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武术教学教法刍议

2017-04-10张芳芳

武术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教法研究革新小学体育

张芳芳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人们对于孩子的全方面素质提升的需求日益提升,武术作为一项传统文化项目,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有些小学中更是将武术教学作为拓展项目引入体育课程中。而如今小学武术教学教法尚不成熟,文章从小学武术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提出了武德教育与学生武术文化传承两个方面的理论教育。在教学实施方法研究中提出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注意问题,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探索式教学以及分组式教学四种革新方法,以期对武术这一项目在小学体育课程中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武术 小学体育 革新 教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2—0075—03

1 引言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武术教学也不断地向广度和深度发展[1]。同时,武术教学是如今小学体育课中的新兴项目,小学时期正是学生身体和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是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过程快速发展期,也是他们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2]。此时进行武术教学,能够从身体,心理,多个方面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并且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大作用,对于学生小学这一世界观刚形成时期有着极大的意义。

武术文化通过电视荧屏、电影等传播方式对我国广大人民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同时,武术教学在小学中的发展形势却并不乐观,一方面受到了武术师资力量薄弱的影响,另一方面目前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陈旧落后的影响。如今我国各大省市中小学已经逐渐有了对武术教学这一项目进行研究的趋势,对于小学武术教学教法的研究尚不成熟。下面,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于小学武术教学教法进行深入讨论。

2 小学武术课堂教学实施方法研究

2.1 武术课堂教学形式注意事项

武术教学既是一种人类社会活动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包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武术教学在形式上是一个全方位的开放式教育,它的透明程度较高,其组织形式也比较灵活[2]。小学时期学生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过程快速发展,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学生在这个时期更应该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关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1.1武术教学要以鼓励为主

教学是师生双边的互动活动,教与学都是为了同一目标[1]。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信心,并且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只有学生自己想学愿意学,才能起到最大的教学效果。

2.1.2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提前讲解

教学动作前首先要详细介绍基本动作的作用、动作的构成以及难易程度,让學生做到心中有数,并且激发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3],这样有利于武术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2.1.3应注意多做示范

小学时期学生最擅长模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身体示范对于学生掌握动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动作示范的同时,再配合语言讲解,能够使得教学过程事半功倍。

2.1.4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动作教学完成后,应及时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验。在观察学生练习过程中,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动作一定要及时纠正,并集中对学生进行警示,预防其他同学发生同样的问题。及时纠正是保证教学成果的必要过程。

2.1.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武术课程中,应把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内容教给他们,让他们真正体验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尊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4]。让学生主动的进行学习。使体育教学过程本身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2.2 小学武术教学方法

根据小学生的身体状况,以及心理成长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优化教学方法,除了应用到传统体育教学中使用的示范教学法,纠正教学法之类的教学方法之外,要尽力尝试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探索式教学、分组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以充分调动作为教学主体——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5]。

在对学生进行武术教学前,先要让他们对武术的基本功及基本动作的作用和每个动作的难易程度有所了解,武术教学的重点在于基本功。小学需要掌握的基本功包括:(1)柳叶掌、拳、虎爪、勾手、剑指五种手型;(2)掌法、拳法、爪法、勾法、指法五种手法;(3)腰腹;(4)马步、弓步、扑步、歇步、虚步五种步型;(5)上步、跟步、退步、撤步、交叉步五种步法。以及整套演练的套路,实际教学情况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可适当增加。

2.2.1启发式教学方法

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武术动作的形态,发力方法以及运行路线,启发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比如,在学习手型的时候,根据武术动作中每个手型的不同,可以引入步型的组合,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例如,在教学生拳法的时候可以组合成为马步冲拳、马步架拳、弓步冲拳等等,类似的组合有很多种。

在教学象形动作,比如虎爪,龙爪手之类的动作的时候,可以启发学生,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动作,创造更多的动作,启发学生自主思考的同时,又令学生对武术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2.2.2情景式教学方法应用

情境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引入相关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在鲜活的情境中获取武术知识,激活学生武术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寓教于乐[6]。在进行武术动作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做好示范的同时,更要应用到情景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相应武术动作的实际意义,而不仅仅是知道怎么做,更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应用中不妨采用格斗情景模拟,即先由老师指导学生使用模拟练习。比如,练习弓步冲拳的时候可选出一个学生作为代表和老师配合,老师做弓步冲拳动作攻击配合的学生,配合的学生做出受到攻击的后仰动作,表现出受到攻击。这样练习不仅更加生动有趣,更能激发学生的模仿心理,让学生能够更快地掌握教学内容。

实际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两个同学配合演练,看哪一个小组的模拟演练更加生动形象。当然任何一个动作组合都可以作为情景模拟进行。应注意的是一定不要让学生因为操作不慎,照成的身体伤害,更要注意避免学生产生“假戏真做”真的打起架来。

2.2.3探索式教学方法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老师参与教学,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参与。如何让学生更加深入的自主自愿参与到武术教学中来,令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教学内容。这正是采用探索式教学方法的重要研究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采用探索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探索武术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动作组合方案,甚至让学生参与到武术套路的编排中,这都是可取的方法。

比如,根据学生的基本功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动作组合的创编,鼓励学生自主的组合动作。就像是搭积木一样的,把武术动作组合起来。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可以开展类似的创意大赛,组织学生去探索,去创作武术套路,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它能够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开发学生智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

2.2.4分组式教学方法研究

分组教学一直广泛应用与各个科目的课堂上,在武术课堂上同样适用,通过分组,选出组长,让学生去管理学生。除了可以更好地管理好课堂上的纪律,更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学生分组练习[7]。小组之间互有联系,同时又要有区别,除了要有不同的小组名称,更要有各自的练习地点。在老师整体对两个或多个小组进行教学完成,以及分布完成各自的训练任务后。应安排各个小组分别在各处进行练习。课堂最后要采用评价法,对不同的小组进行评价,评选出最优小组,同时对学生的动作练习优缺点进行纠正。

3 武术文化在教学中的传承

3.1 为什么要传承武术文化

武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人,我们应当热爱并勇于传承这一优秀的文化传承。我国武术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与我们的民族发展息息相关的,很多都是对民族精神的写照和反映[8]。我国武术文化中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这对我国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3.2如何去传承武术文化

首先要明白一点,传承武术文化的基本点是掌握武术文化的内涵,也就是说首先要了解武术都有哪些内容,比如长拳、太极拳、南拳等等,这些不同的拳种,不同的武术类型,还要了解器械,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等器械这些都是组成武术这一特色文化的基本元素。

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知道武术文化的历史,讲述这些文化知识,这样才能在傳承武术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对武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一定要注意学习武术不只是去练习掌握好的武术动作,更要明白动作背后的武术内涵,一味追求武术动作的难度性与美观性并不是武术文化的全部,而只是外在表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武术套路基础,学好每一个动作,更要让学生明白武术动作的内涵。树立起武术技术教学与武术文化传承相统一的、新的武术教育传承观,以更好地促进武术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4 深化小学武术教学的武德教育

4.1 深化小学武德教育的意义

武德教育是我国武术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不断形成的,是一种对习武者进行约束的道德准则,是我国中华民族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9] 。小学期间,世界观正在形成,而武德教育中非常重视爱国思想,这种爱国思想对于小学生的影响将是十分深远的;另一方面,良好的武德教育,对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4.2如何加强学生的武德教育

首先,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加强自我的武德风尚,提高自身作风修养。其次,才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制定严格的要求,给学生灌输武德思想,加强学生的自我纠正能力。

教师在给学生制定课程安排的过程中,应当智育与德育并重。在教学过程中,将武德教育贯穿进入教学过程中,教导学生应当如何去尊敬师长,在传统武术的武德中要求习武者应当如何去待人接物,应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和同学相处。

5 结论

武术项目作为我国的传统项目,从强身健体与医疗保健两个方面,渗透着浓重的东方文化色彩[10],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特色,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势在必行。而在小学体育课程中加入武术教学,正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有效途径。

在进行小学武术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武德教育,文化传承两方面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塑造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正统的传统文化武德风尚。更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优化革新,除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外,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武术课堂中自己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同时,又能够深刻领会武术文化的深远魅力,培养自己的武德风尚。

参考文献:

[1]张 琦.对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研究[J].知识经济,2013(23).

[2]徐贵华,张小敬,李国忠.对中小学武术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4(3).

[3]卢淑敏.小学武术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观摩武术教学赛课后感[J].学园,2011(10).

[4]杜 杰.浅析快乐体育教学方法在儿童武术教学中的作用[J].搏击·武术科学,2011(8).

[5]姜玉泽,尹海立,邓永明.山东省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5).

[6]郭 燕.情境教学法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J].青年与社会,2014(3).

[7]李 萍,高 原.“合作教学、三维评价”教学模式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0).

[8]崔长松.试论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的传承[J].科教导刊,2014(19).

[9]张文宏.浅论如何将武德教育贯穿到中小学武术教学中[J].体育教育,2014(8).

[10]彭福栋.试析武术文化的特性[J].成都体育學院学报,2007(5) .

On Primary School Teaching Methods of Wushu

Zhang Fangfang(Wuhan Sport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China)

Abstract:Along with Chinese unceasing education reform, people demand for childrens whole quality promotion is growing. Wushu, as a traditional sport culture, has also gradually into the sight of people, some primary schools introduce it into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s a development project. Now Wushu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is not yet mature. From the primary school Wushu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two aspects, the paper studies Wushu teaching methods in primary schools. Then the study proposes the Wushu morality education and Wushu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 for student two aspects theories. In the study of teaching method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noticed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heuristic teaching, scene teaching, explor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four kinds of grouping type teaching innovation. The study hopes that through this research the paper can play a positive role to the Wushu development in prim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Keywords:Wushu Physical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Innovation teaching method

猜你喜欢

教法研究革新小学体育
周克芹纪念:捍卫与革新
继续努力,不断革新
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作文
篮球单手肩上投篮教学探究
伝統の極みを吸収し大胆に革新 篆刻家 駱芃芃 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