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思考
2017-04-10陈立丽
陈立丽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工作的新任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同时又注重实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其本质内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是就业教育的拓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新形势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背景形势,根据实际提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题,并从新形势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思考中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思考
G647.38
一、新形势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背景形势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可谓是众说纷纭,最早来源于国外,其内涵为“培养学生从事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教育,使学生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1]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引导高等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同时又注重实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其本质内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它是就业教育的拓展。[3]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促进就业的新引擎,也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的提出
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工作报告中是这样表述的: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从此全民上下掀起了新形势下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浪潮。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把创业、创新与人、企业这几个关键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突出要打造经济增长的引擎,而且突出要打造就业和社会发展的引擎,不仅突出精英创业, 而且突出草根创业、实用性创新, 体现了创业、创新、人和企业“四位一体”的创新发展总要求,揭示了创新创业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为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研究开辟了崭新的新天地。[4]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符合我国发展实际,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同时扩大了就业渠道,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潜能,以及创业的活力。
3.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
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的印发,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明确提出了总体目标,要求从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5年6月2日,教育部在京召开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对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2015年12月1日,《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5]12号)的印发,明确规定了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创新创业教育正式纳入高校课程体系。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尚不成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度不够。
2015年5月14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荆德刚解读《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时,明确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教育理念滞后、结合专业不紧、文化氛围不浓等问题,教育体系亟待健全”。我国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虽然很多高校也已经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于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性,但整体来看,高校对此类课程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与国家的期望值还存在很大差距,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国家战略支撑的重要性。[5]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够融合,课程开设大多数为了迎接评估,一些教师只把创新创业课程当成一般的必修课课程来上,过于注重形式。
2.创新创业类课程体系建设尚未完善,还不能很好地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会贯通。
2016年起,创新创业教育虽然正式纳入高校课程体系,但因没有成熟的课程体系可供学习与借鉴,有的高校甚至用讲座来代替课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即便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日渐活跃起来,可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受到约束,创新创业课程内容设置上存在过多缺陷,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不能融会贯通。
3.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匮乏,教师指导性不强。
由于高等院校过去没有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因此也缺少相应的从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专任教师,目前这方面的师资多是从“两课”教师或学生管理人员等岗位转变过来,专业知识存在缺陷。[6]特别是在孵化指导方面,对一些有创业知识和技能需求的学生,给予的创业孵化、导师指导等还不够充分,从而使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与课外指导均得不到良好的保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发展。
4.起步阶段经验欠缺,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造成了大学生创业“学校热,学生冷”的局面。
新形势下高校虽然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想引领,不断的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通过举办讲座、报告会、宣讲会,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想燃起了广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但是由于起步阶段经验欠缺,导致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受挫,参与性并不高。
5.新形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不够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不够明确。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缺乏长效机制。高校中指导性文件不够完善,缺乏合理的工作标准,不能保证创新创业教育长期有效地开展。另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缺乏考核激励机制,尚不能通过目标与过程管理,不能很好的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发展。
三、新形势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思考
为切实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高校应该形成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从上到下关心和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建立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
1.明确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专题调研;明确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结合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制订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转化制度。
(1)抓好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发展。
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求年轻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同时聘请公司、企业实践能力强的专家与教师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打造经验丰富、稳定的创新创业课程讲授教师队伍和项目指导教师队伍。[7]只有拥有良好的教师队伍,才能在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指导上给予学生最好的帮助,才能充分的指导创业孵化,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与课外指导同步,才能更好的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发展。
(2)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做好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相结合,做好第一课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5]12号)中明确规定了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也就是从2016年起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正式安如教学体系,制订专业教学质量标准。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的时候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体系融为一体,[8]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与专业相结合,做好第一课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一方面通过第一课堂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做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大学生一般都是以自己专业知识为基础开始的创业之路,在需要人才的社会,大学生也深深认识到专业知识才可以帮助自己发展事业,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创业的成功,[9]同时将创新创业训练内容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另一方面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加大宣传和孵化基地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汇贯通。实行创业学分转换制度,争取多方支持,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支持和培育自主创新创业团队,为创业团队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激发学生创业激情。
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为毕业生搭建创业服务平台,提供创业资讯、创业指导、项目展示、项目对接等服务;做好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宣传工作,组织好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设立创新创业专项资金及奖学金,不断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意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多样化的实践空间,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1)激发激情,提高认识。
通过创业讲座、创业论坛、职业规划课堂教学等途径,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唤醒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业激情;提高认识,选拔有创业意向和创业潜质的学生,参加SIYB系统化的创业培训班;通过参加创业计划大赛、金点子设计大赛、挑战杯、营销大赛等途径,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素质,提升创业能力;通过对具备创业条件的团队,提供政策、场地、资金等服务,扶持自主创业,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鼓励大学生创业,打破大学生创业“学校热,学生冷”的局面。
(2)优化平台,强化服务。
关注省、市、区的创业动态,优化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源,建设以“政策咨询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孵化服务平台、专家顾问平台”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强化大学生创业指导、法律咨询、投资融资服务、技术指导服务、工商注册服务等。另一方面优化创业项目,利用电子商务的广阔市场前景,打造具有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创业团队。
3.建立完善新形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1)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新形势,制定工作规划。
根据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新形势,建立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长效机制,制定合理的工作规划,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任务和措施,明确牵头单位和协办单位,制定科学的指导性文件,使各部门充分发挥优势,密切配合,保证创新创业教育长期有效地开展。确定工作目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每项工作,都要结合实际,科学地制定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工作目标,确定合理的工作标准。
(2)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激励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激励机制,加强目标和过程管理,定期检查,推动工作。建立和完善针对师生的激励机制是调动教师指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保障,是确保创新创业教育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10]根据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逐项进行检查和经验交流,掌握进度,找出差距,推动工作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年底拿出成果,公开评比,表彰先进,以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方向,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上下协调行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1]施冠群,刘林青,陈晓霞.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网络构建———以斯坦福大学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09( 6);
[2]石国亮. 时代推展出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 思想教育研究. 2010( 10);
[3]张冰,白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之辨[J].高教探索.Higher Education Exploration.2014年第3期;
[4]王昌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论和现实意义[J].科技创业月刊, Pioneering with Science & Technology Monthly.2016年02期;
[5]李丽娜.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山东工会论坛Shandong Trade Unions Tribune.2015年03期;
[6]王燕,黄韬.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 Pioneering with Science & Technology Monthly.2013年06期;
[7]谈晓辉,张建智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Journal of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Education.2015年05期;
[8]沈洪科.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Teaching Forum.2016年3月第13期;
[9]陈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探究[J].企业导报, Guide to Business. 2015 年第10 期;
[10]李秋莹.新形势下地方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思考[J].科教导刊(下旬),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 2015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