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7-04-10张静
张静
摘要: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要想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须创新数学教学的方法。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分析,数学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有创造性的教育以及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对于小学生而言,学生的思维还没有成型,可塑性还比较强,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思维的塑造以及逻辑能力的增强提供更好的引导。这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本文从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出发,分析“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提出有关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旨在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迁移;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教学效率
G623.5
一、前言
知识的迁移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接受新的知识,更容易理解新的学习内容。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迁移都是积极的、有效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迁移也是有不同的效果的。如果旧知识的迁移对新的学习活动产生了阻碍和干扰作用,那么这种迁移就是消极的、负面的,即负迁移。例如,一些学生将汉语拼音字母的读音迁移到英语的音标学习中,结果导致英语读音和汉语拼音混乱,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英语。因此,这种具有干扰和阻碍的迁移就是负迁移。又如,学生学习了除法运算之后,能够迁移到分数的学习中,除法运算与分数有很大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这种迁移就是正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迁移法,充分运用正迁移促进学生对新的知识的理解,尽量避免负迁移对学生的阻碍和干扰。只有充分运用迁移法,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
二、建立知识框架,引导学生进行迁移
从教学的角度来讲,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教授学生基础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全面的数学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数学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建立知识框架,引导学生进行迁移。各个板块的数学知识并不是没有联系的散乱的知识点。其实,小学数学的各方面的知识内容都是有一定的关系和内在规律的。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揭示数学知识中的内在联系。此外,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而是要善于运用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散思维,积极思考,将学习中的各个板块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学生面临新的数学问题时,就能游刃有余,可以将各种数学知识联系起来,有机的结合各种数学方法,这样就能很轻松地解决数学问题。小学数学的知识点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小岛,而是四通八达的大道。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找到各个板块的知识的相同点,这样就能融会贯通,进行知识的迁移。
例如,数学教师在教授立体几何时,学生会遇到各种立体图形,像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等,学生经常会遇到求解立方体的体积这样的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初次遇到这些问题,并且,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也比较低下,难以应付如此多的问题。有些学生以为不同的立方体的体积的求解方法不一样。其实,不管是圆柱体还是正方体,它们的体积求解方法都有一定的相似处,它们之间是有很大的关联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在教学中,教师分别演示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求解方法。让学生观察其中的规律。通过引导,学生很快能够将长方体方体的体积求解方法迁移到圆柱体的体积求解方法。最后,学生们总结了一个规律:“圆柱体、长方体,求体积等于高乘底面积。”通过建立知识框架,学生很容易就进行知识的迁移,各种新的问题都能够用就有知识来解决。学习数学的效率也提高了。
三、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经过多年的教学,很多数学教师经常抱怨学生学生数学的积极性不高,参与数学课堂活动的热情很低,很多学生不愿回答课堂问题。其实,这并不是学生不愿意参与数学课堂活动,而是因为教师提出的课堂问题不具有引导性,要么太难,学生回答不出来,要么太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出来。不管是太难还是太简单,都不利于引导学生思考,不利于促进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在有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设置具有生活情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动手,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能够更快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通过运用设置有层次的问题以及教学情境,能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将数学知识串联起来,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識的迁移。
比如,在教授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解时,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反复背诵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原理。这种反复的死记硬背其实不利于促进学生进行联想,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反感,让学生对数学学科形成不良的印象。虽然能够初步理解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但是在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时,让然会产生很多困惑。很多学生背会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但是在求解三角形面积或者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还是错误百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制作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要求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制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在学生观察之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有联系?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何关系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发现同底同高的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经过教师的引导,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很容以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解方法迁移到三角形的面积求解问题中。
四、小结
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相关的逻辑思维。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抓住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运用已学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这种现象非常普遍。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运用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方法、技能以及思维模式去解决新面临的学习问题。这种运用自我思维和知识技能解决新问题的行为就是迁移。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提升数学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徐妍.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D].天津师范大学,2013.
[2]杨洁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