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归园田居(其一)》看陶渊明的人格理想

2017-04-10吴平波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个人主义桃花源

吴平波

内容摘要:《归园田居(其一)》描写的田园不只是写景,其中蕴含了诗人面对田园质朴生活的安宁感与自在感,寄托陶渊明所追求的保持自我节操,获得自由心灵的人生境界,这也是陶诗虽然素淡却韵味悠长的原因所在。“归园田居”其实是陶渊明构建的安置自我人格,理想,情操的“桃花源”。

关键词:文人阶层 个人主义 人格美 人生境界 桃花源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魏晋时期,南方政治上偏安,文化出现大发展,文人阶层开始涌现。这个阶层不是农民,但也不一定去做官,而是夹在两者之间的读书人,比较追求个人主义,代表一种生活的品位,生命的态度。陶渊明就是文人阶层“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他身上有我们熟识的几重名片:其一 “田园荒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但我们不要就此误认为陶渊明要去做农民,他的归隐更像一种行为艺术,追求一种个人主义,一种世俗之外的生活品位。其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采菊东篱下易,悠然见南山难,“悠然”本质是一种生命的态度,是对自由,自我,自在的寻找。其三“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实质是追求一种人格美,也成为日后中国文人士大夫仕途失意后的精神归宿。下面我们就从这个角度进入《归园田居(其一)》品评其中陶渊明流露的人格理想。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讲少小时没有附和世俗的气韵,自己的天性本就热爱自然。“无适俗韵”表露了作者的清高孤傲、超凡脱俗,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其中“少无”“性本”是诗人日后进入官场最终又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尘网,意指尘俗之网,仕途之路。讲诗人失足落入尘俗罗网,离开田园多年。“三十年”概述很多年,一说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开始做官到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诗人性非如此为何会误落尘网?其实作为一个官宦世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常态;作为一个饱读儒家经书的文人,学而优则仕也是正统;即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日常,仍需要做官。但也正是多年官场尘俗的耳濡目染,才使得陶渊明真正发现了自己的性本之情,明确了自己的人格追求。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讲笼之中鸟依恋往日的山林,池里之鱼向往从前的水渊。两句运用比兴手法,以羁鸟,池鱼起兴引出误落尘网中的诗人最终“守拙归园田”。同时两个比喻连用,构成对偶句,强化诗人厌倦官场、向往田园的情感,虽是“误入尘网”,但是“本爱丘山”的性情未移。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讲在南野开垦荒地,保持拙朴本性归耕田园。这句诗平淡中有深味:结构上,“归园田”点题“归园田居”;同时“守拙”呼应“性本”,“归园田”落实“爱丘山”;内容上,开创性的将“开荒,归田”这样的土地劳作审美化,诗意化。以自己的田园生活入诗,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第一人,堪称中国乡村歌手的鼻祖。陶渊明的田园诗也为中国诗歌新添了一种题材。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讲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方,方圆;方宅,指宅子周围。荫,名词作动词讲,荫蔽。讲房宅周遭方圆有十余亩开垦的荒田,还有搭建的茅屋草舍八九间。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堂屋前,前后交掩成趣。诗人用白描笔法勾勒出田园生活的简朴,却让人感到房前屋后皆风景,一草一木亦关情。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模糊不清的样子;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上升。讲远处的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这两句远景描绘出南野开荒的诗人田园生活的原生态,画面给人以安静安宁没有纷扰的感觉。可以说陶诗中描写的田园不只是写景,其中蕴含了诗人面对田园质朴生活的安宁感与自在感,寄托陶渊明所追求的保持自我节操,获得自由心灵的人生境界,这也是陶诗虽然素淡却韵味悠长的原因所在。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讲深巷中傳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声声啼唤。这两句化自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却将原诗描绘的盛世之景化用出农村独有的生活气息。同时鸡犬之声相闻的动景与堂前屋后的静景有机结合,使得恬静的田园画面生动活泼起来。

陶诗在文学史上的难得之处就在于,在一个以感情极尽夸张、辞藻极尽华丽的骈俪文炫技时代,独辟蹊径发现了一种简单朴素的美。这句“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隐隐也渗透了《老子》“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道家理想社会观念。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讲田园庭院内没有那尘俗杂事,乡野静室里有的只是安适悠闲。这句诗既是写景又是写人,流露出诗人在安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没有尘俗杂事,自由而从容。可见“归园田居”其实是陶渊明构建的安置自我人格,理想,情操的“桃花源”。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自然的田园,又是顺适本性的简单生活。讲久困于羁绊的官场樊笼里,终又返归田园乡野。这两句对比手法的运用,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

陶渊明的简朴的田园生活很容易让人想到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讲过的“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瓦尔登湖》记录梭罗一个人在湖边独自生活两年的所思所感以及跟自然的关系,这本书被认为是当代人本主义的启蒙之作。但很少有人知道梭罗决定走向瓦尔登湖的开始独处生活的那一天,正好是7月4日,也就是美国的独立日。梭罗觉得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需要一个自己的独立日,真正的以自己独立的姿态,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灵魂面对这个世界。

今天,我们每个人也需要拥有自己的独立日,展现自我生命的态度,完成对自我的寻找,构筑自己的桃花源。

参考文献

[1]蒋勋.《蒋勋说文学》.中信出版社

[2]孙绍振.《月迷津渡》.上海教育出版社

[3]亨利·大卫·梭罗.《瓦尔登湖》.上海三联书店、文汇出版社

(作者单位:深圳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个人主义桃花源
走进桃花源
再造“桃花源”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隐匿的桃花源
反对个人主义做合格共产党员
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初探
——以《文化偏至论》为例
在《边城》中寻找“桃花源”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
概念起源时间错了
个人主义能不能一分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