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究
2017-04-10游瑞春
游瑞春
【内容摘要】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从“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出发,大力提倡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亲身体验、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必将促使思想品德课教师重新审视、定位我们的课堂教学,摒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状况,创立能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本文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阐述了体验式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意义,实证分析了体验式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类型和实际效果,探析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策略,并指出了体验式教学的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对实施体验式教学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 亲身体验 实施过程 主动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3.2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的确,体验是最真实、最感性的一种内心感受。生活的体验、情感的体验,能内化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引发学生的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参与活动,从而使得课堂内外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真正价值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感受、体验情感,提高认识并转化成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一、体验式教学的含义
体验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创新等主体精神为目标,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激情与明、导、行的相互促进,让学生在体验教学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内容,领悟做人道理,选择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教育”。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认识提高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独立创造的快乐,参与合作的快乐……从而使教学过程在学生主动、积极的体验中,生动、活泼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体验教学在初中思品课的教学中更加彰显出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二、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教育心理学指出:体验是人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并在亲身经历中体会知识、感受情感。它包含两种含义,一种是行为体验,另一种是内心体验。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学时通过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悟性等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
体验式教学提出的理论依据: 一是马克思认识论认为:人类的一般认知过程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就是认识发展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即认识和实践。教学过程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认识过程,同样也应包括认识和实践两方面。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和运用“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体验实践,在实践的体验中加深对认识的理解。同时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是由外因和内因共同决定的,其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成果同样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得到实现,而内化的过程离不开体验。 二是心理学原理认为: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只有当教学过程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时,才能充分发挥教学的教育功能,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学生的心理包括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心理发展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其中情感是催化剂,是促进其他因素转化的动力。情感是学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当学生的情绪体验与所教的思想观点相一致时,就会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形成强大的力量,推动他们去相信和追求这种思想观点;相反,如果学生缺少这种体验或自己的体验与这一思想观点相矛盾时,他们就会对这一思想观点表现出冷淡和反感。三是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论认为:教学要让儿童在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中获取经验,通过儿童的亲身活动来进行体验。 四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强调教学的体验性,要在学生亲身经历中,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得以整合。以上教育理论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体验式教学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三、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体验式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愉快的学习情绪。在政治教学中引入丂定的情境,运用一些具体的形象有利于消除学生的疲惫情绪,引起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體验,直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体验式教学能启动学生学习的多种官能,加深对知识的认识。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放在视官面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放在听官面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印下印象,它便应当同这几个感官去接触。”这就是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认识的直观原理。而情境教学展现给学生的场景总是直观而具体的,它需要学生动用视觉、听觉甚至触觉去记忆,去理解,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
(三)体验式教学能默化学生的行为,有利于加强政治课的实效性。在情境教学中,出示的具体形象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把注意力投注到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时,必然会对它产生非常深刻的印象,而这一印象又会作用于他们的行为。
四、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其思想品德朝着良好的、具有个性特色的目标前进。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将初中思想品德体验式教学归纳成以下四种学习课型:
(一)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式学习课型
即将学生置身于社会情境和生活情境之中,通过考察、参观、访问等方式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增强对社会的生活积累,并获得对社会的认识、理解、感悟、反思和批判的学习课型。
实施过程:调查—讨论—反馈—实践
例如:在要学习《奔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之前,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直面三农”活动。让学生调查国家近几年出台的“惠农”政策,并带领学生走进农村,与那里村民直接接触,考察访问农村的现状和给农村的变化。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并交流感受,有的学生说:“目前农村还不富裕,生产力水平比较低,这种现状如果不改变,必然会制约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有的学生说:“惠农政策确实给农民带来了实惠,说明我们的党确实在为人民服务。” 有的学生说:“我将来要读农业大学,多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甚至还有的学生说:“国家的农村政策这么好,将来我打算到农村去发展,做一个现代化的农民。”……通过考察、交流,增加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累,认识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性,增强了对党执政为民的理解,树立了献身现代化建设、献身农村建设的理想信念。教师适时引导,国家在城镇、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农村投入,这正是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原则,同时从中也可以看出共同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过程。这样就达到了自然天成、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以解决问题为主的体验式学习课型
即以学生感兴趣的主题为中心,遵循科学研究最基本的规范和步骤,分小组通过观察、研究(包括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和社会现象的研究)等方式展开的探究性学习课型。
实施过程:感悟—研讨—反馈—延伸
例如:在要学习《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前,我们组织了开展“构建节约型校园”调研活动。学生根据兴趣,组合成学校制度调查小组、学校支出调查小组、师生就餐观察小组、师生使用水电观察小组。通过参加调查、观察,了解学校资源管理情况、资源利用效率和师生的节约意识,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集体研讨解决办法。然后在课堂上,分组汇报。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引导,一所学校如不加强管理,师生们没有很好的节约意识,就会造成巨大浪费,如若整个国家也是这样,浪费该是多么惊人,我国本身人均资源占有量就少,这样的话,能承受得了多长时间,再加上我国还存在严重的人口、环境问题,大家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做?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入到课题上来。由于有真切的体会,学生大大地增强了节约意识,增强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自觉性,另外在分组调查、集体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学会了分工协作,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运用这种方式去解决更多的问题打下了基础。
(三)以服务社会为主的体验式学习课型
即让学生通过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生产劳动等形式,亲自参与社会实践活動,从而获得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价值实现感。
实施过程:活动—感知—反馈—活动
例如:在要学习《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之前,我们组织开展了与环卫工人一起扫大街、爱心助学、关爱老人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去感受他人劳动的辛劳,感知他人对自己尽到的责任,同时也在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中,去体味实现自身价值的快乐。然后组织课堂反馈,在反馈中,学生加深了对“人人在对我负责”的认识,从而增强了 “我对人人负责”的自觉性。课后我们欣喜地发现,许多学生更加主动地投身到各种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活动之中。
(四)以提高心理素质为主的动手体验式学习课型
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内容鲜活,贴近实际,力求走进学生文化——心理世界。用他们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心灵去想,考虑的是为学生所关心、所希望得到帮助的问题。这就为教师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参与、亲身感受的机会提供了相当多的活动资源,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资源,使思想品德课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实施过程:活动—感知—反馈—提升
如为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树立尊重生活、关爱生命的人生观、自然观,可在“珍爱生命”这部分内容教学中,布置学生养一种小动物或小植物,每天定下观察日记,一段时间后,让学生交流饲养这些小动物或小植物的体会,效果要比老师单纯地讲或让学生搜集资料好得多。再如在 “欢快的青春节拍”这一主题探究活动中,可设计如下环节:让学生采访自己的父母是如何渡过青春期的以用让学生拿上相机、DV等拍摄周围的同龄人对待青春的画面,从中感悟青春的美好、宝贵,懂得珍惜青春年华。再如在讲到经常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来激发潜能时,为了让学生领悟积极的暗示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可设计如下环节:让学生尽可能地向前甩动右臂三十下后,将右臂伸出与左臂比较。许多学生会发现左臂真的比右臂短了。这时引导学生想想为什么会有这种一神奇的效果,学生就很容易悟出是事先的积极暗示起到了作用。通过这些参与体会,学生留下的印象就非常深刻,为以后碰到具体的问题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再如“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中设计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采访身边的人们在生活中、工作中和学习中战胜挫折的事迹,然后以多种形式介绍给大家,比如演讲,摄影、黑报板等等。学生在这个活动中会被身边的感人事迹所打动,从而加深对如何战胜挫折的认识。他们还会把采访到的事迹介绍给别人,既增长了自己的能力,又做到了信息资源共享。这样,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提升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五)以角色扮演、模拟演练为主的体验式学习课型
即让学生在社会中扮演角色,模拟社会真实场景进行演练,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内化、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提高。
实施过程:活动—感悟—反馈—导行
例如:在要学习《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之前,我设计了“试当老师”活动,组织学生上一堂课。学生们接到任务之后,非常高兴,纷纷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精心备课,认真准备,授课一丝不苟,活动开展得十分成功。后来在课堂上,我让参加活动的学生畅谈体会,有的说:“现在我才真切地体会到,老师是无私的,为教育学生,他们倾尽所能,毫无保留。老师,你真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还有的说:“这节课我足足准备了一个星期,还感觉不太如意,真不知道我们的老师一个星期十几节课,他们怎么上的这么好,今后在课堂上我一定要认真听讲,因为那是老师的心血呀!”有了这种亲身体验,爱师情感深深地扎根学生的心田,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大为高涨。我相信这比老师千言万语所产生的效果更为深切、更为久远。
五、教师在设计体验教学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体验要始于兴趣,具有内发性。体验是由学习主体置身自己喜爱的、能充分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情境、活动而激起的心理感受,是内心产生的,发自肺腑的。只有当学习者对内容、情境发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倾心投入,“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进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反之,如若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那么,即使表现得规规矩矩,实质上也只是形此而意彼,始终无法产生“入境始与亲”的体验。
(二)体验要载于活动,具有实践性。学习主体的体验只能在他自身直接参与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只能在他自身的感知或操作行为中产生。特别是初一政治而言,学习只有在一系列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才能产生具体深切的体验,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如果没有自身的参与,没有活动作为依托,体验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政治教育也成了一纸空文。
(三)体验要终于感悟,具有独特性。学习主体随着自身所参与的各种实践活动的展开,其体验广度将逐步扩展,体验程度将逐步加深,到达一定阶段的情形便出现一种飞跃状态,产生认识的突破、情感的升华或价值观的提升;同时,由于人生经验、感知视角、思维方式、言语储备、情感类型、文化修养等方面的个别差异,不同学生参与同样的活动、面对同样的言语材料或处于同样的心理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體验,从而出现感悟角度和深度上的差异。
六、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的反思
1、体验式教学方法并不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知识点较多、情景比较复杂的内容就不宜运用此教学方法。
2、整个教学过程要尽量借助于现代教学技术,才能使课堂的容量增大到实验教学法所要求的容量,多媒体是最好的辅助教学手段。
3、体验式教学法要与经验式教学法紧密结合,注重引导学生将自身的体验上升为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切身体验,将人类的经验和个体的经验实现融合,形成对前人经验的再认识、再创造,进而成为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这才是体验式教学法最终的目的。
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种体验式教学法正是思想品德课学科性质的要求,也是思想品德课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学生长远发展的要求。实施体验式教学法,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在课堂的参与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高德胜 :《课程、教材、教法》,《思想品德》教材理念的革新,2006年出版。
2、《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法》《试教通讯》,2007年第54期。
3、楼江红:《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出版年。
4、《思想政治九年级教学参考资料》,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出版年。
5、《思想品德教学参考资料》,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出版年。
6、《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出版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