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17-04-10刘玉兰
刘玉兰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高中语文的教学应当重视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通过强化人文教育,强化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态度培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用健康和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面对生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教育;作用;实施对策
G633.3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要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但同时也不能忽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只是一直以来,很多教师的教学,往往都是将重点放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上,忽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是缺失的。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人文教育理念的内涵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养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人与理想。人文教育可以从三个层面上理解。第一层面是人文主义教育,第二层面是人文学科的教育,第三层面是“成人”教育。高中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就主要体现在以上的层面上。
二、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語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育”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课程安排的不合理,语文课程中对于人文素养提升的实践活动太少。语文的课程安排相对较零散,教师的备课和组织课堂活动不能达到积累延伸的作用。尤其是高一课程的繁多,学生对语文学习相对不够重视,把语文仅仅置于“听、说、读、写”的境地。这样只是凸显了其“工具性”的特点。加之在高考的压力之下,高一的学生就已经过早的进入备战状态,使得教师不敢“浪费”时间组织一些“人文性”的活动。比如,学习保护大自然、组织慈善活动、义工服务等等。学生置身于书海之中,自身建构缺失,使得个别学生的素质令人堪忧。
第二,语文高考卷中难以考察,高考仅仅考的是学生的文化水平,针对个人素养的考察缺失,不能像美国高中生一样在申请大学的时候必须有一项: 社会服务的项目评分,这是我国的高考制度使然。
第三,社会需求使得学生在选择时“重理轻文”。对语文的不重视,学生更愿意学一些实际能应用的学科,而忽视语文的学习。究其根本就是学生对语文学科地位的认识不到位,教师的引导重视也不够。语文“人文性教育”仅仅是出现在教学目标中,而没有落实在课堂上。
针对以上原因,笔者认为会导致以下不良后果: 首先,学生的应试能力很强,人际交往能力不够。对于象牙塔的学习,最缺乏的是对身边实际生活及社会的认识。与社会脱节,与身边的友谊、亲情脱节。比如,笔者的班级中,在一次月考过后,同桌两个学生A、B 针对谁分数高的问题有了争执,不懂得互相学习,却反而相互嫉妒。其次,学生的性格可能会有一定缺陷。语文教育人文性的缺失,对孩子成长中价值观的培养就会出现漏洞。例如,现在学生中有部分不够关爱自然,不够关注弱势群体,没有同情心,没有责任心等等问题。当他们走上社会时,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最近的新闻中发生的“个别青少年在路上因心情不好飞踹老人”等负面新闻。
三、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策
1.考试制度的改革是基础
目前,功利性的教育和功利性的学习,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只有“分数”。如果我国的高考制度能在考察学生知识素养的基础上,添加人文素养的考察项目,如建立“社会实践”科目,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城市建设、家乡建造中去,感受人与人的关爱,感受情感的流动与传播。关爱弱势群体、关心朋友家人、学会体谅他人,增强学生的信任感、责任感。建立考察学生“人文素养”的制度,并建立监督机制。
2.重视传统文化科目的选择
首先,学校要重视语文教育。其次,语文课本内容要做调整,精选篇目,可以选择与时代相结合的篇目,进行学习。对于《诗经》、名著等的优秀篇目多选。再次,要给任课语文教师和学生一定的权利,可以有一定学习语文篇目的自由选择权。这样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学习中多设定课堂活动和情感教育环节。使得“人文教育”在语文课本上,也在学生生活中散发光彩。
3.不断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
教师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在教学中,教师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要真切的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去。语文教师更要在不断教学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自己的提升带动学生的提升。只有教师自身人文素养提升了,才能带动学生的提升和发展,“爱的教育”才能发生奇迹。
4.结合最新发展理念,创新高中语文教育
维果斯基用“最近发展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 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人文教育”也是一样,要在不断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上,进行高层次的人生观教育。让学生找到自己人文的“最近发展区”,使之成为高尚的人,幸福的人,为社会奉献的人。
总而言之,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是缺失的。人文教育的缺失,一方面源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另一方面,源于高考制度的束缚。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当重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强化人文性,通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实现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