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经验,激活数学经验,开发课程资源
2017-04-10王晓翠
王晓翠
摘要:数学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较为抽象,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单调的数字很难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因此,要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练习学生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使数学教学活动有效的开展。本文结合李炜老师执教的《小数加减法》一课,对联系学生实践经验的教学方法加以分析。
关键词:数学教学;经验;开发;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5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关于人如何获得知识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必要前提,是其获得数学直觉的源泉。那么,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什么才是可以用来做“根”的基本活动经验,教学中我们如何应用好学生的已有经验呢?温师院附小的李炜老师执教的《小数加减法》一课,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细细品味李老师的课堂,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一个个精彩的教学细节。
一、关注学生已有经验,立足学生认知起点探索新知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已有经验对学习新知有的起正迁移作用,有的起负迁移作用,这就需要老师课前对学生进行前测,分析学生的经验。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错误,找到学生思维的冲突点,这样才能知晓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里。李老师课前对学生进行了“小数加减法”的前测,分析学生的经验,正确把握了教学起点。新课伊始,李老师从学生的前测作业入手,“你认为这六道题中,哪道题容易出错”,“我认为第3道容易出错,因为1.2的百分位上没有数”,“我认为第6题容易错,因为是整数减小数”……学生回顾做前测作业时遇到的困难,李老师顺势出示了前测作业学生计算结果的真实统计情况,在立足学生认知起点的前提下引入新知的探索。
二、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有目的地激活数学经驗,使其自然衔接
李老师先以“3.52+1.45”教学,帮助学生激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一已有数学经验,引发学生对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两种猜测:一样或不一样。接着,李老师从“3.52+0.2”为例,出示学生前测作业中的两种不同做法,学生判断并说理由,找到学生思维的冲突点,有效追问:“0.2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3.45的4的下面,有没有办法证明0.2中的2必须与3.45中的4对齐?”学生开始了结合实际例子或数学知识证明自己想法正确的自主探索学习。汇报交流中,有的学生从元角分的生活常识入手证明,有的学生从计数单位入手证明,还有的学生从米、分米、厘米的长度单位入手证明,算法算理的理解水到渠成,自然引出了小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从而达到了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的自然衔接,师生互动,学得精彩。
三、正确把握教材内涵,有效开发和利用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教材编写者、教学研究人员、教师和有关人员应依据本标准,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面对传承知识的教材,需要老师做的不是教教材,而是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材。李老师在正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对教材进行加工、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生的前测作业成为李老师本节课有效的教学资源。李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谋篇布局,利用课件有层次地出示一组组的典型错例,学生在“诊断”、“开方”的过程中,逐步有序得出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的问题。
在最后的“巩固应用”环节,李老师依然有效利用前测作业,要求有错题的学生在旁边订正,同时出示另一组练习题,请学生选出与前测作业同类型的易错题练习,学有余力的学生做自编的星级作业。李老师有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真正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素材,从而使课堂充满智慧、富有活力。
此外,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李老师在从学生的发言中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时,数学语言的科学性、规范性还需进一步加强。
让我们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精心选择和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创设学生自主探索的数学学习活动,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提炼学生需要习得的数学思想。
参考文献
[1]王璐.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6(02):257.
[2]凌寿设.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新校园(阅读),2015(12):190-192.
[3]李家连,郭显清.实践性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教育,2016(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