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

2017-04-10王芳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31期
关键词:人文关怀渗透阅读教学

王芳

摘要:学生是教育的主体,需要教师从人文的高度对其加以关照,更需要洋溢人性之美的课堂教育对其加以引導,唯有此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需要我们应把此理念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本文将从尊重、重视、发掘、引导四个维度探讨如何提升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以期对提升学生人文关怀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渗透;人文关怀

G633.3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指望审美情感会自发地形成。必须进行目标明确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情感。”语文教学以人为本,在阅读中渗透人文精神,是历史的传承,时代的使命,教育的呼唤,也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一、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最好的人文关怀

(一)尊重独立的个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2l世纪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翅膀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语文课本编排的内容是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现当代名篇佳作和古代经典之作,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在讲课中,应该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大胆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优美散文《匆匆》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反复品读、感悟,让学生自己懂得时间的宝贵,增强时间观念。

(二)动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情境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活跃课堂,让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从而向往阅读。

1.运用音乐渲染情境。教师可以精选一些和课文内容、意境、作者情感相一致的乐曲,在教学开始时营造气氛,帮助学生建立情感的共鸣。

2.角色表演展示。教师选用描写人物、动物的课文,通过学生和教师分别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由入境到入情,逐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表达情感的体验[1]。

3.讲故事。故事能够迅速引起学生到兴趣,从而引发对学习的主动性。例如,我在讲解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就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在非洲大草原上有一条河,它把一群羚羊分成东西两边。但是东边的羚羊却比西边的奔跑速度和繁殖能力有着明显的差别,原因是东边的羚羊与狼在一起生活,西边则不是。为什么和狼生活在一起的羊群要强一些呢?一个小小的问题,把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反复的朗读品悟孟子课文。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自读自悟中体验人文关怀

加德纳的多元智慧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的智力差异。因此,教师在明确学习目标的情况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开学习。例如,“你喜欢读哪段?”“你愿意学哪一段?”“你最喜欢这一段中的哪些句子?”并说说原因,学生的热情就调动起来了,学生就会主动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来读来悟来思。

例如,特级教师赵志祥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适时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做充分的准备,采用辩论会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优化了课堂的学习氛围,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2]

二、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加强文本的多元解读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体验,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空间,扩大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在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倾听”权和“言说”权,主张“阅读要读”、“阅读是自己读”、“阅读是学生读”,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直接接触作品,用自己的眼睛去触及、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使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和情感体验。[3]

因为有独特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有效措施,达成文本的多元解读:一创设情感丰富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激发情感冲动;二采用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在读悟课文的时候注意与人物作者进行换位体验,感受、理解、升华他人的情感,从而引发情感转化;三引导学生含情朗读,引发情感倾泄,使学生品评角色,体验真情,感受美好,读中促思,让学生入境入情;四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对课文描写的人物形象或意境展开再造想象,从而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意境更丰富,切实提升人文教育。

三、善于发现和挖掘教材及社会生活中的人文资源

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内涵丰富的人文科学经典,对我们思想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到孟子强调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从刘备提出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到周敦颐奉行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这些仍是我们个人修养的准则;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忧国忧民的人文精神推向了极致;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等,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5]在阅读学习中我们应认真解读语文教材,充分发现和挖掘教材及社会生活中的人文资源,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倾注人文关怀。

四、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古人曰:“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

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活和生存。通过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人文精神融入教育内容,将知识内化为素质,去营造一个最佳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感受教师的用心教授和关怀。我们要积极开拓多种人文情怀的策略,最终服务学生,提升学生的素质。

猜你喜欢

人文关怀渗透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