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的人文学科学习范式构建

2017-04-10郑艳林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人文学科构建互联网

内容摘要:在互联网时代,学习的内涵外延发生了转移,教育也一改传统模式的封闭保守,开始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导进行学习范式的重构,这要求学生必须树立混合学习的理念,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基础,探索科学高效的自主学习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 人文学科 学习范式 构建

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这种模式限于师生交流不畅,课堂活动单一,缺少过程分析等原因,无法适应全新的教学实践。对于教育行业的改革而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是恰逢其时的。微课、慕课等教学模式具有教学资源海量和教学方式多维的优势,这恰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及的,也是在这个趋势下,众多学校开始探索互联网和传统教学模式融合的渠道。

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应在互联网思维的指导之下,结合学科、专业、教师教学习惯、学生学习习惯等因素,从以下几个方向入手,探索互联网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度融合渠道,重构人文学科的学习范式。

一.帮助学生确立混合学习的学习观念

科学的学习观念是高效学习的开端,学生只有掌握科学的学习观念才能实现高效的学习。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的结合,也兼具传统模式和现代模式的优势和特色,是非常典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互联网教学模式和此前的模式都试图在技术层面实现对传统模式的革新,但互联网模式兼具教学资源组织形式和教学理念变革的双重特性,这种新模式内蕴着互联网的基因,给传统的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其说慕课及其代表的E-learning带来的最大参照是技术手段的革新,倒不如说是思维层面的启迪。”[1](P121)学生要面对的第一个挑战是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的适应问题。相对传统的Classroom learning的教学模式,混合学习模式通过在一个教学环节中采用多种信息传播媒介来传达知识,针对不同学习个体的差异采用针对性的学习方式,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和学习成本的最佳化。也就是说,这种模式并非简单强调信息传播媒介的重要性,而是更加关注学习效果能否高效的实现,也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国内高校都在人文学科的教学中探索混合学习模式,如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模式、基于学习目标的模式(或基于学习任务的模式)。但理论上高效的学习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成功案例并不常见。甚至有教师将混合学习模式等同于“课前学生看视频,课堂学生独立发言和教师点评”。这种模式看似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实现了教学方式的革新,顺应了教改的趋势。但将教学的主动权不加考虑推给学生,缺少对教学过程的跟踪管理。其次,由于专业、年级的差异,高年级适合的混合模式也不能在低年级有效推广。应当明确,理想的混合学习模式应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方向和科学的方法,而不是以改革的名义,輕易让学生尝试完全自我管理的混合学习模式。同时,学生也应当明确,在互联网时代中,“学什么”、“怎么学”都发生变化,也不能再以“前互联网时代”的学习心态进行学习。在互联网时代,学习不再以独立的方式完成。对于学生而言,由于互联网突破时空的局限,学习资源更易得,这就意味着学生应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突破口,以积极参加集体学习为方向,以多情境互动为方式,掌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实现自身知识的社会化,最终实现学有所用。

二.帮助学生构建混合学习的前期基础

学习基础的构建是高效学习的基础。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是基于互联网的环境,以获取动态的学习资源为方式的教育,这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交互式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发挥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完成协同的学习,这是学生需要面对的第二个挑战。

以互联网为媒介搭建学习基础的尝试并不鲜见,在web1.0时代,互联网多以纯粹的技术工具角色参与教学改革中,其担当的大部分任务是以较新鲜的技术方式实现教材的图片化。在互联网+时代中,教育强调对学习主体的关注,“学习越来越多的被认为是建构认知、分布式认知和情境认知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越来越关注知识协同建构的社会本质,知识共同体影响着知识建构的过程。”[2](P5)这要求教育者改变教学观念,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情感性要求,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构建开放协作的学习基础。

目前,高校文科教学中多采用三阶式翻转课堂的模式,要求学生完成课前自学,课中讨论,课后反馈等环节,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渠道,实现从“听”到“学”的转变。结合实际,笔者对这种模式进行了补充,在《文学批评》、《文本解读》、《文学基础理论》等课程尝试了教改。在教学开展之初,课程组会集体编写立体化教材,包括教学方案、教师指导书、学生指导书、课件。教学方案对课程的定位、任务、目的、目标等核心指标进行明确说明,对教学内容进行明确规定。教师指导书在涵盖教学方案的同时,也对它进行了深化和细化,特别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如学习导入问题、学习的组织问题、学生发言的点评等问题都详细说明,对课堂讨论等环节进行必要的说明,确保学生自学始终处于可控之中。学生指导书对课程的定位、编写思路等问题进行深入介绍。还编写了名家赏析、原作附录、延伸阅读等内容,兼顾学生自学的方方面面,让学生能够科学展开自学,避免自学的无序化。课件由教师授课课件和学生自学课件组成。前者较为精炼,概括了章节的重要知识点,方便学生掌握知识结构。自学课件则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对教师课件中知识点的出处进行了补充,方便了学生自学。

教师通过以上准备,为学生的自学搭建了必要的前提基础。在学习指南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借助微课方式进行自学,期间教师以项目教学法进行辅助。学生则结合独立学习和小组学习的优势,完成课前的准备性学习,并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

三.帮助学生扫清混合学习的诸多障碍

在完成前期的学习之后,学生需要进行知识点的深入学习。由于混合学习涉及到传统模式和现代模式的融合,课堂内容和网络内容的衔接,教师指导和学生自学的融合等问题,其中每一个步骤的衔接误差,都可能延误学习的进度,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对教师而言,如何帮助学生消除这些障碍,对于提高混合学习的效果意义重大。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自学阶段遇到的第三个困难是信息筛选问题。信息技术是双刃剑。大数据时代在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的过载问题。信息过载,“是指信息时代信息过多,受众接受的信息量超出了其所需要以及所能消费、承受的信息量,以致受众无法高效选择或有效利用信息的状况。”[3](P120)信息过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首先影响了工作的效率,也造成学生的学习焦虑。英国学者蒂姆·乔丹指出:“拥有太多的信息使信息的利用变得不可能。它以两种状况发生,第一,有信息而不能被吸收。第二,信息组织得非常差以至于发现任何特定的信息变得不可能。”[4](P141)调研显示,很多学生抱怨信息太多造成了“信息疲劳症候”Information Fatigue Syndrome。他们首先需要从庞杂无序的信息中辨识正确的信息源头,其次要掌握必要信息过滤技术去筛选有效信息。很多学生指出由于独立学习造成了教师角色缺席,他们自身又因学习方法和经验的匮乏,经常有力不从心之感,学习挫败感也随之滋生。在互联网时代,学生需要明确一个真相,即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获取分析数据的方法也随之升级,凭借传统的学习方式,依靠努力加耐心的学习态度,无法获取有效的信息,不能实现高效的学习。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不是信息过载,而是学生掌握的信息筛选工具或手段的失败。

由于人文学科自身的特点,经常要完成古今中外各种文献的整理、检索、筛选等工作,这对人力的要求极高。为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应提高自己的信息筛选水平。首先,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素养,提高获取、分析、评估、使用信息的基本能力。其次,掌握必要的信息处理软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型信息处理软件将会替代人力完成基础层面工作,在信息筛选和过滤等方面将会极大解放人力,能够在信息检索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可以断言,信息处理能力一定是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能力的应有之义。

作为最保守的行业之一,教育被互联网的改变是最小的,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技术层面的改革推动了教学理念的深层次改革,也迫使教育者对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在这个巨变的时代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人文学科学习范式的重构已成为时代的必然。

参考文献

[1]李建中.互联网+时代传统人文学科的网络化应对[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5(11).

[2]余胜泉.网络教学范式的转换[J].远程教育杂志,2009(03).

[3]蔡騏.信息过载时代的新媒介素养[J].现代传播,2013(09).

[4]孙冉.论网络信息的CARS过滤机制[J].情报杂志,2007(01).

基金项目:湖北文理学院人文教育与文化传播学科群开放基金“互联网+时代的人文学科教育创新模式研究”2016008。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方院校传统人文学科教学模式构建研究”2015GA034。

(作者介绍:郑艳林,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人文学科构建互联网
“人文价值再思考与中国的人文学科体系构建研究”专题研讨会
别再这样为人文学科辩护了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人文学科实验室建设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