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育人视角下高校学生工作新思考

2017-04-10赵岳肖羽翎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学生工作

赵岳+肖羽翎

摘要:基于新形势下高等学校毛入学率不断提高,生师比例逐年上升,大学生就业情况日趋严峻等一系列新变化,学生工作面临育人环境和方式的新挑战。通过汲取人本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实践经验,本文试图从文化育人视角下探究高校学生工作的新出路,为高校学生工作提升育人成效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化育人;学生工作;校园文化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1

随著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信息化带来的多元文化不断冲击着校园文化的传统秩序,以管理为导向的学生工作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办学的趋同化的背景下,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模糊、考察标准雷同、指标体系设计的盲目移植成了制约学生工作有效推进的主要问题。实践表明,在以追求个性解放和全面发展等不同学生为工作对象时,通过文化的渗透辐射,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更能够拉进与学生的距离,营造和谐顺畅的文化育人工作环境,进而影响大学生行为规范,达到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最终目的。

认真分析和研究当前学生工作中存在的现象及其深层问题,从已有的理论中汲取经验并为学生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探索思路,对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育人的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时期,我国经济社会面临转型升级,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高等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和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主动承担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时代赋予高校的责任与使命。

随着时代的进步,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与冲突的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给青年学生带来巨大的思想冲击,依托信息化社会的各种形式新媒体,多元文化正逐步体现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面对强烈的文化冲击,一些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收到了负面消极的影响,使得有些学生在树立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的时候迷失方向,甚至于部分大学生价值观产生错位。[1]在高校中存在着少数大学生集体观念淡薄、公共道德缺失、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失衡问题。可见,这种多元共存的文化格局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思政工作者更新工作理念、完善工作内容、改进工作方法,另一方面也使得高校思政工作者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挑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二、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现实困难

教育部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34.5%,伴随着扩招而来的高等教育的规模急速扩张和入学机会的大幅度膨胀,现有的教育资源与培养模式与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现状不能匹配,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踏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校园中的学习生活与激烈的社会竞争存在巨大反差,一方面是按部就班的培养计划,另一方面是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现有的培养模式已然不能适应新时期的人才标准。在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信息不对称局面下,一成不变的管理思路亟需调整,从学生干部培养、班级管理到心理辅导等基础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学生干部责任心缺失、心理危机隐患突出等。

移动互联网世界的降临,新媒体和信息化的发展不断深入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各种新媒体文化的风靡,为教育环境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净化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相较而言,对校园信息传播的监管和引导工作明显滞后,在无形的网络空间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碎片信息,而由于工作流程和内容审核等原因,来自正规渠道的信息发布往往反应相对滞后,在与快速传播的网络信息的赛跑中处于被动的劣势,导致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呈现出杂乱无章的乱象。

三、文化育人视角下学生工作的新思考

从哲学角度看教育活动中的文化育人,教育活动的文明化是文化育人的形式与样态,教育的文明化意味着教育必须尊重人,按照人的方式去对待人,学生工作亦是如此,必须从宏观层面正确认识学生工作的领域归属,从管理制度和教育体制中的不合理之处找到并祛除工作中方式、方法的粗暴性和野蛮性。

1.将文化育人作为工作信念

信念是意志和行为的基础,是个体目标和长远目标之间的相互统一,是开展一切学生工作的行为指南。文化育人关系到国家软实力的强大,依托文化育人凝聚民族文化与价值观,促进文化对青年学生的积极影响,文化育人传承了公民的共同文化与共同标准,具有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是高校工作中一切教育目的的基础。由此,文化育人不仅仅是一种通识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更应当作一种信念,贯穿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每个节点,坚定不移的推进和实践。

新形势下,我们应以坚定地信念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和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育人的灵魂所在,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文化育人思想体系、价值体系、实践体系,在学生工作中切实提高育人成效,丰富育人内涵。

2.把握文化规律,扎实育人基础

作为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抓手,学生工作必须科学遵循文化生产与再生产的基本规律。在教育活动中,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从狭义而言,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无论何种对教育活动诠释,都必然受社会经济基础的影响和制约。刘献君教授认为文化是教育的根,他指出:“教育即文化,教育的本质是人与文化之间的双向建构。”[2]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被创造者,在学生工作中,作为工作对象的大学生易受社会文化变化影响,在受社会文化影响的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参与者,由此,作为学生工作者,理应主动贴近为学生所接受的新文化,积极引导和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以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抓手,突出时代特征,通过文化育人完成一种教育活动中队熏染、感召和影响,这种整体性的影响不仅仅关乎学生的业余生活,更是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养成。

3.以文化育人为导向,营造校园文化新风尚

培育、凝练与建设校园文化价值观是文化育人的根本要求,构建良好的特色文化环境,通过对师生的文化熏陶和感染,能夠更好地渗透和履行文化育人的使命,完成文化育人目标。[3]在学生工作中,校园文化的营造必须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氛围,体现校园文化价值观的文化环境,既要对大学精神、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等理念标识进行解读和宣传,打造特色文化育人“软”环境,又要积极整合资源,合理配置,规划建设校史展厅、杰出人才展厅和反映高校特色的文化展馆和文化设施,打造文化育人“硬”环境。

新时期贯穿校园文化的文化育人环境离不开互联网的覆盖支持,积极建设思政网络教育平台,拓展文化育人新阵地,打造文化育人“虚”环境,以校园活动为载体,将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到网站、论坛和新媒体等网络阵地,既满足师生的兴趣爱好,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又是对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工作内容的补充完善。

作为学生工作的管理者,扮演好引导方向、指导行动的辅助角色,既要弘扬主旋律,引导学生设计开展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活动,也要做好过程监督和及时指导,收放结合,把校园文化活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深度起来,变直接输出为间接影响,通过特色品牌的活动载体蕴含校园文化核心内容,打造文化育人“实”环境。紧密围绕校园文化核心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创造性的开展师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活动。以大学生骨干为抓手,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在设计上围绕校园文化核心内容,通过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大学生宣讲团、系列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充分发挥和挖掘大学生骨干的抓手左右,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同学接受校园文化主旋律,积极引导学生成为学生活动的主体,成为校园文化和风尚的真正主人。

高校的学生工作具有创造性、综合性、长期性和个别差异性的特点,而且其工作对象主要是思想活跃的青年学生,对育人工作的研究思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黄燕. 高校文化育人的理念、内容与方式[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2).

[2]刘献君.论文化育人[J].高等教育研究.2013(2).

[3]王永友,王莹.校园文化价值观的培育、凝练与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5(3).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学生工作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探究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的发展
如何做好职业学校学生的实习管理
浅析新媒体推广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
技术文化
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咨询问题研究
高校学生工作老师处理学生事务数据的小技巧
鲁班文化育人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