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教育的根本
2017-04-10李中标
李中标
摘要:在于的根本在于改变,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发展,一方面要增加学生的智慧,促使学生向善向美。另一方面要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促使教师向学习型研究性教师发展。新课程教学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做到有效教学,做到有针对性,挖掘学生的独立,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加强研究。
关键词:有效教学 转变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1
教育的根本是什么?怎样实现教育的根之愿景?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近几年来我努力探索想要解决的问题。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育人质量和学习质量,这是非常正确的观点。但传统课堂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只重视了学生学习的质量而忽视了教师育人的质量。因为追求的单一性——唯分数论,导致课堂教学走向畸形的发展:忽视对学生生命的尊重与关怀;忽略了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忽略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结果培养出了连我们老师自己也不满意的学生:高分低能;身体不健康;不懂得感恩;没有社会责任感,不尊重生命,缺少团队意识等的学生。
庆幸新课程改革应势而生,感谢一大批教育先驱,一大批课改专著的出版,让我也分享到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加入课改的行列。经过近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探索,加上广泛的阅读。特别是这个假期的阅读实践
我坚信教育的根本是改变——增加学生的智慧,促使学生向善,向美;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只有师生共同发展进步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
我坚信要实现教育的愿景必须追求有效教学!
一、教师教学必须做到的转变。
(一)转变学生观。尊重学生个性,挖掘学生的獨立能力;平等对待学生,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领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创设问题情境,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
(二)转变学习观,突出生本课堂,学本课堂,让课堂动起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做到动静结合。动中体验,静中深化!
(三)转变教材观,提升资源整合的有效性。不迷行教材,变传统课堂“教好教材”为“用好教材”。
(四)转变教师观,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课堂中教师角色丰富,既是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也做引导者,反馈者,激励者,师生合作,共同进步发展。
(五)转变课堂观,立足挖掘学生的独立性,教师“主导作用”的不断向学生“主体作用”转变;课堂教学联系生活,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性,认知性,感性,培养学习型的学生,让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创设的情境主动获取信息,恰当运用资源,积极思考,勇于质疑,构建自己的认真结构,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思维,在感悟中日益形成自己的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
观念转变了,课改动力源泉。参与课改的信心也足了!
二、我们教师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一)研究学情
江山野先生给我们指出学生的发展有两个发展区: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只有立足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根据余文森先生的“有效教学”的原则,有针对性的教学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保证。为此我们必须对学情有充分的认识了解。
学情应该包含以下因素: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情感因素,智力因素,道德品质因素以及个性特征,家庭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等等。
(二)研究教材
这一研究是基于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的特征提出的。“用好教材”就必须了解教材,研究教材。
对教材的研究分为宏观层面的研究和微观层面的研究。
宏观层面的研究要求我们从整体上清楚教材的体系,明确谋章节教材在整个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做到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的放矢。同时还要把握学科特色,了解本学科的相识学科和边缘学科。
微观层面的研究要求我们熟悉各文本的知识要点,清楚各知识要点的内在联系并能挖掘出各知识要点中蕴藏的思维,能力等因素,能从知识要点中发现所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研究教法
新课程教学主张“用好教材”,不再把人教版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工具,大力提倡根据学情使用“校本教材”,基于教材和学情的需要出发,我们必须研究教法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比如新授课怎么教学?复习课怎么讲?实验课怎么上?室内课和室外课教学有什么区别?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都必须根据学情做细致的研究。
研究教法要以挖掘和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为出发点,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和热情。
(四)研究考纲
尽管新课程教学淡化了教学考试的功利性,高考招生政策也出现了变化,不在把分数作为唯一的量标,但中国甚至国际现状招生离不开考试。政府部门对学校及教师的评价机制还没离开考试,因此我们的教学还得花很多心思去研究高考,研究考试。
研究考试目的就是让我们学生在考试的竞争中获胜,研究考纲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五)研究课改动态
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改革进行的。教育的发展也总是伴随课改前进。参与教学研究,做一个研究性教师,提升课改水平是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课改研究要着力于两个立足点
1.教师方面,学习研究,立足有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不断得到更新,与时俱进;立足有利于教师的知识不断得以丰富,教学视野不断得到拓展;立足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日益精进提高。
2.学生方面,立足于研究“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立足于如何更好激发学生独立性的潜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立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