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消费的经济制约因素分析及破解思考

2017-04-10石慧

消费导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破解制约因素分析

石慧

摘 要:消费的理念与方式反应了人们对各类资源的需求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态度。生态消费涉及到的主体非常广泛,其数量与结构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重要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上,人们的消费行为体现着消费的理念,也直接影响着产品提供的来源、方式等,这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生态消费理念的培养与形成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生态消费 制约因素 分析 破解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国内词语增长出现乏力的局面,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有效的需求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在我国出现了过度消费、非理性消费的问题。在消费过度的另一方面,则是消费不足的问题。由于供给侧的供给结构与供给质量的问题,导致有效供给不足,导致了有效消费不足[1]。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经济的转型时期,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以及对于供给结构、社会发展的影响与过去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比较鲜明的问题是,消费过剩与消费过度并存,产能过剩与产能不足并存。但是,与纯粹的市场经济不同的是,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强调市场规律对于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而且还要考虑市场因素之外的问题,即为生态问题。因此,要加强对生态消费的研究,分析其生态消费在经济方面的制约因素,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并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科学发展。

一、生态消费的经济制约因素分析

当前,生态消费的发展有着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的制约。按照生态消费内容来讲,包括产品自身所具有的生态性,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生态性,对消费品进行消费过程中的生态性以及消费行为完成后其结果的生态性等。产品的生态性,主要是指产品自身对资源的消耗比较小,可以回收或反复利用,消费后的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大。如果产品在消费过程中要伴随着能源消费,则要求产品对能耗较少。同时还要求产品不宜过度包装等。另外,还体现于产品市场价格要把环境和资源的包含在内,使经济方面产生的效益可以对其生态方面的影响进行有效弥补。企业生产生态型产品,其责任要由生产主体来承担,所以企业要具备强烈的生态意识以及责任意识和自我约束的意识,自觉遵守法律规章制度,与政府、社会和消费者形成合力。在消费过程中实现生态化,主要是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要求,它要求消费者要适度消费,节约消费,爱惜产品,做到反复利用、一物多用、循环利用,从而减少生态性消耗。在这种理念下,消费者要拒绝购买严重污染环境、消耗资源过多、破坏生态环境的产品,从而对产品的生产产生逆向制约作用。消费过程生态化,指消费者要提高对消费品的价值认识,不仅从使用价值来衡量,更从社会角度、生态角度来衡量产品价值以及消费价值的实现。消费结果生态化指消费者和社会组织能够正确处理消费的残余品,包括产品包装和生活垃圾等,要求这些物品能够做到无公害处理。从以上几个方面可知,生态消费涉及到多个方面、多个环节,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要政府、产品生产者、运输者、经营者、消费者、处理者的共同努力,要求从制度建设、文化氛围、技术创新和社会化监督等多个方面进行共同的努力[2]。

当前,在我国建立起生态消费体系,不仅涉及到经济方面的问题,但经济问题是首当其冲的,生态消费体系的构建面临着诸多经济层面的制约。在宏观方面,政府在制度设计、市场机制改革等方面还不够深入。制度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对各类市场主体的行为规范性不足或执行不够严格,其经济利益的实现与社会效益的实现还没有达到高度一致性。市场经济主体的一切行为,都是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政府的职责在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各类资源得到最优化的分配。但是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是万能的,也不是绝对的。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最优化的作用,仅限于经济领域,而在生态、社会效益等方面却发挥作用有限。因此,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最优化”,是需要很多条件的,而这些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假设,如市场信息完全对称、充分的竞争、没有外部因素的影响等,但是这些假设的条件在现实中往往是很难完全实现的。同时,市场机制在有的情况下,其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也存在失灵的情况。如在生态建设方面,如果一种经济行为同时实现了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与消费者消费效益的最大化,这种最大化与生态效益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具体来讲,企业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如果对其约束达不到一定力度,那么其在耗能、消耗资源、污染排放方面必然会最大限度地占有资源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消耗资源、排放污染物的成本;消费者为了追求消费效益的最大化,会倾向于更便捷、更舒适,从而出现过度消费、资源消耗型消费等非理性的消费方式。这些都不利于生态消费体系的构建。所以,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但同时也要深入分析市场机制下可能出现的生态方面的弊端,对此政府要明察慎思并制定规则,对市场主体和消费者在追求利益、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兼顾其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平衡。

微观方面的影响,主要是指消费者在生态消费方面具有正外部性与消费者剩余的减少。其中,外部性指选择托生态消费的主体并不一定拥由此带来的收益,其收益的主体包括时代的全体或后代人。社会由一个个具有个性特征的人组成,其对生态消费的选择带有明显的差异性,某一个个体在做出选择之后,并不一定要承担由此带来的后果。从理论上来讲,以上特征将导致生态消费的选择者数量不多或减少,这就使消费者的利益与生态效益之间也难以达成一致。

二、破解生态消费经济制约因素的对策

(一)倡导科学的消费文化

姚明做过一个著名的公益广告,即:“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是从消费文化的角度对生态消费体系构建进行的解读。当前,受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广大消费者往往单纯追求个体的消费效益,而对于消费的商品或消费行为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关心不足,这也是影響生态消费的重要因素。因此,当前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改进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提高其对生态资源和环境的关注程度。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大力倡导一种科学的、理性的、正确的、有影响力的消费文化。要通过文化的力量切实转变消费者的观念,使其充分认识到消费行为与自身所处资源环境的关系,提高其使命感与责任感。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中有丰富而深刻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合理利用资源、理性消费的内容。对此,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组织有关部门,大力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将之与现代文化相结合,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广泛深入的传播,使之深入人心,化作自觉的行为。在宣传弘扬相关理念的同时,还要将相关的常识与知识进行宣传教育,通过大众化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等各种工具,使人们认识到消费行为与生态效益之间的深切联系,使人们清醒地理解个性化的行为对人类家园的深远影响,从而掌握科学理性的消费方法。

(二)加强制度建设

在积极打造“软文化”的同时,还要进行“硬约束”。政府要立足于消费主客体相互影响的角度,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规范,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行为进行良性干预,如对生态方面的立法进行修改完善,使生态消费体系建设有法可依。要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对生产和消费领域的相关法律进行重新审视,一方面严格规范生产行为,一方面扼制过度消费、非理性消费和资源浪费型消费。要大幅提高生态领域的违法成本,对消费主客体形成足够的震摄力。在法律制度执行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强问责力度,力避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使执法主体严格执法;完善监督机制,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增强广大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要把生态效益放到重要位置,切实深化供给侧改革,彻底扭转环境成本低、资源价格低的局面,通过财政补贴、金融信贷和税收杠杆的作用,对生产和消费行为施加足够的影响,使生态节约型、环境保护型、资源综合利用型的生产行为得到支持与鼓励,确立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3]。同时,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的生产主体形成有效制约,加大其危害生态资源的成本,从文化和成本两个方面进行强制性干预,倒逼其进行转型改革。

(三)加快分配制度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的制度,该制度在长时期以来对于激发市场活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是,这种制度也使社会财富产生集中,使社会收入差距拉大。虽然收入产生一定的差距是市场经济体制调节的结果,但这种差距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和社会隐患,制约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从收入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力角度来看,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在经济新常态下,出口乏力,社会投资积极性受挫。同时,客观存在的、较大的收入差距以及一定程度上的贫富分化,使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增加。在此背景下,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足,社会消费需求不足,购买力不振,广大消费者社会责任感不强。而加快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消费欲望和购买力水平。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在得到基本保障的基礎上,生态消费的理念才具有了上升的空间。

三、结语

当前,我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消费体系的构建已成为迫切的现实问题。但是,当前生态消费还受到诸多经济因素的制约,如市场经济体制在配置资源过程中,生态因素的话语权不强;在法律制度方面还不够完善,执行落实还不到位。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其对消费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追求还没有达成一致等。对此,需要大力倡导科学理性的消费文化,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并切实缩小社会收入差距,提升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倪琳,成金华,李小帆等.中国生态消费发展指数测度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3):1-11.

[2]刘美平.论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城乡的生态消费[J].中州学刊,2015,(2):30-33.

[3]罗莹,穆艳杰.从异化消费到生态消费[J].北方论丛,2014,(4):133-136.

猜你喜欢

破解制约因素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公司僵局的破解
如何破解县域中小型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信任障碍和破解思路
“破解”八项规定,民间“智慧”何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