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2017-04-10屠蕊蕾
屠蕊蕾
摘要: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在当代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现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将大量的儒家文化经典编选其中,对于传承儒家文化传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人格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高中语文教材;人格养成
【中图分类号】G633.3
儒家文化自其创立以来,在其发展的两千多年历史长河中,历代儒家通过多种形式的努力与继承,使其不仅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化,更加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都有明确表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儒家思想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是对高中学生进行人文性教育的重要来源之一。
现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将大量的儒家文化经典编选其中,对于传承儒家文化传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收录了大量古诗文,整套必修教材中编排的古诗文约占课文总数的38%,必修一4篇;必修二4篇;必修三
8篇;必修四12篇;必修五8篇;课文总数为95篇。
一、作品分析
“我们阅读传统经典,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也是为了一个悠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或许是寻求一个完善、独立的自我与品格的最好途径。” 依照当今的社会现实,儒家思想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对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弥补社会道德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爱国主义
春秋战国乃为乱世,儒家文化诞生于乱世,那么自其出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忧患的色彩。孔子主张的“入世”并不仅仅在于在社会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更加强调的是“救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孔孟以‘君子有终身之忧为思想基调,强调君子要忧国、忧民、忧礼乐之失传、忧文明之失散” ,他们的忧患意识对古代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古往今来的有志之士创作了一批又一批爱国作品。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课文有:《烛之武退秦师》、《离骚》、《永遇乐·京口北故亭怀古》、《五人墓碑记》、《指南录后序》等。以《五人墓碑记》为例,课文讲述了明末时期东林党人和苏州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同魏忠贤这类奸佞之流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歌颂了其中五人“慷慨大义,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高度评价了他们“激于义而死”的崇高精神,肯定了其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揭示出“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主题。
爱国主义并不是近现代的产物,古已有之,属于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这是一种对祖国和民族的深深眷恋,是日积月累在普通老百姓心中种下的挂念国家、济世救民的果实。儒家文化教会我们,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人都有义务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付出。
(二)美好品德
《论语·雍也》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孔子此言有三层涵义:第一层是说“中庸”是一种道德;第二层是说“中庸”是最高的道德;第三层是说老百姓中很少有能做到“中庸”的。中庸之道之所以是“德”,并且是“至德”,因为它是“以人为本”的,是以平衡人际关系为手段,置社会于安定和平的。
“仁”,既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各种道德规范的总纲。具体来说,“仁”包括忠、恕、孝、悌、信、恭、敬、智、俭、良、耻等所有道德范畴,是对各种善品质的总概括。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意思是说,“孝悌”是“仁”最基本的内容。孟子也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了孝悌,才有后来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长幼有序”。亲情是一种十分伟大的感情,一个人只有先爱自己的父母亲人,才能将这种爱作用于他人和社会,实现“博爱”。所谓国家,有“家”才有“国”,在这一层面上看,“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对“孝”的发展。《孝经》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移于君”,家庭和睦在先,之后才能君臣和睦,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如果说孝悌观念是规范家庭成员行为的基本理念,原则是“长幼有序,尊卑有等”,那么这又体现了“礼”,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许多篇目都是关于道德文化的,如:《项脊轩志》、《陈情表》、《廉颇蔺相如传》等。以《陈情表》为例,这是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叙述了祖母在艰难环境下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和自己应当竭尽全力报养祖母的大孝之义。在感谢朝廷知遇之恩同时,又真情倾诉了难以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更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三)仁政与民本思想
治国以礼,为政以德是儒家思想对君王提出的要求,民本思想是对仁政思想的补充。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主张君王须以仁爱之心治理天下,他提出:“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贵君轻”等思想,将“爱民”看成是政治的最高准则。
教材中体现仁政与民本思想的课文有《季氏将罚颛臾》、《寡人之于国也》等。以《寡人之于国也》为例,这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论述了如何通过实行“仁政”以“王道”来统一天下的问题。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天下。本文气势宏达,说理切準,阐明了孟子的治国之策,大力宣扬了他的仁政思想。
(四)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在儒家思想中的内涵并不能简简单单用我们今天所说的人与自然和宇宙的合一来诠释,它是儒家思想在生命哲学领域的中心思想。儒家认为,生命来源于天,即天命。在孔子奠定的生命哲学中,最根本的就是天命,天道。人需要对天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这是生命的根本。生命生生不息,不断传承与轮回,我们需要对天保持敬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教材中就有不少关于生命、人生的经典文章与诗歌,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滕王阁序》、《琵琶行》、《锦瑟》等。以《锦瑟》为例,辞藻华丽,情思缠绵,意象迷离,含义深邈,但对于诗歌主题历来存在争论。一般认为这是作者李商隐追忆似水流年,感叹悲欢离合,相思梦想都幻灭,所得只是眼泪和迷惘的怅然之作。
(五)“学思”并重
孔子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先天就有差别,所受的教育也必须不同,体现出其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重视学知,认为“生而知之”仅是一种虚设,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需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知识。在学习上,他强调四个方面:
一要实事求是。《论语·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不要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不要武断专横,不要顽固不化,不要自以为是。二要多方面学习。《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将“多闻”、“多见”和“择善而从之”作为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他自己也“入太庙,每事问”。三要思考功夫。《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认为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思须并重。四要触类旁通。孔子提出“闻一知十”,“上学而下达”等学习方法,在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基础上发挥理性的能动作用。此外,在言与行的关系上,孔子提出“敏于事而慎于言”,说话要慎重,但做事要敏捷,言行一致。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苏教版必修一《劝学》篇就典型体现出儒家对学习的重视。文章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先后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二、结语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西方的快餐文化日益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引导不当,就容易滋生出崇洋媚外、摒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绪,譬如圣诞节热热闹闹,重阳节却无人问津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对儒家经典文本的收录十分必要。一方面,能够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心灵,提高其文化品位,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将被世代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葛楚英.儒学的普世价值——社会平衡学[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
[2] 黄受安等.中国古代九大思想学派集要[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
[3] 蔡莹涓.高中语文教学中儒家传统思想问题[D].福建师范大学.2003.8.
[4] 井源.论语文教学中的儒家经典文本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6.4.
[5] 张啸宇.试论儒家文化在高中教学中的渗透[D].云南师范大学.2014.5.
[6] 张世颖.中学语文教材中儒道经典选篇现状与教学研究——以人教版新課标中学语文教材为例[D].吉林师范大学.2014.6.
[7] 吴伟明.中学语文教材中儒家经典选文及其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1.5.
[8] 陈娟.儒家思想与高中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123.
[9] 张丹华.浅谈儒家思想与高中语文教学[J].课外语文(教师适用).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