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藏医白脉理论的中风病诊疗规律探析*
2017-04-10郑丽娟任小巧王明强毛萌高俊巧周子严邓志云李龙梅
郑丽娟,任小巧,王明强,毛萌,高俊巧,周子严,邓志云,李龙梅
(北京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研究所北京100029)
基于藏医白脉理论的中风病诊疗规律探析*
郑丽娟,任小巧**,王明强,毛萌,高俊巧,周子严,邓志云,李龙梅
(北京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研究所北京100029)
藏医将人体的经脉分为黑脉和白脉。藏医认为因季节环境、饮食不当、瘟毒热邪侵入脉道,或外伤等损害白脉,导致三因素中的隆和血液紊乱而诱发白脉病。白脉病是藏医白脉系统遭受致病因素的影响后所致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临床上很多疾病归属于“白脉病”。中风病是藏医白脉病的一种,临症时需根据疾病的寒热属性、发病时间、病位及其三因素(赤巴、隆、培根)归属情况,据理选药、对治疾病,是藏医辨治白脉病的基本规律,临床时应按照藏医的诊疗规律、综合诊查病因、把握疾病证候变化规律来施治用药。
藏医白脉中风诊疗规律
1 藏医“白脉”理论概述
藏医对白脉的形成、分布、运行有详细的论述。公元8世纪成书的藏医学经典《四部医典》认为:白脉从脑部生出,泛指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小脑、延脑、脊髓及多种神经[1]。藏医认为,胎儿在六周时从脐部长出左、中、右三条脉(藏语依次名为江玛、吾玛、若玛),其中左脉属水元脉,为阴脉,从人体左侧上行,汇集于头部,由此生成白脉之海——脑脉。“脑为白脉之海”,白脉主干从大脑沿脊髓向下,隐没在尾闾。从这条主干上分出无数支脉通向躯干、四肢,像一棵倒生的树状。白脉有19条,分为内脉与外脉,内脉内连脏腑,有13条,其中连接心、小肠的隆脉4条;连接肺、大肠、肝、胆的赤巴脉4条;连接脾、胃、肾、膀胱的培根脉4条;与三焦相连的聚合脉有1条。外脉外连肢体,有6条,分别为管状脉、虹状脉、奇脉,各2条;决定白脉主司感觉、运动和信息传导的功能[2]。
2 藏医的“三因素”与白脉功能的关系
白脉系统的功能复杂而多源,分布面广,运行于周身,是调节内脏、肢体运动和维持生命活动的中心;人体与外环境协调统一,人体自身的相对平衡是通过隆、赤巴、培根来调节白脉系统的功能而实现,并依赖意识的调节。白脉本身并不能产生功能,而是需要通过运行其中的隆、赤巴、培根的协调配合方可发挥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3];其中隆的作用最为重要。因此,要了解白脉病,必须了解藏医“隆”的含义。藏医认为隆是推动人体机能的动力。隆主居位与贪性相符,依存于密处或腰胯,居于下体,而运行在人体的所有部位,可聚集于脑部、心脏、骨骼中而运行于人体的神经、脉络,维持机体活动、呼吸、思维、感觉、排泄、消化和血液循环等。隆可细分为持命隆、上行隆、遍行隆、下注隆、伴火隆等5种。持命隆作用于吞咽、呼吸等动作,与精神、心智有直接关系。上行隆主居于胸部,运行于鼻、舌、吼、司语言,增强体力、焕发神采,产生勤奋和劳作能力,保持思维清畅。遍行隆主居于心区,运行于全身各部分组织,司举手投足、行走、伸屈、启闭五官,身、语、意三者的大部分活动依于此。下注隆运行于肛门、大肠、膀胱等部位,具有消化饮食和运输营养物质等作用。藏医认为由于剧烈活动使身体受损,或因瘟疫或热毒等侵入脉道,或因遭受外伤使脉离断、石击等使脉受伤,导致隆血紊乱失调侵入脉道等原因而致白脉病。
3 藏医对“白脉病”的认识和治疗
3.1 藏医对白脉病的认识
传统藏医认为白脉病隶属于杂病范围。季节环境、饮食不当、剧烈的劳作损伤或瘟毒、热邪等侵入脉道,或箭、矛、刀、石、棍棒等兵器击打损伤,引起隆血的机能紊乱,隆邪侵入脉管,导致白脉病发生;白脉病的症状一般表现为口眼歪斜、四肢麻木、偏废不用、拘挛僵直、角弓反张、瘫痪、偏瘫、意识不清、头部震颤、失语蹇言等。具体而言发于头部与上身的白脉病,表现为口眼歪斜、头昏、发狂、思维衰弱、不能端坐、失眠、呕吐、喑哑、官能紊乱、发痒、不耐大声、四肢不用;发于胸部者,表现为多语、寒颠不停、半身不遂、麻木肿胀、小便淋漓,或者是尿闭、便秘、身体热如火焚或冷似寒石、俯如弯弓、反张犹如牛角、僵硬若木、蜷缩如箍。奇症的症状表现多样,一般为四肢沉重、麻木、身体或肿或枯、肌肉僵硬、蜷缩、其形如尸,外脉受外伤者,其左右上下即会肿胀,传经以后,械伤热疾会变成赤巴热症,但因风痰之故,也会转为寒症;外伤夹风者,会战栗、口渴、神昏;外伤带赤巴者,会发热、酸楚、刺疼;外伤夹痰着,会低温、浮动、肿胀;合并症,完全具备以上诸种症状;严重的合并症会导致死亡。临床辨证主要通过望、切、问来评估病情,按临床症状可分为热性白脉病和寒性白脉病两类;依照患病时间分为新白脉病和旧白脉病两类;依照发病部位可分为头部白脉病、体腔白脉病和四肢白脉病3种;从三因素可分为隆型白脉病、赤巴型白脉病、培根型白脉病和综合型白脉病4种[4],详见图1。
图1 白脉病的分类
3.2 白脉病的藏医疗法
《四部医典》中根据诊断分类将白脉病治疗方法分为总体治法与具体治法。总体治法依据疾病的寒热属性与患病时间长短来综合论治;具体治法是根据白脉病的具体患病部位分型来分别论治。
3.2.1 白脉病总体治法
白脉病的总体治法按照疾病的分型进行:一是根据病之新旧分型,二是根据疾病的寒热属性分型(见表1)。
3.2.2 白脉病具体治法
白脉病的具体治法则是根据患病部位(头部、胸部、四肢)来分别论治(表2)。
从上述藏医关于白脉病的论述可以看出,白脉病是藏医白脉系统遭受致病因素影响后所致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临床上很多疾病均可归属于“白脉病”,如中风病归属于脑白脉病的范畴。以下依据藏医的“白脉理论”对中风病的藏医诊疗规律进行简要分析。
表1 不同分型白脉病的总体治法
4 基于藏医“白脉理论”的中风病诊疗规律浅析
中风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藏医将中风与中风后遗症统称为白脉病。属于内白脉病,也是内脏白脉病的一种。藏医经典医著《四部经典》对出血性中风称为“血瘫”,对缺血性中风称为“脉瘫”[1],按照其发病原因和病理机制相结合现代医学疾病诊断方式,可将其分为查志布和隆志布。隆志布多因平日饮食过于油腻,多为中老年人群疾病,均合并有其他疾病。查志布多因平日饮食无规律,过度食用酒类或油腻,运动过于用力或剧烈,患者受到恐惧、刺激或患者精神紧张等[5]。
表2 白脉病在不同病位的具体治法
4.1 藏医对于中风的诊断
藏医与中医一样,临症时采用问、切、望等方式来辨别或确诊疾病类型或疾病寒热,在对疾病的诊治过程中,要综合诊察病因、疾病证候、外界环境、体质、心理等因素等,综合对疾病做出判断。在中风病的诊断离不开望、问、切诊等藏医经典的诊断手段。藏医认为临床上患者病变部位在左侧,舌体左侧斜短、口眼斜歪、半身瘫痪、肢体麻木,偶尔存在神志不清、记忆力减退、脉象弱沉、身体湿冷、左右不齐,尿液轻微浑浊,颜色为白黄色,舌苔粗糙或薄白、舌质红暗时,诊断为隆志布。发病部位在右侧,舌头右侧斜短,剧烈性呕吐、头晕、头痛,存在程度不同的昏迷,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呼吸困难、尿液偏红、轻微浑浊、容易蒸汽、无花,舌质瘀点瘀斑、紫暗、舌苔厚且灰白,舌底脉络淤张时为查志布病。
4.2 中风病的藏医疗法
中风病在藏医学中也需要辨证施治,其辨证治疗根据临床表现而确定,采用内治疗法、外治疗法、内外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
4.2.1 中风病的内治疗法
藏医通过望诊、尿诊、脉诊等收集临床资料,针对患者的临床表现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针对身体左侧发病、以湿冷为主、尿液白黄色的隆滞布病,多以口服藏药三十五味沉香丸、八五散(即八位沉香散和五味石榴散的交配)、二十五味珍珠丸、七十味珍珠丸、如意珍宝丸等;针对以身体右侧发病,肢体麻木,舌、尿象偏红的查滞布病,多以二十五味余干子丸、血骚普清散、二十五味珊瑚丸、二十四味沉香丸、二十五味珊瑚丸、黄宝散、三十五味沉香丸等[6]进行治疗。周盛年等[7]用二十五味珍珠丸治疗29例缺血性脑卒中,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员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卒中评分得出二十五味珍珠丸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李月亚等[8]将120例脑梗死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静滴血塞通干粉剂,治疗组采用藏药七十味珍珠丸和二十五味珍珠丸治疗,两组同时治疗两个疗程,治愈率10例,显效22例,有效率26例,总有效率96.7%。刘宪勇等[6]采用如意珍宝丸治疗250例中风恢复期的患者,每次口服如意珍宝丸5次,每日两次连续服用一个疗程。治愈11例,显效47例,有效78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90.60%。
4.2.2 中风病的外治疗法
外治疗法是藏医治疗中风的特色疗法,是在传统藏医的理论指导下,采用器械(含手法和外用药物等)从体表对机体进行干预,以达到治疗、康复、预防的目的。对于中风后肢体障碍的外治疗法和隆滞布病的外治疗法,藏医多采用艾灸疗法:即在口服藏药治疗后,根据病情结合历算推算进行艾灸治疗。藏医历算主要根据五行历算体系(金、木、水、火、土)和时轮历算体系(土、水、火、风、空)推算可选用三结门穴(后囟、百会、囟门)进行火灸(第一椎隆穴、第六椎命脉穴、第七椎艾灸)[9]。头部三门的灸炷大小和取穴数根据患者的年龄、身高和病情来决定,通常成人可做长为0.2 cm、直径为0.8 cm的艾柱进行治疗,多以患处起泡为宜。每疗程施灸3次,连灸3天算为一次。结束后对相应患处进行热敷,根据病情的轻重确定疗程。查滞布病血证外治疗法则多采用刺脉放血法,选用头部穴位“丝侗”、“额侗”、“自琼”等静脉血进行放血疗法。穴位常规消毒,放血刀纵行切开静脉血150-200m L,具体放血疗法根据患者的病情为宜,但不应超过500m L[10]。对于中风病引起的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局部疼痛等症状,通常可根据病情选用营养神经和舒筋通络的药物,涂擦在患侧处,可以起到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中风恢复期还可采用药浴的方法协调增效,通常选用五味甘露制剂,急性期禁忌药浴,恢复期宜采用。药浴具有活血通脉、祛风除湿等作用,对中风的恢复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4.2.3 基于时辰的药物组合应用
藏药在治疗中风时有着复杂的用药规律及用药时间,药物的组合应用由此产生。兰科[11]在治疗脑溢血10例用药时,于早、中、晚分别使病人服用二十四味沉香丸、如意珍宝丸、二十味沉香丸。结果显示出血灶完全吸收者达到6例。谭睿、黄福开等[12]于早、中、晚将三种经典藏药二十五味珊瑚丸、如意珍宝丸、二十味沉香丸组合用药,可减少缺血引起的氧化应激损伤、降低梗死面积、缓解脑水肿等作用。祁继光等[13]治疗34例缺血性中风后遗症,与早晨口服二十五味珍珠丸,中午服用二十味沉香丸,17时服用如意珍宝丸,晚上服用七十味珍珠丸,总有效率达到88.2%;20例出血性中风于早上服用二十五味珊瑚丸,其余用药一致,治愈率达到90%。郭慧娟等[14]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藏医治疗脑梗死的用药进行统计,得出使用频率在10%的藏药主要有七十味珍珠丸、二十味沉香丸、如意珍宝丸、二十四味沉香丸、三十七味斑蝥丸、二十五味珍珠丸、十八位杜鹃丸、二十五味余干子丸、八味阿魏丸、二十五味珊瑚丸。这些药物在中风病的治疗中起到醒脑开窍、舒筋通络、镇惊熄风的作用。基于关联规则根据Apriori算法得出支持度和置信度最高的药物组合,即早上服用七十味珍珠丸、上午服用如意珍宝丸或二十四味沉香丸、晚上服用二十味沉香丸,符合藏医天文历算与三因素的盛衰,尤其是与隆血的关系;体现了藏医的临床用药规律。为探究藏医治疗脑血管病诊疗及用药规律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表3)。
表3 文献中出现的不同时辰的药物组合
4.2.4 白脉疗法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
白脉疗法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广义的白脉疗法是通过饮食、情志加上口服藏药与外治疗法相结合的方法来恢复肢体与躯干的白脉功能;侠义的白脉疗法则是采用白脉软膏或是陈酥油对白脉相应的循行部位进行涂擦按摩[15]。仁旺次仁采用口服藏药、外用白脉涂剂的白脉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即通过内服七十味珍珠丸、七十味珊瑚丸、二十五味珍珠丸、十八味杜鹃花丸、如意珍宝丸、二十味沉香丸、八味沉香丸、十八味檀香丸、十五味乳香丸、石榴健胃散、六味能消胶囊等药物配合外用白脉软膏涂擦的综合方法治疗中风后遗症,该疗法对于患者肌张力的恢复安全有效。关却多杰[16]等选择醒脑开窍的七十味珍珠丸、七十味珊瑚丸、如意珍宝丸、黄宝散、血搔普清散、黄宝散、三十五味沉香丸等内服加上外用陈旧酥油,加白脉涂剂均匀涂抹在患侧治疗中风后遗症,有效率达到91%。
5 小结
中风病是藏医学中白脉病的一种,其临床辨证符合白脉病的辨证用药规律,临床治疗应按照藏医的辨证思维方式来辨证用药施治。在中风病临床治疗中,藏医临床疗法和用药种类繁多[17],医者的主观性较强,为探索藏医诊疗规律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对藏医中风病的诊疗进行规范,是今后藏医临床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宇妥·元丹贡布.精编四部医典.苏州: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310-312.
2宇妥·元丹衮波.医学四续.马世林等译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89-290.
3王海苹.藏医白脉病发病与治疗研究现状.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9(2):9-10.
4仁旺次仁.藏医白脉疗法在脑血管病治疗康复中的作用.中国藏学, 2012(4):159-162.
5廖振中.论藏医对脑中风的认识及治疗.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16(25):200-201.
6刘宪勇,王丽娥,付加雷.如意珍宝丸治疗脑中风后遗症临床观察.山东医药,2010,50(1):88.
7周盛年.藏药二十五味珍珠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11):1063-1064.
8李月亚,邹旋.藏药珍珠七十治疗脑梗死60例.陕西中医,2008,29 (17):1368.
9索南卓玛.论藏医对脑中风的认识及治疗.心血管防治知识,2011,3 (6):55-57.
10扎西次仁.浅谈藏医外治治疗中风病.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1,7(7):15-17.
11兰科.藏药七十味珍珠丸治疗神经及心脑血管病102例疗效观察.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6,2(3):20-21.
12刘睿颖,谭睿.藏药经典方剂不同时辰组合用药抗脑缺血疗效初探.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3):2674-2678.
13祁继光.藏药治疗中风后遗症54例疗效观察.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6,27(5):49.
14郭慧娟,任小巧,王明强.基于关联规则的藏医隆滞布病(脑梗死)用药规律研究.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18(4):594-598.
15青拉姆.藏医治疗中风后遗症108例临床疗效观察.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4(8):8.
16关却多杰.藏药多秀疗法治疗偏瘫的临床观察.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4,7(7):23.
17任小巧,毛萌,郭慧娟.藏药药性理论及其对现代藏药药性理论研究的启示.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5,17(9):1911-1916.
Exploring the Ruleof the Diagnosisand Treatmentof Stroke Based on the Tibetan M edical Theory ofWhiteM eridian
Zheng Lijuan,Ren Xiaoqiao,Wang Mingqiang,Mao Meng,Gao Junqiao, Zhou Ziyan,Deng Zhiyun,Li Longmei
(InstituteofNationalMedicine,Beijing University ofChinese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Meridians in human body were classified as whitemeridian and black meridian according to Tibetan medicine. Season and environment,improper diet,toxic heat and trauma were recognized asmain reasons damaging the white meridian in Tibetan Medicine,leading to the emerge ofwhitemeridian disease induced by Long(one of the three factors) and blood disorder.White meridian disease in Tibetan medicine involved a series diseases,such as many clinical diseases,due to the damage of white meridian system caused by pathogenic factors.Stroke also belonged to white meridian disease.Drugs and treatmentswere selected based on the nature of disease such as cold and heat,onset,the location of disease and the three factors(Chi Ba,Long and PeiGen).Itwa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the treatment rules of white meridian disease in Tibetan medicine,namely,prescribing medication with the rule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diseases andmastering the change law of diseases and syndromes in clinic.
Tibetanmedicine,whitemeridian,stroke,the law ofdiagnosisand treatment
10.11842/wst.2017.02.029
R29
A
(责任编辑:朱黎婷,责任译审:朱黎婷)
2016-12-05
修回日期:2017-01-07
*国家科学技术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2014BAI10B10):民族医药病证结合及特色治疗技术临床研究,负责人:哈木拉提·吾甫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区科学基金项目(81360575):藏医白脉疗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大鼠神经血管单元的调节作用机制,负责人:仁青加。
**通讯作者:任小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心脑血管病诊疗及中医药、民族医药的调控,民族医药、中药药理药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