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贞固书法研究

2017-04-10盛诗澜

大观(书画家) 2017年6期
关键词:遗文华氏黄杨

盛诗澜

华氏家族素有雅好文艺之传统,历代也出过一些书画家。不过从《华氏传芳集》所体现出的家族文化观来看,书法、文艺被视为小技,不入儒流。故宗谱中记录下来的擅书者寥寥无几,这些人大多没有功名,但在书法方面有独到之处。如通四支第十六世孙华检,“慨自篆籀久微绝。府君考质精良,深得大小篆法,自作图书,锥画媲于汉之分隶”①。又如通四支第十七世孙华徵献,“楷法遒劲,亦善大小篆。自秦汉来印谱、古文、奇字、苍颉、凡将、急就、元尚、缪篆、虫书诸篇,汇作训纂”②。另如通四支第十五世孙华文钦“工楷书”③,通八支第廿二世孙华绅曾“以善书知名,有石刻十三行在淮安府学,为世所珍”④,华淞“善书,尤工小篆”⑤等等。遗憾的是,这些人均无墨迹留存。

本文研究的华贞固书法,是华氏家族存世书法中年代最早者。华贞固(1341—1397),名悰韡,字公恺,号贞固,华幼武次子。他是无锡荡口(鹅湖)华氏始迁祖,与无锡华氏“孝祖”华宝、南宋初自汴京返徙无锡隆亭的“始祖”华原泉并称华氏“三祖”。华氏旧藏华贞固手抄墨迹本共两册,两册的正文书法、墨色、用纸、尺寸均一致无二,册前都有明吴奕(字嗣业,长洲人)篆书题首(图1)。

图1-1 明吴奕题先代遗文

图1-2 明吴奕题黄杨集

《先代遗文册》(图2),纸本,共二十五开,其中由华贞固小楷抄写先代铭、述、记、序、诗、辞等共三十九篇,二十三开。这些先代遗文都与其父华幼武(1307—1375,字彦清,号栖碧)有关。自晋“孝祖”华宝以来,华氏代有孝名。华幼武六岁失怙,事母陈氏至孝。元至正二年(1342),陈氏获“贞节”旌表。华幼武名其居为“贞节堂”,又构“春草轩”,取唐人孟郊《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意,以示感恩其母。这些先代遗文,均以贞节、春草为主题,以彰显家族孝义之节。册首三篇,为陈方撰华幼武祖父华璞行述、陈谦撰幼武之父华铉行述及黄溍撰华铉墓志铭并序,皆应华幼武之请而作。陈方,字子贞,自号孤篷倦客,京口人。工诗,尝与倪瓒唱和。至元初为华幼武延聘至家,坐馆课子。陈谦(1290—1356),字子平,吴郡人,善诗文。二陈均有诗集,录入《元诗选》行于世。黄溍(1277—1357),字文晋,又字晋卿,义乌人。仁宗延祐间进士,累擢侍讲学士知制诰等职,为元代著名文学家。三篇之后,即为元人为华家“贞节堂”“春草轩”所作各种记、铭、序等,撰文者皆当时名流,如郑元祐、杨维桢、贡师泰、危素、张翥、张雨、段天祐、陈基、王逢等等,甚至包括一位极为启功先生所称道的西域书家、著名文士迺贤,可见其时华幼武交游之广。

《黄杨集册》(图3),纸本,共三十四开,其中,华贞固小楷抄《黄杨集》《续黄杨集》两部分共一百零七首,十九开。华幼武有《黄杨集》三卷传世,收入《四库总目》。一百零七首诗中,前集五十首,有陈方作序;后集五十七首,有陈谦作序。华幼武习诗,得陈方指导教授,而《黄杨集》之名亦为陈方所起。不过在至正十一年(1351)陈谦为《续黄杨集》作序时,陈方已经去世。华幼武爱诗甚笃,此册抄本所选诗作,绝、律、古诗各体都有,内容丰富,或应景、或抒怀、或次友人韵,诗风冲淡平实。虽人处乱世,但诗中流露的情感却不激不厉,含蓄蕴藉。诗作唱和的对象,多为元代文人诗家、书画名流和羽流僧家,其中不乏郑元祐、倪瓒、俞绰、杨文昭、王逢、陈植等耳熟能详之士。诗文后依次有祝允明、文徵明、唐寅、钱福、杨循吉、朱选、都穆、熊伯龙、邵弥、孙竑禾、顾翃、杨象济、唐员、顾文彬、秦缃业、华学易、华鸿模、华文川等明清诸名家及华氏后裔题跋,其中,明弘治、正德年间的几段明人题跋尤其珍贵。

图2 元末明初华贞固手抄先代遗文册

华贞固这两册手抄墨迹本,是华氏家族文化、书法瑰宝传承的见证,其历史价值、文物价值以及版本价值都是不言而喻的。如《先代遗文册》所抄内容实际上就是元人题春草轩、贞节堂二卷的内容,而华贞固所抄底本无疑就是当时元人为其父亲所题诗文卷的原迹。这二卷元人原迹今已不存,而嘉靖本《华氏传芳集》中记录的二卷诗作顺序与内容和墨迹实物已有不同,故华贞固抄本作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可起到校勘对比的重要作用(详见本书第二章第三节)。又如《黄杨集册》,据抄本后文徵明题跋可知,《黄杨集》于明洪武丁卯年(1387)由华幼武门人吕纬文梓印,前有俞贞木叙和吕纬文引,集分六卷,共五百余篇。本册抄本有二陈序,无俞、吕文,且仅录二集百余篇,故文徵明认为,当抄于刻本之前,也可能是选本。俞贞木在《黄杨集后序》中明确指出:“翁既没,其仲子公恺手编其遗稿,示余。因俾其外孙杨绎重为缮写,门人吕纬文锓木而广其传。”⑥因此,此册抄本确实像文徵明所猜测的那样,抄于刻本之前,但却并非选本。陈谦所作《续黄杨集序》在至正十一年(1351),则华贞固所抄《黄杨集》前后二集一百余首,当是华幼武创作于1351年以前的诗作。而华幼武一直到洪武乙卯(1375)才去世,从1351至1375的24年中,华幼武移家苏州东门,继寓海虞,又寓吴江之金泾、长洲之周庄,晚年才还乡,“虽颠沛造次间,必以诗见之”⑦。至华幼武去世后,洪武丁卯(1387)《黄杨集》刻本刊行,所收诗作已增至五百余篇,其中新增者当是1351至1375年之间所作。华幼武去世时,华贞固年方三十五岁,正当壮年,其收集遗稿的目的,在弘扬先祖德性,故所抄诗作必为全本,不可能是选本,且不存在遗漏的可能性。当然,该手抄本在元末明初曾流出族外,至弘治乙卯(1495)方由华贞固七世孙华顺德购回,其后又曾三进三出于华家,在流传中不免略有损毁,如现存墨迹本最后一开末诗《赠吕景方得子诗》已不全,但抄本本身应该是完整的。

图3 元末明初华贞固手抄黄杨集册

《黄杨集》抄本并未署名,那么,这个墨迹本是否有可能是华贞固外孙杨绎的缮写本呢?答案是否定的。据文徵明跋,洪武丁卯刻本类分六卷,且没有黄杨集、黄杨续集之分,而此手抄墨迹本却明确分为前集50首、续集57首,且前后分开抄录,各有诗序。这足可证明,此抄本为华贞固本人手编遗稿,而非由杨绎重新缮写的刻本底本。

华贞固抄写先代遗文和父亲的诗集,旨在弘扬父亲的孝义德行,抒发自己对父亲的情感,墨迹抄本可被视为其内心情感的外在迹化。华贞固既不以书名,也无意展现自己的书艺水平,因此,要想了解和体会其书法风格,首先还得了解其人。

在华氏家族历史中,华贞固是一位相当重要的人物。这不仅因为他是华氏荡口的始迁祖,更因其本人具有极高的道德修养,且奠定了孝、义在整个家族文化中重要的纽带作用。赵友同《贞固处士传》称他学问很深,“刻志读书,虽祈寒盛暑不辍。尤嗜《易》学,于诸家传注,靡不毕览,以求其指归”⑧。但华贞固无意仕途,而是力志维持华氏家族文化之延绵不断。他自己非常讲究礼义,“生平好自检束,虽燕居,衣冠必整。遇意有不平,亦从容以理自遣,未尝有疾言暴色。雅乐施予,周人急难”⑨;同时,他又将礼义之学“总为一帙,名曰虑得集,示其子孙”⑩。高攀龙为之作序,说:“虑得集者,华贞固先生所以训其子孙者也……总其要而示之曰礼,又提其要而示之曰虑。虑以明诸心,礼以守诸躬。”礼是外部行为,需躬行;而行“礼”的自觉来自“虑”,是汰去杂念,保持真心、良心和善心。因此,华贞固的自我道德修养,主要表现为保持心性本始状态的纯净和朴素。其斋名叫“静学斋”,“每客退务闲,独处一室,穷经考史,积二十年未尝懈怠”。他在静学斋中静坐养心,“游心于周孔之门,骋志乎仁义之府”,以“饱食日而无所猷”为“自丧其良心”。因此,尽管以父命南迁后,在其躬耕力田下,华氏的赀财已相当富有,但华贞固本人的生活却十分俭朴,钱财往往用于施善赈贫。华贞固的心性平淡、质朴,莹澈透明,除了顺从自己的为善之心和做人之真心以外,他没有多少别的欲望。

像这样一位心境恬淡的儒士,其书法的外在表现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华贞固手抄《先代遗文册》《黄杨集册》全部是小楷,书风质朴、自然,外表并不华丽张扬,与其人相符,但是在明初书坛却可以独树一帜。

所谓“质朴”,首先表现在用笔上。华贞固的小楷用笔质实、沉稳,一如他的个性,纯朴而不张扬,从容而不疾言暴色。其落笔一般露锋,但细节处理很讲究,在线条的头部往往可见微顿的痕迹,中部则提笔稍细,但没有中怯的毛病,而收笔饱满、精致、到位,故每一笔都堪称神气完聚。由于走笔沉稳,线条的质量很高。撇笔则果敢有力,但绝不浮滑;勾笔则微顿向上或向外趯出即收,既不夸张,亦不仓促,每个细节都显得恰到好处。这要求书家具有很好的控笔能力和扎实的楷书基础,也体现出其高超的用笔技巧。其次,在用墨上,华贞固不作装饰性的抖动或夸张的提按,运墨干净、沉稳。其线条固然有轻有重,但锋毫过处,墨不旁溢,线不变形,稳健而干脆,绝无拖泥带水的混浊和人为的装饰效果。最后,在章法上,墨迹抄本章法整齐,分布和谐,变化并不太多。行字基本上是固定的,一行抄十六字。篇幅上纲目分明,《先代遗文册》一般诗题与作者名单独一行,顶格抄写,题后空一至二字格;《黄杨集册》则诗题单独一行,行首空二格,诗题下偶用细楷注明此诗作于何年何地。相比来说,因为诗的篇幅较短,且不同诗体的字数不同,故《黄杨集册》的章法更具长短错落的变化。但总体来说,由于华贞固抄写的目的是让后代子孙从诗文中受到教育,学习父亲的精神,而不是欣赏他本人的书法。因此,其章法的设置完全是从实用阅读的角度出发的。十分难得的是,在没有乌丝栏界格的情况下,其行字安排如此整饬、和谐,可见书者在章法布置上的不俗功力。

所谓“自然”,是指华贞固的书写节奏自然,仿佛身体自然的呼吸。在用笔上,往往横画细,竖画粗,但绝非刻意安排,而是一任自然的粗细搭配。在空间分割上,尽管每个字的结体都非常匀称和整饬,显得十分规矩,但细看则其实变化生动。比如“成”,华贞固将左撇写得特别短促,而右部的“戈”笔尽势伸出,显得姿态优美。像这样压缩部首的某个部分,就在逼仄的空间中出现舒展的余地,形成舒缓而有规律的节奏,犹如呼吸的进出。又如第一首《山中初夏》诗中的“低”字,“戈”笔取向右倾斜的险势,笔画已逸出字格,且收笔有隶书的态势,显得活泼俏皮。类似的情况在抄本中随意可见,仔细看其每个字的结体,似乎都可发现一些空间分割中的趣味。但对华贞固来说,这种对空间分割的把握,并非用眼、用手人为地安排,而是用心自然地写出,就像呼吸一样,是一种本能的把握。

所以华贞固的书法,结字、章法再工整、匀称,也不会让人感觉呆板,更没有明代“台阁体”的习气。当然华贞固生活的年代要早于“三杨”“二沈”,他抄写这些诗篇的时候,“台阁体”尚未形成。

华贞固无意于书,也确实不是什么著名书家,故从来不为书史所知。但说他的书法在明初书坛能够独树一帜,却并非空穴来风。元末明初书坛整体颇为沉寂,绝大多数书家都被笼罩在赵氏书风的影响之下,能突破者仅倪云林等少数几位大家。华贞固不以书名,竟也是其中之一。其书法师承究竟如何,因缺少具体的文献资料,无从妄定。可观其结字,往往略带扁意,收笔处则含蓄蕴藉,而捺脚更明显流露锺繇小楷的笔意。因此,其取法较古,上溯晋人,这是无疑的。文徵明曾为华夏所藏《万岁通天帖》作跋,中云:“华有栖碧翁彦清者,读书能诗,喜藏古法书名画。帖尾有‘春草轩审是记’,即其印章也。”这说明华贞固的父亲华幼武是一位收藏家,家藏古法书名画颇多,连珍贵的王氏一门唐摹本也囊括其中。华贞固书法取法的来源应该就是家藏,其书取法既高,风骨也高,端庄古朴,沉稳安静,不媚俗,无时风习气,处处透露出文人的气度和韵致。华贞固手抄《先代遗文册》《黄杨集册》,虽是一丝不苟的端谨小楷,却于不疾不徐的冲淡和悠闲中,传达出空旷澄明的心境和意境,实是书法史难得的经典。

注释:

①《西洲府君宗谱传》,清华孳亨《(乾隆)华氏传芳集》卷五,《华氏谱略等·无锡文库(第三辑)》,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399页。

②《文吾府君宗谱传》,清华孳亨《(乾隆)华氏传芳集》卷六,《华氏谱略等·无锡文库(第三辑)》,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423页。

③《鸥亭府君宗谱传》,清华孳亨《(乾隆)华氏传芳集》卷五,《华氏谱略等·无锡文库(第三辑)》,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381页。

④清华孳亨《华氏文献表》,《华氏谱略等·无锡文库(第三辑)》,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650页。

⑤清华孳亨《华氏文献表》,《华氏谱略等·无锡文库(第三辑)》,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650页。

⑥华仲厚、华叔和、华季平重编《黄杨集》,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61页。

⑦明俞贞木《黄杨集后序》,华仲厚、华叔和、华季平重编《黄杨集》,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61页。

⑧明赵友同《贞固处士传》,清华孳亨《(乾隆)华氏传芳集》卷三,《华氏谱略等·无锡文库(第三辑)》,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320页。

⑨明赵友同《贞固处士传》,清华孳亨《(乾隆)华氏传芳集》卷三,《华氏谱略等·无锡文库(第三辑)》,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321页。

⑩明赵友同《贞固处士传》,清华孳亨《(乾隆)华氏传芳集》卷三,《华氏谱略等·无锡文库(第三辑)》,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320页。

猜你喜欢

遗文华氏黄杨
《春暖花开:书籍设计》《粤东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实践研究:文遗复兴,梅州好礼》
构建非遗文创产品开发的生态模式
基于S-O-R模型的非遗文创产品消费者购买意愿研究
《华氏9/11》导演又拍《华氏11/9》
修身齐家
黄杨木雕创作特点浅析
一字之差引来近万罚单
让对方说“是”
黄杨木雕的镂空技法
黄杨木雕的传统技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