制等)使人们不再敬畏自然,现代医学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揭示和对某些疾病的控制,使人们不再担心神秘力量的伤害或求助神灵护佑,因此,节日的实用性减弱或消失,许多安抚鬼怪、贿赂天神、驱除妖魔的节日民俗活动或仪式被逐步取消,如中元节写符包,腊月二十三拜灶神,春节贴门神等。有些民俗事项虽然被保留下来,但支持这些事项的功利心和内驱力不复存在,与之相伴的 “节日心态”也随之消失。例如,许多旅游景点在节日期间举办的大型民俗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商业表演,而观众则怀着游戏心态、带着休闲目的参与活动;有些商业大亨在春节阶段举行隆重的仪式敬拜财神,他们并非真正期待神灵赐福、护佑,而是寻找心灵慰藉或进行自我心理暗示,有时甚至纯粹是为了 “显摆”和宣传。总之,某些节日活动的消失,使节日的吸引力与隆重性降低,节日的魅力遭到剥蚀。

五、新的节日诉求冲击传统民俗节日

传统民俗节日重要功用之一是 “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⑩当 “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功能弱化时,其 “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功能就凸现出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人与人之间关系”也随之不断变化,人们对节日提出了新的诉求,而这种新的诉求就是对传统民俗节日的冲击,使传统民俗节日处于尴尬境地。笔者认为,有两种新诉求直接冲击传统民俗节日,使之趋于淡化。

一是新的联谊、宣泄、休闲等需求促使人们寻求新型节日,从而冷落或摒弃传统民俗节日。

这种新的需求主要产生于青年群体之间。王静在重庆市8所初中高中进行问卷调查,在近800份问卷中,绝大多数学生说不清五大传统节日,能准确说出端午节的人数仅为27.35%,但能准确说出愚人节的人数却高达93.38%;在 “你最感兴趣的节日是什么”的调查中,给出9个中外节日,要求选出4个最感兴趣的节日,被选中的4个最感兴趣的节日分别是春节、圣诞节、中秋节和愚人节。⑪王静的调查结果表明,本土传统民俗节日被年轻的一代 “边缘化”了。传统民俗节日为何 “边缘化”?王静的调查也给出了答案:在问及为什么不喜欢传统节日时,学生们的回答是:“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缺乏应有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过传统节日好像是例行公事,没什么很特别的感觉”。⑫孔海萍的调查得到了大致相同的结论。孔海萍在北京、河南、安徽、湖南、湖北、广东等地的大学生群体中分发了400份调查问卷,在问及 “你不喜欢中国传统节日的理由”时,半数同学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有太多的繁文缛节,太注重吃喝,娱乐性不强,56%的同学认为传统节日没有新意,想换换口味,与此同时,这些学生认为 “西方节日热闹,能充分表达感情”,“人情味”十足。⑬

新的节日诉求促使人们创造新节和改造旧节,如将农历四月二日孟子生日定为 “中华母亲节”,将七夕节改为 “中华情人节”,将重阳节命名为“中华敬老节”,但这种 “改造”的普遍认可度相当有限。因此,人们将目光投向 “洋节”,于是 “洋节”开始在青年群体中盛行。孔海萍的调查表明,当大学生被问及 “你对西方节日在大学校园流行持何种态度?”时,选择表示欢迎和接受的学生占69%,觉得 “无所谓、没有感觉”的占25%,选择“排斥”的学生仅有6%,⑭这些数据间接展示了“洋节”在中国青年群体中的流行状况。有关调查表明,“洋节”在青年人集中的工厂、企业、单位中也比较流行。毋庸赘言,“洋节”的流行,挤占了传统民俗节日的存在空间。

二是要求传统民俗节日发挥功利性的社交功能,以致传统民俗节日 “变味”。

传统民俗节日在人际交往中扮演者着重要角色,例如,有着亲戚关系或友情的双方,如果在春节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这就意味着二者的关系就此了结。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民俗节日在农耕社会中发挥着非功利性的社交功能。然而,在现代化快速推进、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生存资源相对匮乏、社会心态浮躁、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盛行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人们要求传统民俗节日发挥功利性的社交功能,如编织社会关系网、累积人脉资源、开辟攀升路径等。毋庸讳言,当下中国人都生活在既定的网络或群体中,而网络或群体内部的组织化程度越高,该网络或群体就越有生存竞争力,在社会资源分配中的地位越有利。对于组织化程度较高的网络或群体内部的一般个体而言,人际关系的处理往往关系到他的既得利益与社会地位;对于该网络或群体的特殊个体而言,他与其他网络或群体的特殊个体的交往,往往意味着额外的收益与权力获取。因此,传统节日就成了人们进行关系网营建、社会资源累积、攀升条件创造等活动的最佳时期,许多人在此期间运筹帷幄,勾心斗角,苦心经营。也因此,春节、中秋等民俗节日的传统功能发生畸变——被赋予功利性的社交功能。于是,节日的愉悦感与喜庆味被剥蚀。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或群体的组织化程度高低与该网络或群体的既得利益多少成正比,而与其节日愉悦指数大小成反比。

中国传统民俗节日的淡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理性地看待这一问题。

我们要认识到: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淡化是某些“正能量”作用的结果。在上述致使传统民俗节日淡化的五大因素中,第二种因素与第五种因素产生的是 “正能量”——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科学文化的发展导致民俗节日淡化,这种 “淡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正如王明美所说: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规律,这就是有生就有死,民俗节日也不例外。⑮然而,另外三种因素对传统民俗节日的作用就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了。农业 “基础地位”的动摇以致弱化农民的节日兴趣与节日投入,这既是一个东方农业大国的工业化、现代化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又是 “赶超型现代化”长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的后果。政治的长期干预致使传统民俗节日淡化,既体现了 “社会现代性”对一个古老农业大国的积极作用,又揭示了极左政治思潮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干扰;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政治干预”具有不容置疑的历史合理性,但对于民族节日的传承而言,“政治干预”又是一种拆解力量。“洋节”的流行既是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结果,又是虚荣心、盲目崇外等不良心态的具体表现,而要求传统民俗节日发挥功利性的社交功能,显然是不良社会风气对传统民俗节日的侵袭。因此,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民俗节日的淡化:对于体现着历史发展趋势的节日淡化,我们要顺应,对于由负面因素所致的节日淡化,我们要努力消除负面因素或负面因素所致的后果,保护传统民俗节日。当然,摒弃传统节日中陈腐的、不合时宜的东西,揉进先进的、符合时代潮流的质素,也是我们的责任。

注释:

①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于2008年被定为我国法定假日,但这些民俗性的法定节日与五一劳动节等政治性的法定节日有着本质区别。

② 许结:《敬时行礼:中国古代民俗节》,《古典文学知识》2002年第4期。

③ 温铁军:《“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两个基本矛盾》,《群言》2002年第5期。

④ 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和谐社会》,《学习月刊》2005年第6期。

⑤ 孙立平:《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裂变》,《天涯》2006年第2期。

⑥ 以舞狮为例:从组班、制作狮子、操练到实际表演,一般需要两个月时间,而 “恢复性”训练也需20天左右。

⑦ 陈建胜:《传统节日之淡化与中国社会之转型》,《理论界》2007年第9期。

⑧ 王宁、李罡:《由春节年味淡化看农耕社会民俗文化的消亡》,《兰台世界》2012年第11期。

⑨ 苑利:《中国民俗学教程》,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55页。

⑩ 苑利:《中国民俗学教程》,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55页。

⑪ 王静:《论传统节日在重庆市中学生中的失落及解决对策》,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7—10页。

⑫ 王静:《论传统节日在重庆市中学生中的失落及解决对策》,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1页。

⑬ 孔海萍:《当前我国大学生过西方节日的调查分析》,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5—6页。

⑭ 孔海萍:《当前我国大学生过西方节日的调查分析》,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5页。

⑮ 王明美:《淡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节日走势——以春节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1期。

(责任编辑 刘保昌)

I206.7

A

(2017)01-0086-05

周阳,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猜你喜欢

淡化传统节日民俗
冬季民俗节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提升下垂的嘴角 淡化法令纹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海水淡化前途无量
美高官试图淡化军售争端
稳定 衔接 淡化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