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开展养成教育

2017-04-10麻桂华

速读·中旬 2017年1期
关键词:品德行为习惯习惯

麻桂华

记得观摩过一位品德与社会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其中有一处的细节是这样的:这位老师在走进教室的时候,看见教室的地面有一片纸片,就弓身捡了起来,问大家:有谁看见了这片纸呢?为什么不捡起来呢?由此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或是在心里检讨自己的大意,或是在默默的记住老师的教导。

在小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是神圣而完美的,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教师通过自身良好的师德在学生面前起表率作用。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要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地步,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地步。”

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而所谓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对学生的行为指导,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善于利用课程资源,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提高做人的品性。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习惯,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和整理资料的习惯

1.制定预习计划,寻求家长的配合,逐步养成习惯。指导学生制定预习计划可以有效解决这类问题,根据每周上课的时间提前选择预习时间,尽量选择其它学科作业比较少的时间,写在纸上贴在较为明显的位置提醒自己。同时还要征求家长的配合,让家长提醒学生进行预习,只要能坚持一段时间,当生能够体会预习带来的效果,就会逐渐养成了习惯。

2.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多数学生已经具备了使用电脑进行查找资料能力。我首先是对学生能够提出问题给予肯定,再鼓励他们自己查找出答案,对于这样的学生要充分进行表扬,并让他们向全体同学介绍自己提出问题解决的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激发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促使其他学生来模仿。

3.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已经成了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与整理信息,从一个普遍忽视的问题到现在的突出重视,应当说,这是一个教学思维和教学理念的飞跃。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过程,是学生对学习资料的充分感知和加工过程,是学生创造性的劳动的过程。这一能力的培养是在实践中开始并在实践中完善的。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交流与展示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这是一个成果的呈现过程。更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的必要过程。具体操作如下:①利用报刊做好剪报:报刊真实及时地反应了社会生活,学生家长中也几乎都有订阅,请学生把报上的内容分门别类的做好剪贴,同时也做好定期的剪报展活动,通过评优督促学生养成剪报的好习惯;②尽早公布搜集的任务:每一学期就尽早把这学期要搜集的内容,大致要完成的时间罗列成一张表,发给每一个学生,这样便于学生自主安排搜集的时间平时也多留意自己的生活,发现信息及时摘录。

二、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信息社会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是信息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要求。品德与社会课是为了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这种发展必须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得以实现,就如在岸上是教不会游泳一样。交往离不开合作,这就需要学生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综合的活动型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成为主体,否则学生个体是无法逐一落实的,只有实现合作的學习才能更好地适应课堂形态的转变。有研究表明,“合作取向”的学习优于“个人取向”的学习和“竞争取向”的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丰富的有利于开展合作学习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养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习惯要鼓励学生学习与他人交往。独生子女往往表现出交往能力的缺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更多地提供条件帮助学生建立“有困难,找人帮”的群体意识,让学生体验合作的价值。

三、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能力

参与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的参与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课堂教学中我们越来越多的需要学生参与,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活动进行得是否圆满,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关注学生良好的参与习惯的养成。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参与,就要与学生展开“对话”。这里的对话不是教师替代学生思考,更不是教师把自己的思考强加于学生,而是交流,引导学生多问、多想、多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质疑与反思,体验与感悟,进而获得真实的感受。这样学生参与的习惯将会伴随着活动的始终。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的应用,好像出自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身就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目标之一。加之教育与课程实施的本身就是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学生亲历的生活情景中,提高学生适应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任课教师必需长期关注,并且坚持不懈的。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我深切地认识到对学生行为的规范、指导、激励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教师只有抓住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巧用课程资源,才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只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做人的品性。

猜你喜欢

品德行为习惯习惯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习惯
上课好习惯
好学者贤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好习惯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