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2017-04-10于辉忠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24期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于辉忠

内容摘要: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老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给学生“鱼”,而是教会他们怎样“渔”。让学生尽可能多读书,拓宽阅读的视野,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掌握会读书的本领,为终身读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从小学会阅读,学会有效地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便使他们在未来生活中成为学习的强者,社会发展的主人,这是语文教学中头等重要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G633.3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积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见阅读在现代学习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进入网络信息社会,阅读成为人人必备的生活技能,谁的阅读能力强,谁就能把握最新信息。纵观教师们的阅读教学课堂,浏览老师们撰写的教学反思,笔者觉得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值得去进一步反思与探究:

一、要加强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只有有直接面对文本,潜心读书,才能获得个人的理解、体验的感受。阅读还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信息的过程,其特点是独立性、个体性。这一过程教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也取代不了,必须靠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在阅读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回归常态,沉浸其中,真正读进去;要给足时间,使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读、思、画、批。自读之后有个人的感受、体验和见解,能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

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要加强个性化阅读,使每个学生在读中积极思维,展开丰富的情感活动,获得个人感受。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要加强语感的培养,要提高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再进一步,学习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创造性的阅读、理解的能力。

探究要围绕“语文本体”,应是多层面、多角度,甚至是有创意的,不仅探究文章写了什么,探究其人文价值,而且探究是怎样写的——欣赏、评价好词佳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二、注意阅读教学策略

(一)在教学过程上,“整体——部分——整体”是最基本的教学教程。

先是初读课文,引導学生初步感知,交流初步感受,提出问题、困惑。再是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主旨,感悟做人之道;同时抓住典型语言信息(如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语言。按下来走出文本,思考受到的启发,揣摩文章的写法。最后是适度拓展。如开展相关阅读,进行灵活多样的小练笔。我们既要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又要针对不同课型、不同课文,探索简约、有效的教学模式。

(二)在阅读技能训练上,要加强朗读、默读、诵读。

朗读,首先是读正确,即字字读准,包括生字、轻声、变调、儿化等,还要重视纠正地方音;要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重复字句;读出长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停顿和段落之间的停顿。读正确非一日之功。在训练朗读的初期,要把重点放在学习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上。在每篇课文的朗读中,要体现这样的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过程:由读得不完全正确到读正确,读得不大通顺到读得通顺、流利,读得平淡到读出感情。

默读,在日常阅读中最有用。在学生有了一些朗读的基础之后,就要加强默读训练。默读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要在逐渐提高默读速度的同时,指导学生逐渐学会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把读和思,把阅读和获得个人感受、提出疑问结合起来。

(三)在阅读方法上,既要重视精读,又要重视略读和浏览。

精读,要坚决摒弃离开语言文字进行繁琐的内容分析,注重整体把握,重视对文章的总体感受和文章精髓的把握,对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因此,阅读教学要从整篇入手。无论年级高低,课文长短、深浅,都要重视自读自悟、整体感知,重视阅读后感受,切忌肢节课文。只有整体把握是不够的,还要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联系全文,抓住少量重点、难点、精彩的句段,引导学生理解、揣摩、内化、吸收,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不断提高分析概括和品味积累的能力。精读教学还要重视引导借鉴,从读学写。由词句到语段到篇章,不仅要抓理解,还要抓表达。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的特点、闪光点,鼓励他们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迁移、运用。

三、注意教师的导与讲

课改中的阅读教学,教师要在与学生共同学习中“导”,在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中“导”。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要俯下身子,走到学生之间,和学生一起学习,做共同学习的大朋友,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要在学习中进行指导、引导、辅导。教师要导读、导学、导思、导练。比如,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果学生忽略了,老师要提醒学生予以关注;对于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的重点、难点,老师要作为问题提出来,和同学共同探讨;对于尚未意识的学习方法,尚未养成的学习习惯,老师要引导发现、习得;对于应知而不知、讨论交流后仍理解不到位之处,老师要做到必要的、精要的讲解。课改不应拒绝所有的接受性学习,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必要的。教师的示范、讲解也是一种指导,能积极地影响学生由接受走向发现。教师的导,要落实到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渐生成,逐渐建构,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能力、方法、习惯。

对知识的看法,有一种错觉,以为新课程不太需要知识了。我们要在思想上十分明确,知识是必需的,否定知识,课程便不复存在。关键是学习哪些知识,怎样获得知识。知识要不断地除归布新,要学最必须的、先进的知识。像汉语拼音、认字写字的知识以及词句段篇等基础性知识,怎样听、说、读、写等策略性知识,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展综合性学习等必需的新知识,都应进入语文课程和教学之中。知识的获得,以往的教学,过于注重耳目相传,甚至是教师一味的灌输。语文课改倡导自主学习、自我建构。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

参考文献:

[1]扎西卓玛.如何提高西藏乡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J].成功(教育),2012,08.

[2]陈珊娜.放飞快乐的风筝,让“读”占鳌头[J].成才之路,2013,26.

[3]任传江.如何做好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5期.

猜你喜欢

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鱼·渔·喻:教学的三重境界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