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周家拳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17-04-10侯海燕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访谈法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对江门五邑周家拳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周家拳受到市政府、海外侨胞和国内学术社团的保护和传承,但也存在对传承人保护力度弱、资料库不够完善以及国内传承力度不够等问题。对策:加强周家拳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完善周家拳的资料库,拓展传播渠道;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营造更多的交流平台和空间,加大学校传承力度。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周家拳 保护 传承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2—0044—03
周家拳是清末民初广东江门蓬江区棠下镇沙富村人周龙所创[1]。因其以洪拳起始,以蔡拳收尾,被当时岭南武林称之为“洪头蔡尾”[1],是当时南北拳派融合的南派拳种。周家拳依托侨乡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形成,它不仅展现了邑人务实开拓、勤劳勇敢、兼容并蓄、保守和创新齐举的精神品质,同时也演绎了五邑侨乡武术传奇般的文化。然而,随着社会变迁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以口传心授为主的周家拳面临失传危机。为有效抢救和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研究主要通过田野调查,考察周家拳保护和传承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探寻其保护和传承的对策,希冀能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尽绵薄之力。
1 周家拳概述
周家拳缘起广东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沙富村。据《广东周濂溪宗支源流分布谱》和《汝南监翁祖族谱》考,沙福村周姓族人是宋末新会崖门海战将领周天后人,两宋理学大儒周敦颐广东宗支。明清时期,周姓族人在武举科考中已人才辈出。清末民初,周姓后人周龙创立周家拳。周家拳持仁义之道,其功夫门类多样,有“一拳三门”之称。“一拳”是指周家拳拳派,“三门”是指拳术门、狮艺门和大头佛门。
拳术门的代表性拳术套路有“5大5小”十套拳[2]。其主要拳术套路有伏虎拳、万字拳、虎豹拳、国字拳、四平拳、十字梅花拳、花拳、柴椿等。其技术特征为沉雄矫健。其器械套路主要有梅花双刀、八卦棍、三节棍、公孙棍、七节鞭、大关刀、梅花双刀、虎头双钩、锄头、板凳等[2]。其特征为身体与器械合为一体,器械随身就势,勇猛快速,打完即收。
周家狮艺以“狮形猫步”为主,形神兼备是狮艺门的技法风格。其基本技法包含:睡狮、出洞、探青、惊青、弄青、食青、醉青、吓青、归洞等。其主要套路内容分为采高青、采地青、采中阵青三类。
周家大头佛集武术与狮艺表演于一身,有四个常规套路。表演者常以四平马、麒麟马、吊马、独立步、蝴蝶步等配合身形手法,来展示大头佛憨态可掬、滑稽可笑、幽默诙谐的形象。
周家拳创立伊始首先在军营传播。至1931年,两广地区的周仁义堂分馆已有80余间。抗日战争时期,周家拳馆在佛山市创立九江英勇体育会,以“大刀抗日,体育救国”来抗击日寇,保家卫国[2]。新中国成立后,周家拳的国内传承处于停顿状态。80年代后期,周家拳馆开始教徒授拳,由于近30年的断代传承,周家拳艺水平下降。近10余年来,由于海外弟子的协助和支持,周家拳馆在岭南地区已有50多间。在海外,周家拳以香港为中心,狮艺先行、拳艺随后,在1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据2015年周田嫡传人周宝洪不完全统计,海内外周家拳馆组织已达144处[2]。
2 周家拳保护和传承的现状
2.1 市政府的保护和传承情况
周家拳在2013年入选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受到江门市政府的保护。市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市区成立专门机构,制定相应的保护计划。江门市设立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蓬江区棠下镇设立棠下文化站从行政上予以保护。
其次,对周家拳进行挖掘整理。自2013年周家拳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来,作为周家拳资料收集整理主力的蒙胜田站长又对周家拳的史料进行了更为彻底的收集整理,并设立专门的资料档案,拟将周家拳的拳谱、图片和文字编辑成书并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再次,为周家拳的保护和传承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其一,举办了首届侨乡武术文化节,为五邑侨乡的传统武术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其二,组织开展中外周家拳国际武术交流大会活动,促进周家拳的发展。其三,开展周家拳的进校园活动。在市府的帮助下,沙福村的沙富和虎领小学已成功邀请周家拳师进校授课,目前周家拳已成为沙富小学的教育特色项目。
最后,对周家拳进行一系列的命名活动。如认定周家拳第三代传人周宝洪为周家拳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棠下文化站为周家拳的保护单位等。
2.2 海外侨胞和国内学术社团组织的保护和传承情况
除政府外,海外侨胞和国内学术社团组织也对周家拳进行保护与传承。新加坡華侨林振钦先生是海外侨胞的代表人之一,1964年年仅19岁的他便在新加坡开创了岭光国术研究社,此后50余年,林先生义务授徒,光耀武术。林先生还自费出版《我的人生锁忆》一书来传扬周家拳的仁义精神。2012年,在林先生的倡导下海外的周家拳馆组织和个人通过募捐,重新修建周家五虎纪念馆。国内学术社团组织也加入到周家拳的保护和传承中来。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武术文化研究中心的索奇山学者对周家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整理,为周家拳的历史渊源、内容、特征及传播历程提供了详细的文字资料,从学术层面对周家拳进行了保护和传承。
3 存在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备受国际和国内重视,作为区域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周家拳也不例外。尽管市区级有关部门做了很多的保护工作,有力的促进了周家拳的保护和传承,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3.1 对传承人保护的力度弱
传统武术以口传、身授和心授的方式传承。因此,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应是传承人。目前我国对传承人的保护方式主要采用资金援助和引导社会力量筹资。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周家拳,政府资金援助的力度有限,需待加强。此外,周家拳虽借助海外的力量不断发展,但对于借助政府引导的社会力量的筹资有待开发。
3.2 周家拳的資料信息需待进一步完善
静态保护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辅助手段,它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利用和开发传统武术资源。周家拳虽已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从申报资料来看,主要是以拳术门的申报资料为主,但对周家拳派的醒狮门和大头佛门却提及甚少。因此,周家拳要想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其资料库需待进一步完善。除了对拳术门的主要拳术套路进行整理外,还应对所列的其他拳术套路和器械套路的图谱进行更为系统的整理。另外,还应对醒狮门和大头佛门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进行更为完整的收集和整理。此外,在对资料完善的基础上,建立起系统完整的周家拳档案资料库,并对之采取数字化保护。
3.3 周家拳的国内传承力度不够
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应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为此,对周家拳来说,不仅注重它的“静态保护”,更应注重它的“活态传承”。目前,周家拳的传承除海内外周家拳馆的传承外,也通过学校教育进行传承。但周家拳学校传承的力度不够,目前江门市仅有两所小学学习周家拳(沙富和虎领小学),周家拳的学校传承力度需加大。
4 周家拳保护和传承的对策
4.1 加强周家拳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
2011年我国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它有力地保障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有效运行和长期实施。目前周家拳的保护正处于市级保护体系下。为加强如周家拳等传统武术的法律保护,政府还需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原有立法的基础上,出台更多的保护细则,加强传统武术的使用,管理和商业制度建设,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的惩戒力度,以更好地保护传统武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应加大各项政策的执行力度。在资金上,加大政府投资的力度,如在省市级设立相关基金予以财政扶持;在劳动保障上,政府各相关部门应为传承人提供较稳定的生存环境等。
4.2 完善周家拳的资料库,拓展传播渠道
为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利用和开发周家拳,实现其特有的经济、学术和社会效益,需对周家拳的资料进行完善,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数字化信息传播。为此,可依托江门市体育局、市武术协会或相关部门对周家拳的资料进行补充和完善,建立完整的周家拳档案资料库。其做法是:首先,对拳术门所列的其它徒手拳术套路和器械套路进行更为详细的整理(图谱、录像或编写);对周家拳派醒狮门和大头佛门的相关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进行全面的补充;将现有周家拳的发源地、分布、传承人图谱、主要的拳术图谱以及周家五虎纪念堂的器械、史料图片、宣传册或者书面文字记录等实物资料通过数码摄影、虚拟仿真等技术加以保存。其次,对所有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编制目录树,归档保存,建立较为完整的周家拳的档案资料库。最后,将整理的较为完整档案资料库通过媒体、网络、互联网、微博等形式传播。
4.3 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营造更多的交流平台和空间,加大学校传承力度
首先,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传统武术不仅是我国一项传统体育项目,更是一项集合我国古典哲学、美学等的传统文化。它的有效传承必须依靠以人为载体的活态、动态传承[3]。因此,对周家拳来说,需重点保护它的传承者。市府应鼓励周家拳传承者习练和钻研技艺并教徒授业。为此,可加大市级的资金援助,在维护传承人生存的基础上,提供更有力的传承条件如创建周家五虎纪念广场等;可鼓励社会各界力量与传承人合作来共同保护周家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可通过举办诸如“武术世家”“优秀拳师”等评选活动,对传承者进行精神奖励。
其次,营造更多的交流平台和空间,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可通过网络、微信、微博、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介进行宣传;也可由江门市体育局或江门市武术协会举办武术文化节或周家拳中外交流会等活动;还可通过传统的花会、灯会、社火组织、迎神赛会等活动进行传承。此外,可结合乡村旅游举办类似武术旅游节和艺术节的活动,使周家拳受到更多人的保护和传承。
最后,加大学校的传承力度。学校教育是周家拳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路径。然而遗憾的是,周家拳在学校的传承仅限于两所小学,其学校传承力度不够。为此,首先,可将周家拳作为五邑侨乡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引进中小学课堂,让更多学生了解周家拳;其次,江门市教育局可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拳术或醒狮表演作为教学内容,在有条件的中小学推广。最后,借助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武术文化中心或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力量进行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 侯海燕.周家拳的文化探究[J].运动,2015(10):133-134.
[2] 索奇山.广东沙富周家拳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5(10):52-56.
[3] 毛景宇,李建钢,高鸿彬.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我国武术保护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9):34-37.
O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Zhoujia Chu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ou Haiyan(Sports Department of Jiangmen Polytechnic College, Jiangmen Guangdong 529090,China)
Abstract: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Zhoujia Chuan in Jiangmen Wuyi are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 The result is that Zhoujia Chuan is protected and inherited by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the overseas people and the domestic academic societies,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protection to the hereditary, insufficient database, and little domestic transmission. The countermeasures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Zhoujia Chuan and strengthening the enforcement of policies; improving Zhou Jiaquan database, expanding communication channels;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successor, creating more communication platform and space, increasing the strength of school heritage.
Key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Zhoujia Chuan protection inherit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