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成都市金牛区企业人才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2017-04-10叶琳金志红王涯
叶琳 金志红 王涯
对成都市金牛区企业人才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叶琳 金志红 王涯
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引领创新。如何构建符合国家中心城市要求的国际化人才制度体系,成为各级人社部门亟待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对成都市金牛区辖区范围内的重点企业人才现状及政策需求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加大企业人才工作力度的几点建议。
一、成都市金牛区企业人才基本情况
(一)企业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16年底,全区企业拥有专业技术人才8.7万名,技能劳动者4.7万名,其中高技能人才1.8万名。
(二)人才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
金牛区现有院士3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6名,省“千人计划”专家53名、团队2个,成都人才计划专家8名、团队2个,总量居成都中心城区第一。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4家,人才工作站1家,成都市技能大师工作室4家,成都市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基地1家。
(三)企业人才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当地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金牛区重要人才工程实施办法》等系列文件帮助企业聚才育才用才,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产业集聚人才的效应初显
重点围绕构建“145”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进人才向高端产业和创新创业链上聚集,取得了一些技术含量高、带动性强、产业化前景广阔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二、当前企业人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人才发展机制体制亟待进一步完善
据调研分析,金牛区现有人才引进机制优势不足,人才扶持政策体系吸引力不够。一是新出台的《关于鼓励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对占企业人才中绝大多数的经营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人才资助和奖励没有明确规定。二是一些企业认可的高层次人才由于学历、职称等原因不能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在申报评审上也受到限制。这一现象在民营企业中尤其突出。
(二)优势产业集聚人才效应不够显著
如金牛区北部新城与中铁轨道产业科技园签约企业141家,其中有引领示范带动效应作用的企业数量偏少,且知名企业少,对人才吸引力偏弱。其次是对区内西南交通大学、中医药大学及众多驻军部队资源的人才使用度不高,未能形成“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产业”的良性循环链。
(三)高层次人才的流失问题日渐突出
调查显示,企业对高素质、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求贤若渴,但同时人才流失也日渐突出:一是受企业所处区域经济地位和行业规模等发展环境因素影响,人才向其他发达地区流动;二是结构调整导致人才流失。调查显示,以技能岗位为主的生产制造企业正经历产业转型、产能过剩的困扰,企业凝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实力减弱。
(四)人才服务平台和载体建设不够健全
区内的人力资源协会、就业服务企业直通平台等现有平台和载体作用发挥不足,政企之间、企业之间缺乏沟通。人才服务的信息化体系建设滞后,不能适应当前日益频繁的人才跨地区、跨国流动的需要,造成人才供求信息不畅。
三、关于加大企业人才工作力度的几点建议
(一)着力深化人才发展机制体制改革
制定个性化人才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团队)采用“一人一策”“一企一策”的方式给予扶持。落实好人才引进在住房购租、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各项待遇。综合用人主体评价、行业评价和社会评价,并引入国际标准,建立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多维立体式的人才评价认定新体系。
(二)加快推动产业优势形成人才集聚
以区域优势产业吸引产业高层次人才,形成产业吸引人才、人才促进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鼓励企业通过专利技术转让、入股投资、科研和技术合作、承担项目或课题研究、技术攻关等途径,获得先进技术或管理经验。
(三)营造良好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
重视吸引人才软环境建设工作,强化与政策相匹配的制度建设,如诚信体系建设、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增强科研成果转化力度等,为企业人才发展营造更加广阔的空间。大力表彰和广泛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营造良好的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
(四)加快构建市场主导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
构建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推动政府人才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分离,积极引进和培育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快建设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国际人才城等,打造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
(作者单位:成都市金牛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