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德育功能的渗透

2017-04-10王瑞平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24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渗透德育

王瑞平

摘要: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的重要社会学科,承担着为未成年人构建良好德育课程的重要功能,是学校文化、校园文化中学校教育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品德健康发展具有规范、导向、促进和激励的功能,是学生成长的基本德育课程。

关键词:思想政治;德育;教学;渗透

G633.2

思想政治课中的德育,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育人作用,是每个教师的职责。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思想政治课与语文、数学、英语等显性学科不同,属于学校教育中的隐性课程,具有暗示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思想政治课中的德育,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一种无声的命令和教育,也是感化学生的熔炉,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一、正面教育与积极引导

我们要用正确的思想观点对学生实施教育,用正确的思想开导学生,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向正面转化。如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今社会道德的重要标尺,也是中学德育的重要内容。首先,要让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所了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卡片或海报的形式直观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内容,并结合丰富多彩案例、见义勇为、乐于奉献、敬业爱岗等真实小故事,在课堂上或课下阅读。如:在众多城市街头,尤其是修建地铁及市政工程的围栏上,都张贴着许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人事例;多年来把31人从滔滔黄河水里成功救起,被乡亲们敬称为“救人专业户”的王西广,他被评为“中国好人”,又被推荐为中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孝敬母亲,而感动中国的陈斌强等一系列感人故事。收集这样的事例,在课堂上分享讲述,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认识水平,而且还能使学生深刻地认识真、善、美,辨别假、恶、丑。

二、拓展现实生活资源,

思想政治课的老师首先要真切的感悟生活,在感悟下创建出真正有德育价值的生命课堂,关爱着生活中的学生,这种真切体悟过生活的“爱意”一旦渗入课堂,便能感染课堂,熏陶出的情感才是“真情”,而学生走出课堂后才能“真爱”于生活,在生活中去体悟课堂中的那种“真情”,这才是真正的情感教学,而非戏子搭台唱戏般的虚情假意。课堂是老师的前线,而学生的前线是生活,只有当“真情”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并最终真切实践于生活,才能真正完成思想政治课的使命。

因此,《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不只是局限在校园里,更应该拓展到生活、到社会,将学生引向社会。如要遵守交通规则、了解法律常识等,或针对少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吃穿、贪图享乐、认为艰苦奋斗已经过时等不良生活习惯,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知识进行讨论,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发现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在讨论中潜移默化的提升自己,达到以德育人的目的。

如讲授《商品》这一知识点时,可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所购买的商品来理解商品的含义。而“商品——货币”这一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为什么说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如果商品卖不出去,就意味着白白的付出了劳动,就没办法把钱赚到手”。而在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参的要求,挖掘思想教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都追求自己或者本单位的利益,获利是商品生产者的直接目的,但只有把商品卖出去才能获利,要想卖出去,就必须为购买者着想。即市场经济也包含着利他的因素,与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是相容的。

三、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

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仁义为基础,以大爱和谐友善为基准,具有历史悠久的恒久魅力。

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其中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儒家,将“道德”作为制高点进行研究并弘扬,积累了很多宝贵的资源可供当今思想政治课教师吸取与借鉴。《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培养人格、修身齐家、安身立命等一直是儒家道德关怀的核心内容;儒家倡导的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中心的人文思想,以及以“德”为先的人本教育都是德育课堂上的绝佳素材,引入道德与法制课堂,可以补给当前课程设置缺乏人文精神的弊端。儒家对道德的追求多表现为实践。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前,许多先儒身上皆表示“知”“行”合一。传统儒家从生活实践的角度去关怀道德,在生活中去修炼、践履相应的“道德行为”。例如,程门立雪的故事:“至是,游酢、杨时见程颐于洛(今洛阳),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游酢与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将儒家重实践的传统纳入课程与教材,可以消融时下思品课程德育教育“知行脱节”的缺失,让学科德育的作用真正的落到实处。如在必修三《文化生活》教学中,涉及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等传统文化的知识点,可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资源,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

思想政治课教师担负着现代化变革下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的巨大使命,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初中生的德育建设面临着严峻考验。作为德育工作者,只有完善自身的素质修养,追求广博的知识文化和道德法治水平,才能适应德育教育對于教师的要求。首先教师不能只限于某个学科的知识,限制自身的视界。思想政治教师应对各门学科的学问均需涉猎,尤其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更需内里通透,只有具备一定文化底蕴的德育工作者,方能在多方因素的考验下游刃有余,成为学生的德育榜样。才能以疏朗的人格、挺拔的风范展示在学子们面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个有道德修养而又满腹经纶的道德与法制老师,本身就是活教材,课未上,已经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标尺。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渗透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