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艺术概要》课程教学改革刍议

2017-04-10饶冬梅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创意思维形象思维创新能力

饶冬梅

内容摘要:地方院校文化产业专业现普遍开设《艺术概要》课程,该课程通常作为文化基础课而存在。本文根据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指出其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挑战,提出应结合地方院校自身优势和该专业学生自身情况,对《艺术概要》课程进行一定的教学改革实践,将《艺术概要》课程真正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的同时,又能够积极地投入到文化创意的思维活动中去。

关键词:《艺术概要》 形象思维 创意思维 创新能力

随着人才市场对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各地方院校中也相继开设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艺术概要》是一门人文学科,众所周知,本课程对于传统美术专业的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文产专业的学生来说其作用也不容忽视。它不仅仅是作为文产专业的一门艺术素养基础课,同时它更是一门文化创意能力的养成课、创意思维的训练课及创意资源的积累课,既重创意的思维路径技巧,又重创意的文化底蕴。然而文产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学习的知识层面多元化,既要学习文化项目创意与策划、创意理论与实践等应用性课程,同时又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使得《艺术概论》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地位较为尴尬,一方面要满足教学计划的需要,同时,部分艺术院校文化产业专业学生重实践轻理论的情况较为突出,使人担心该课程是否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进步,电脑软件的更新换代,“百度先生”的无所不知,使得学生对于理论课堂的依赖进一步的减弱,专业设计软件逐渐成为文化产业专业学生的主要创作手段。对理论滋养的忽视,对中外民族文化特质的逐渐疏离,是目前此专业学生理论课学习的普遍现状。

2.传统的《艺术概要》课程教学通常实行“学院式”教学法,即以教师的教授为主,配以大量的图片供学生欣赏。艺术作品涉及的图片内容十分丰富,信息量也极大,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将大量的内容和图片结合起来给学生讲解,相对来说互动较少,因而教师的讲解难免显得一厢情愿,学生被动的接受大量的知识信息。同时,教师偏重于名家名作的分析,并以此作为重点内容考察学生,但对于培养学生对艺术现象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以及用美术史知识去启发文化创意实践的能力关注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3.与艺术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相比,文化产业专业学生艺术理论基础相对较弱,在班级中也呈现出艺术素养参差不齐的情况。《艺术概要》课程不同于中外文化史或中外美术鉴赏课程,它还包含了美学、史学、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要求教师有较为全面的知识体系。如果教学中教师只是以画论画,不能将艺术作品与史学、哲学、文学等学科相联系,也就难以揭示艺术的本质和源流。这样一来,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进一步的探究美术作品或现象背后的本质,课堂显得比枯燥无味。同时,由于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较为零散且缺乏系统框架,也就难以调动学生运用美术史知识去获取创意灵感的积极性。

《艺术概要》作为艺术类课程之一,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一系列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运用相关的艺术概论知识培养其文化创意思维并提高其创新能力。如何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需要根据目前该课程教学实践的现状进行思考和改革。笔者就审美对象视觉化模式的建立、审美观察力的培养以及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真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及创新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将传统艺术史论知识视觉化

把中外传统文化艺术进行现代化、创新化、东西文化融合地表达与传播,是《艺术概要》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而传统美术的创新和运用应该是这个教改趋势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一块。从大众文化传播的层面看,读图时代的文化是主要呈现出的是一种视觉文化、图像文化,因此,要想使文化得到更好的更广泛的继承和传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其视觉化、可视化。从人的认知过程来看,视觉化的作用是能够增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记忆和辨识度。在这个前提下,培养形象思维、特别是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为根,西方文化资源为参照体系的形象思维,就显得特别重要,这也是《艺术概要》课程意义的一个重要方面。“艺术教育的认识功能与审美价值建立在形象思维的特质基础上,使得教育显示出活力性、情感性及高效性。”视觉化的空间主要包括二维空间(如绘画)和三维空间(如雕塑、工艺品)的观察与鉴赏。教师授课时应了解学生作为鉴赏人所具有的不同特质来进行讲解,决不能用“求同思维”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完全相同,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天性。同时,教师授课时应注意讲课程内容以视觉化的空间图式传达给学生,借助多媒体影像、高清图片以及实物展示等方式,多角度、多方位的让学生了解作品、鉴赏作品。

2.重视对学生不同观察力的培养

审美过程需要不同性质的两种观察力,一种是“形似性”观察力,另外一种则称为“神似性观察力”。形似性观察力注重对审美对象进行客观、精确的观察,神似性观察力则集中于对审美对象主观、意趣性的观察。学生中掌握两种观察力的能力有所不同,有的学生擅长前者,有的学生则第一表现为用后者去观察审美对象。两种观察力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如果我们把丢勒、康普夫的素描与梁楷的简笔人物画相比,把希腊雕刻与霍去病墓前的卧马、汉代的说书俑相比,这两种观察方法的区别就显而易见了。”可见这两种观察力在《艺术概要》课堂上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教师授课时还需让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观察力去鉴赏东西方不同的美术作品。西方美术作品较为注重形似性的观察力,艺术家客观精确的表达需要审美者以相应的观察力去体悟。而东方美术作品更注重神似性观察力的培养,甚至认为相较之下,其居于更高层次。比如中国古代艺术部分,汉代石雕注重还原石材天然的质感,循石造型,但求神似的艺术特点,元代文人画注重描绘画家内心的风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审美追求,都要求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知识的时候充分调动神似性观察力,去感受中国美术作品的魅力。

3.关注学生的“默悟知识”,保护学生创美的天性

在《艺术概要》课堂上,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和思维去鉴赏美术作品,同时培养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感悟能力,这样教师授课时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国哲学家波兰尼最早提出“默悟知识”的概念,他断言:“我们所知道的要比我们所能言传的多”。“默悟知识”主要是人们能以用语言表达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知识。而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思维活动中往往强调“妙悟”、“顿悟”,即指的是一种无意识的默悟知识的获得。《艺术概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默悟知识”的积累,而不能一厢情愿把知识框架分散成各个知识点,一一让学生用语言来进行描述和回答,并以此作为衡量学生对知識掌握多少的唯一方法。

4.采用“表现性”教学法,调动学生创意思维的活跃性

形象思维活动的自然性、无意识性、潜质性及心理机制的周身性,使艺术形象思维更富有创造性及稳定性。这就要求教学时要在传统教学法上有所创新,表现性教学法显然更有利于发掘学生的创新思想,重视学生自身习得的“默悟知识”。表现性教学法最早由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特提出,他指出教师应注重学生自身对美术的理解,给予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自由表达其独特的审美思想和情感,以此建立其对艺术审美进行自我鉴赏和表达的信心。

5.注重创新能力与知识结构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育学者周冠生认为:“创新能力的形成不可能脱离对知识的学习掌握,但知识掌握得越多,有时却成为形成创新能力的阻碍。因此,要看到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辩证关联。”《艺术概要》教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对于中外艺术作品的发展有一个更立体和连贯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对于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和比较能力。《艺术概要》课程教学中力图让内容视觉化,同时拓宽知识范围,多角度的剖析视觉艺术的价值与意义,美术与历史,美术与人生哲学,美术与文学构思,从而拉近课程与学生的距离,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并且挖掘视觉艺术背后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积淀,不断获取创意灵感。同时,依托艺术院校所拥有的美术展览馆、博物馆,图书馆大量的艺术类书籍,便捷的新媒体手段,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实践,获得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的能力。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许多地方院校着力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一专多能的艺术人才,要求培养的学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因此,文化产业这一专业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开展教学,同时也要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尊重学生爱美、创美的天性,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默悟”能力,让他们能够在与传统艺术的对话中碰撞出创意的火花。只有不断深化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才能够让这一传统课程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学生源源不断地从中获取新的灵感和创意。

参考文献

[1]周冠生.形象思维与创新素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3]魏传义.艺术教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4]刘伟.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外美术史教学现状与反思[J].文教资料.2008,31

[5]潘凡,王晶.谈《中外美术史》课程与《美术鉴赏》课程的差异[J].文教资料.2010,12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创意思维形象思维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标志设计教学中创意性思维的拓展
平面广告中的创意思维方法探析
广告招贴设计中的图像创意
创意也爱“形象”——形象思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