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7-04-10韦代春
韦代春
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想”等方式。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
一、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主动性
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关键,为此,在教学中我始终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始终保持一种高涨的情绪投入到学习和思考。例如:在讲解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时,先复习几种常见的整数运算定律,再出示几道小数题,引导学生自由进行运算,再进行比较得出结论,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问题引入”、“趣味性引入”、“讲小故事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二、多层次、多角度思考,训练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打破思维定势,而从不同角度——即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他们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上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訓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如将“8的约数有哪些?”变换成:(1)能整除8的数有哪些?(2)8是哪些数的倍数?等它的表达形式虽然变了,但对约束的本质“整除”始终存在,通过做一道题开发一大片同类的题,使学生思维灵活多变,应变能力得到较好训练。
三、拓展引申,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扩展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措。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的、题型多变的练习题。如:小李打一份稿,如果每分钟打60个字,半个小时打完,现在每分钟打90个字,几分钟打完?学生完成后,提出:谁能把“现在每分钟打90个字”这个条件改成间接条件?学生思维活跃,兴致盎然,纷纷抢答。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
四、由此及彼,训练学生思维的联想性
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例如有些题目,从叙述的事上看,不是工程问题,但题目特点却与工程问题相同,因此可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去分析、解答。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时,有的解法需要学生用数学转化思想,才能使解题思路简捷,既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又训练了思路转化的思想。“发散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解应用题时,用转化方法,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训练。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路,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五、在鼓励独创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尽管学生的独创从总体上看是处于低层次的,但它却孕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应满腔热情的鼓励他们别出心裁的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与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如在进行珠算加法训练时,学生就感到枯燥,若用趣味的故事来进行,将有神奇的效果:“一张纸按0.1毫米算,折叠多少次后,厚度可超过珠穆朗玛峰呢?”有的学生怀疑能否办到,有的说至少也得三次,这时你告诉学生,3分钟内就可办到,但要借助珠算。此刻学生哗然,纷纷动手,在连加27次后就远远超出了世界最高峰。在数学百花园中,趣题比比皆是,如我国的“百鸡问题”、“韩信点兵”、“三人分钱”等,都是好素材。毫无疑问,这种独创性应该给予鼓励。独创往往蕴含于求异与发散之中,经常诱导学生思维发散,才有可能出现超出常规的独创;反之,独创性又丰富了发散思维,处使思维不断地向横向与纵向发散。
当然,方法还有很多,但都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教师妥善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对于学生欲寻异而不能时,教师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做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了,对知识的学习也就轻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