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文献综述

2017-04-10施旭晖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从2002年至2016年近十年里,我国关于对话教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涵义、形式、运用与模式建构诸方面。研究虽取得丰硕的成果,但尚存在重引进轻消化、阅读教学对话理论层次混乱、对话教学策略笼统化、对话教学效果缺乏反思等不足之处。因此,今后的相关研究需围绕这些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对话理论 对话型阅读教学 文献综述

国内较早把对话理论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是王尚文教授,他提出对话型语文教学。而探究、试行对话型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则是以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为标志。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知网输入关键词“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从2002-2016年共检索到1123条。

关于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在数量上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的同时,也呈现出了研究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它既有侧重理论的探讨,如钟艳、陈树生《后现代视域下的对话型阅读教学》;也有实践的探索,如:王随仁《语文对话教学及其实施策略》;更有对对话教学的思考,如:黄福艳《关于语文对话教学的再思考》。总的来说,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对话教学的形式、实践策略和模式的建构方面,如韩雪屏的《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王尚文《“对话型”语文教学策略》等等。

本文对近十年来关于对话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成果进行研究综述,以期促进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

一.已有研究的内容

(一)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理论层面的研究

1.理论基础研究

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理论基础主要是对话理论。对话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对话理论来源的介绍。从来源看,有哲学方向、文学与语言学方向、心理学方向、社会学方向以及教育学方向等。[1]

哲学视野中的对话。马丁·布伯被认为是对话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其对话主义哲学的本体是关系。马丁·布伯认为个体同世界上各种存在物发展关系的方式有两种,即“我一你”关系与“我一它”关系。“我一你”关系是人类应有的真正的基本关系,这种关系与“我一它”关系不同。在“我一它”关系中它(客体)只是我(主体)认识、利用的对象;而在我一你关系中,你是绝对存在者,不再是我的经验物、利用物。

文学视野中的对话。20世纪20年代,巴赫金以文学的眼光来建构对话理论。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本质上是关于人的理论,它以人为对象,关心人的主体建构,关心人的存在和命运,关心人的平等和自由。

教育学对话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弗莱雷针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提出了对话式教育。他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尽管对话理论有不同的理论来源和学科背景,却呈现出相似的精神内涵和理论观点:对话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对话是一个互动、合作的过程;对话的方式是心灵的交流;对话的实质是意义的生成;对话以人的精神成长为最终目的。[2]

2.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对话理论的因由研究

在收集的文献中,没有专门谈论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散布在文章的一个环节中,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教学的本质决定的。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人际交往系统。在教育这个人际交往系统中,师生是交往的主体,经验是交往的内容,语言是交往的主要媒介,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是交往的目的。因而,教学原本就是形形式式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3]

(2)语文教学的对话性质。首先,语文教学的目的具有对话性。“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发展,而是教师和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密切合作,重构原有的知识体系,不断拓宽各自的精神空间,最终实现自我认同、自我提升和自我解放。显然,精神的成长、自我的实现都是离不开对话的。”[4]其次,语文教学内容具有对话性。语文教学内容的来源主要是文本,而文学文本占大多数。在多重对话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主要的对话形式。再次,语文教学活动的对话性。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活动。听说是最明显的对话活动;阅读,是读者与文本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写作则是与自我对话的过程。

3.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

对语文对话教学的含义的理解,研究者们几乎都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进行阐述。王荣生教授则对新课标的理念进行细致的解读辨析,提出语文新课程改革引进的对话理论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第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也就是说,它混合了“阅读对话理论”和“教学对话理论”两个命题。前者,与源于西方的解释学、文学批评理论密切相关;后者,根植于课程与教学研究,是解释学在教育领域、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沿用。[5]这得到学者们的认同,但对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的理解,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看法。大致有三个研究趋向,可把它概括为:(1)原理性对话,如:张华认为“对话教学是师生基于关系价值和关系认知,整合反思与互动,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合作创造知识和生活的话语实践。该实践旨在发展批判意识、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关心伦理和民主的社区。”[6](2)过程性对话,如:胡国军认为“阅读对话教学,是在阅读教学中以对话为原则,在对话精神支配下读者(教师与学生)与文本主体间合理地‘倾听和合理地‘言说的动态的教学过程。”[7](3)功能性对话,如:于虹认为“对话理论视野中的阅读应该是读者与文本在互动中的视域融合,旨在对读者人生意义的建构,对读者认知、情感的改造与重建。”[8]

4.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的形式研究

关于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形式,国内研究者的论述有:第一,三种对话教学形式:以言语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言语型对话,包括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以人与文本的相互理解与阐释为主要特征的理解型对话,包括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以自我反思为主要手段的反思型对话,包括师、生的自我对话。[9]第二,四种对话教学形式:“以教师为中心”的问答式对话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愤悱式对话教学、“师生关系平等”的交际式对话教学、“突出问题焦点”的辩论式对话教学。[10]另有研究者认为包括如下四种形式:自我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11]第三,五种对话教学形式: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读者与教学文本的对话、垂直性对话、水平型对话、与教学环境的发散性对话。(韩雪屏)[12]

(二)关于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索研究

新课改以来,“对话理论”逐渐为一线教师的接受并付诸于课堂教学中。在实践层面的研究,学者和教师主要集中在教学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策略和模式构建三个方面。

1.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实施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对话教学理论缺乏深入的理解,目前阅读教学中出现不少虚假、无效的对话。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总结。第一,对话主体的缺失:一是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二是放弃了教师的话语权;三是剥夺了文本的话语权。[13]第二,对话过程流于形式:问答式对话;预设性对话;脱离文本的对话;非导引性对话。[14]

2.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语文对话教学分为“阅读对话”和“对话教学”两个层面。阅读对话是教学对话的基础,教学对话的目的又是为了提高阅读对话的能力。[15]研究者分别从这两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1)阅读对话策略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多重对话中,读者——文本的对话是其他对话开展的前提。韩雪屏教授通过梳理中外有关接受理论研究的重要论述,总结出与文本一作者进行有效的对话,可从两个切口入手:一是发现文本的创作空白,一是寻找生成意义的对话策略。并总结出创作空白的类型:预设、角色、省略、隐蔽、中断、冗余、陌生化、隐喻化。因此,相应提出寻求生成意义的对话策略有:形成期待、还原语境、补足填充、联想触发、颠覆重建、追本溯源、汇聚比较、动态积储。孙绍振先生则按照皮亞杰的发生认识论,“人的心理有一种固有的心理图式,外部信息只有与图式一致才能有反应;否则就无动于衷。”[16]认为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调节、丰富、开拓、深化阅读主体的心理认知图式,这是语文课程的最高目标。这也就是说,在教师与文本进行对话之前,需要大幅度地提高教师水平,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这样教师才能与文本真正进行对话。而于虹教授则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与文本对话的问题。她认为学生丰富的经验世界是实现阅读有效对话的基础。“而学生丰富的经验世界主要包括知识、体验,并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其一,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其二,来源于大量的阅读与思考。”[17]

(2)对话教学策略

前面提到韩雪屏教授认为对话教学有五种形式,除对阅读对话提出策略之外,她对其他四种对话教学形式进行解释,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其他研究者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提出对话教学策略,大致有以下方面:(1)对话的角度。首先,要引导学生在读写听说的活动中树立对话的态度;其次,基本的对话规则是对话得以进行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其三,有效对话也离不开知识的支持;最后,教师要有意识地与学生共享阅读成果。[18](2)阅读教学对话话题确立的角度。首先,确定对话话题和内容的起点:教材分析。可通过通览教材,把握教材的体系结构和编排方式和研读各级目标,提高话题的有效性和对话内容的指向性两种方式。其次,阅读教学过程中多重对话话题的确立及教学设计。可通过“读者(师生)与创作文本对话:潜心会文,构建话题;读者(师生)与教学文本的对话:任务引导,预设话题;师生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关注学情,生成话题”[19]四个方法。(3)对话教学的流程角度。首先,搭建民主平等的对话平台;其次,设置适当的对话话题;再次,掌握对话策略,提高对话效果;最后,在对话中智慧引领。[20]大部分研究者的对话策略主要集中在整个对话教学的流程层面。

(3)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随着对对话理论及对话式阅读教学实践的深入,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建构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但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目前研究的有:

杨生春在《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构建》中提出:创设情境,确立话题;阅读理解,自主探究;对话交流,相互切磋;形成认识,拓展运用。

谷珍丽在《对话理论及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现》中认为,问题式阅读教学是实现阅读对话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并提出其操作流程,如下图1所示:

姜欣在其硕士论文《“对话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与策略探析》中,依据对话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观,尝试构建对话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如图2所示:

二.关于语文对话教学研究的反思

1.要把对话理论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来。如前所述,对话理论的来源很广,主要来自西方的哲学思考和文学研究。但把它运用到教学领域中,显然不能简单化的照搬。“因为教学不同于哲学、文化学和文学的研究,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强调它的特殊性并不意味着它与哲学、文化学、文学毫不相干。它们之间的联系决定了对话理论可以适用于教学领域,而教学的特殊性决定着必须对对话理论进行处理和转化。”[21]而现有研究中,人们主要还是对对话理论的简单介绍,很少人用教学的观点对对话理论进行审视和选择,研究对话理论向教学对话理论转变的问题。

2.阅读对话理论和教学对话理论要进行区分。在前面提到,语文对话教学包括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王荣生教授提出,“对《标准》的解读,尤其是权威的解读,应该将基于教学对话理论的导向,和阅读对话理论适当分离。”[22]在现有研究中,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往往是混淆的。理论的混淆,也导致教学中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区分不了。因此,在教学中,容易出现教师放弃“话语权”,无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3.对话教学策略要具体化、可操作化。如何在课堂中实施对话教学,不少的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主要针对整个教学流程层面。在笔者收集的文献中,除孙绍振、王随仁、郝丽琴分别从“教师”“话题的确立”具体细微的角度对语文对话教学层面进行探讨,其余的都是相对笼统的对话教学策略。在语文对话教学中,有许多具体细小的问题是一线教师经常面临、急需解决的。比如,在语文对话教学中,我们既提倡多元解读,又提出多元解读是有界线的,那么在哪些方面属于“越界”,又如何去预防“越界”,有哪些策略呢?然而,在这方面的研究却很少。

4.要对语文对话教学的效果进行反思。在现有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语文对话教学策略探索层面,但主要是教师的个人经验之谈,缺少实证研究。至于在实践中,课堂中的对话教学对学生究竟起什么作用,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影响的,几乎没有文章提及。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反思,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由于对话理論是从国外引入,许多研究的成果还未本土化,在实践应用以及实施的有效性的方面研究尚且不足。因此,笔者希望通过今后能够通过自身的研究和实践,在这些方面实现突破。

参考文献

[1][2][4]周燕.对话理论引入语文教学的适切性探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版),2007,(3).

[3]钟家莲,邓小珠.“对话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4).

[5][22]王荣生.《语文课程标准》的“对话理论”[J].语文学习,2002,(11).

[6]张华.对话教学:含义与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8,(6).

[7]胡国军.阅读对话教学的特征及策略浅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8).

[8][13][17]于虹.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的有效性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9]张增田,靳玉乐.论对话教学的课堂实践形式[J].中国教育学刊,2004, (8).

[10]朱德全,王梅.对话教学的模式与策略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 (2).

[11]王玮.实现“对话教学”的四种形式[J],人民教育,2004, (15-16).

[12]韩雪屏.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J],全球教育展望,2003,(9).

[14]黄福艳.关于语文对话教学的再思考[J].语文建设,2010,(4).

[15]李震,王尚文. 关于“语文教学对话”的对话[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7).

[16]孙绍振.平等对话和教师心理图式的深化[J].课程·教材·教法,2008,(6).

[18]王尚文.“对话型”语文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

[19]郝丽琴.语文阅读教学中多重对话话题的确立及教学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3,(12).

[20]吴新根.语文对话教学实践的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21]魏正书.教学对话论—与“对话理论”的对话[D].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作者介绍:施旭晖,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学科教学语文研究)

猜你喜欢

文献综述
基于WOS数据库的近十年教育游戏文献分析
独立董事辞职决策的原因和后果:文献综述
汉语转折范畴文献综述
城市规模经济文献综述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