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兹华斯的自然观探析
2017-04-10童彦
内容摘要:华兹华斯是十九世纪英国诗坛的一颗巨星,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被誉为“大自然的崇拜者”,是“湖畔诗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华兹华斯一生创作了大量描写大自然的优美诗歌,他所创作的描写大自然的诗歌体现诗人对自然的态度----自然观。
关键词:华兹华斯 浪漫主义 自然观
华兹华斯(1770——1850)出生于一个律师家庭,曾在剑桥大学接受过高等教育。少年时期的他就对大自然充满热爱,经常利用假期到风景优美的大自然去游览观光,他对壮美的自然景观的迷恋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华兹华斯诗歌创作为时漫长,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和人类生活。华被称为“大自然的崇拜者”。他能观察事物,能深入到事物的内心并将其细致入微地剖析给读者。短诗“致云雀”、“致杜鹃”、“致蝴蝶”正是他对自然之美之的真实写照。
一
英国优美的自然风光培育了华兹华斯对大自然深切的热爱。作为湖畔诗人,他定居于英格兰北部的湖区威斯特莫兰郡,风光绮丽的湖光山色成为了他的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他的诗作与王维的山水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华兹华斯擅长描写清新的大自然,歌颂大自然的美。当一首首清新淳朴的自然诗歌展现在读者面前时,人们便会意识到诗歌中的诗情画意,是自发的一种情感流露。
在诗歌创作之前,诗人要清楚此诗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意境,传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若想达到以某种情感感染读者的效果,诗人自己首先要被这种情绪所感染。诗歌中字里行间的诗意是无限,正是因为这种深远的意蕴,在《孤独的割麦女》中,诗人生动而富有同情心地描写胃一个年轻的村姑在田野一边劳作,一边唱歌的情景,把少女割麦子的流动瞬间凝为永恒靠的就是意蕴。诗人以夜莺和布谷鸟两个意象作比喻,诗人将村姑的歌谣比作鸟鸣,我们有时会觉得我们听到了自然的声音。同样,偶尔听到村姑的声音,我们会觉得自己听到了人类天性的声音。渺渺高原上的空旷之感,少女独自割麦子的动作以及那回荡在高原上的歌声,将读者的视觉与听觉一起触动,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看见那情景、亲耳听见那动人的歌声。
在诗歌创作中,描写自然的诗要突出主景,抒情的诗要体现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华兹华斯的《西斯寺桥上》为例,前八行展示了晨曦中的伦敦的美景。晨曦中的伦敦在船队、尖塔、圆顶、戏院和庙堂的映衬下,在无烟的空气中流光溢彩诗人将城市建筑与旷野和天空相连,渲染了大地的风光。作者将河谷、怪石、山河联系了起来,以表示自然之美。此诗描写的是伦敦清晨的景色,这是主景,也是读者关注的重点。但开篇有两句:“大地不会显现出更美的气象,只有灵魂迟钝的人才看不见这么庄严动人的伟大场面。”这两句没有直接写景,而是从侧面烘托出了景色之美,激发了读者的想象。
二
华兹华斯是位伟大的自然诗人。他擅长真实地再现自然。他不仅观察仔细,描写精准,而且能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他给读者留下的是自然的活力和个体精神的印象。华兹华斯的创作主题是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和情景,他认为人离不开自然,平民的悲欢离合才是他的创作主题。他提倡回归自然。他认为社会,特别是城里那种拥挤的、不自然的生活只能削弱人性,使之异化,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是拯救人类悲惨命运的惟一办法。
华兹华斯的自然诗纯用白描,寓巧于补,淡笔取胜,其诗句如淙淙的流水,其语言极浅极淡、不破不露,令人神远。他极力反对新古典主义的诗歌。他宣称,诗歌源于“静怡中找回的情感”在他的诗中,基调是静的,画面是动的,流畅而不事雕琢的动态诗句让人想象摄像机的移动。大量的山水描写背后有一颗对政治失望的心。“感人心者,莫乎先请;情动于衷,莫贵乎真”、“真情真景,无斧凿痕”,自然是心境的反映,与普通琐屑之中发现美,这本身就是一种境界。或许崇尚自然、师法自然就是一种返璞归真,是对质朴之美的追求。华兹华斯在自然山水中安顿自己的心灵,宁静致远,淡泊自适,洒脱飘逸。他通过倡导回归自然、运用平实、朴素的语言,改变了英国诗歌的发展方向。
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提倡人与自然要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共存关系,强调天与人、自然与心灵的融合,抛弃杂念与烦恼,抛去功利之念、名誉之心,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着华兹华斯诗歌的性灵,帮助其诗歌塑造不朽。《我像一朵孤独的流云》一诗就很明显地体现了这种思想。诗人对景和情给予了恰如其分的描写。当诗人在林中漫步时,他感到孤獨,感到与世俗的同伴产生了疏离,像一朵孤独的流云,漂浮在苍穹之中。突然诗人看到了一大片水仙花。这让他想起了夜空中闪烁的繁星。他们与水浪交相辉映,流光溢彩。刹那间,诗人的孤独变成了有伙伴陪伴,他变成了这个欢乐的群体中的一员。花草、树木、波浪、微风,伴之以诗人的情怀。花朵、星星、水浪都处在不断变化的舞蹈旋律中,并与勃勃生机和永恒的和谐相联系。当诗人想起水仙花时,他由精神的空虚转变成了情感的饱满。
诗歌的第一行以“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作为一种陈述的展开形式,一开始就揭示了“我”的心路历程。诗以“我”起句,围绕“我”的游历进入诗境,从“我”孤独地漫游到最终和水仙一同舞蹈,达到与水仙的交融共生。这首诗充分利用了拟人、比喻等手法将大自然的美妙表现得生动逼真,将读者带入湖畔上连绵的水仙花随风舞动的风景中。诗歌的最后两节,叙述者一共用了五个表示欢乐意义的词,暗示了叙述者所感到的幸福程度。相互呼应的表达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精神追寻的过程。第一节中的水仙花与风,第二节中的水仙花与星星,第三节中的水与风,第四节中叙述者说到他的心与水仙花一起跳动时,自然和人也就融为一体了。物即我,我即物,天既人,人即天,二者相互依赖,即“天人合一”。
诗歌的第一行措辞精致,描写出诗人清高孤傲的形象,也与水仙的仪态万方形成对应。第二诗节以“不绝如缕似银河的星斗”喻水仙之多,将天上人间连在一起,与首联的“孤独的流云”相呼应。而尾联在回忆的景象中与水仙同乐共舞,此乃大自然赠给人类的极乐世界。正如诗人所言:“诗起源于在平静中回想起来的情感。”此诗是一次客观而实在的湖区漫游,亦是诗人心灵的上下求索,是他在孤寂中的游历和探寻。无意中所发现的水仙引起了诗人的心灵碰撞,有灵性的水仙闪现于诗人的心灵之眼,成为陪伴诗人回归心性的精神伴侣,在孤寂中给他带来了极度的欢乐和幸福。
三
华兹华斯是一个怀旧的诗人。对他来说,生命似轮回的旅程,生命的开始也是终结之处。他的这种人生哲学体现在他的代表作《序曲》中。长诗始于一文字旅行,目的是回归格拉斯米尔山谷。这次旅行贯穿了诗人个人的生活经历,用隐喻的手法表现了他内心的发展历程及对失落的自我与精神上的归宿的渴求。诗人从童年讲到成年,向读者展示了当想象力与自然之美结合之后,人们自知自觉的心智的发展。后来的几卷《序曲》又讲述了诗人在法国的经历,他的共和主义,他与妻子的相识相知,他在雅格宾恐怖统治期间的忧惧,以及他对大革命真正理想的不懈的支持。《序曲》结尾对斯诺顿发展上升的描写成为诗人在灵感与想象力上登峰造极的标志,他把自己全部奉献给人文主义,成为“大自然的先知”我们所看到的是一部想象与自然美景相结合的人类意识发展史。
华兹华斯是英国诗歌史上的精英,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代表,他为读者展示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召唤人们用清新、自然、关心的目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他对诗歌的巨大贡献在于开启了现代诗歌,开创了运用百姓生活语言写诗的新道路,并号召人们回归自然。
参考文献
1.常耀信著.《英国我能学大花园》[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2.郎琴芳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赏析》[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
3.王佐良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本文系湖北省人文社科课题----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形式主义批判(课题编号:2015006902)。
(作者介绍:童彦,湖北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