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斗对抗性运动对抑制练习者攻击行为的理论研究

2017-04-10谭腾飞张继生周惠新

武术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抑制攻击行为

谭腾飞+张继生+周惠新

摘 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以心理学和社会学为理论基础,综合分析格斗对抗性运动的特质、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抑制方法,论证格斗对抗运动的某些特质对攻击行为具有一定抑制的作用,为推广和普及格斗对抗性运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格斗对抗性运动 抑制 攻击行为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2—0038—03

格斗对抗性运动项目长期以来给人以暴力的负面印象,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与改进,格斗运动已经摆脱了以杀戮为目的的暴力特质,通过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不断融合,成为了体现更高、更快、更强精神,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当代体育项目。它包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内涵对建设健康社会、和谐社会和幸福社会有促进作用。

1 概念辨析

格斗對抗性运动项目是以对手的躯体为攻击对象,双人进行格斗的项目,具有一对一竞技、按体重分级别比赛、以绝对胜利或得分取胜等竞技特点。常见的项目有拳击、散打、跆拳道、击剑、柔道、摔跤等。

攻击行为是以伤害另一生命的身体或心理为目的的行为,即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包括身体、心理或言语等方面。几乎所有的格斗对抗性运动项目均是通过直接攻击对方身体的方式获得比赛胜利,格斗对抗性运动项目的本质就是攻击。根据不同的定义,攻击的划分也不同。根据攻击行为的性质,可分为反社会性攻击和亲社会性攻击。亲社会性攻击行为是按照社会规则和道德标准认同的范围,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采取的攻击行为,反之是反社会性攻击行为。人们通常说的攻击行为一般是指反社会性攻击行为,题目中所指的攻击行为就是指反社会性攻击行为。

2 攻击行为产生的理论依据

2.1 本能论

个体内部固有的破坏性本能力量,体现了人对杀戮和死亡的原始欲望。当死的本能指向于外时,就成为破坏、伤害、征服、侵犯、战争的动因,引发了对他人的攻击行为。人的攻击行为是本能的、无意识的,是死亡本能的必然产物。

2.2 习性学观点

动物的一切行为表现方式,都是该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生存适应的结果,并表现为该物种特定的“固定行为模式”。攻击行为也是这样一种适应性的行为。攻击是人类和动物一种好斗的本能,攻击的驱力来自于有机体内部能量的不断积累,达到一定水平后就要通过适当的争斗予以释放,从而引发攻击行为。

2.3 生理学观点

研究者主要是从激素、遗传基因、染色体等生物学因素方面进行阐述。研究者发现,攻击与雄性激素的分泌有关,雄性动物比雌性动物具有更强的攻击性。

2.4 挫折-攻击说

挫折-攻击理论认为,攻击总是挫折的结果。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挫折和攻击行为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因果联系。挫折引起的只是一种攻击准备状态,是攻击行为的一个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

2.5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从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角度,来探讨人的攻击行为的获得及其表现形式。攻击行为的过程与其他外显行为的学习、操作和保持的过程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2.6 攻击行为的预防和控制

(1)惩罚:惩罚是在发生不良行为之后施以令人厌恶的刺激,是控制攻击等不良行为最常见的手段。(2)宣泄:通过特定方式使人们的焦虑和恐惧得到合理的释放。(3)习得性抑制:指人们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所学到的对攻击行为的控制机制,包括社会规范的抑制,如用社会规范,行为准则来抑制攻击行为。(4)社会交往技能训练:社会交往技能有助于避免对抗性事件和攻击行为的发生。(5)利用积极感情:通过引导一种与愤怒或外在攻击行为不相容的情绪状态或不相容的反应,有可能减少愤怒和攻击行为。(6)创造良好环境:攻击行为多与周围的环境有关,良好的环境将有助于减少攻击行为。

3 参与格斗对抗性运动对抑制攻击行为的理论机制

3.1 违反竞赛规则和体育道德带来的惩罚可增强格斗练习者对法律和道德的遵守意识,抑制攻击行为的产生

在体育竞技中,竞技的核心就是竞赛规则。所有技战术的运用,得失分及比赛胜负的判定都要在规则允许以内,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受到惩罚,轻则处以警告、罚分,重则取消比赛成绩或比赛资格。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一切围绕竞赛规则的要求进行,只有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比赛的公平与公正。

长期的训练与竞赛,有助于练习者或运动员形成尊重规则、遵守规则的良好行为习惯,而在日常教育中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法律及道德意识,约束和降低可能发生的反社会性攻击行为。

3.2 格斗运动能有效的宣泄人类的攻击本能,并起到置换和代替攻击目标的作用,抑制攻击行为的发生

格斗对抗性运动本质就是攻击,直接攻击对方躯体,是最有利释放和发泄人类攻击本能的方式。在生活、工作中,由于压力、挫折等原因积蓄的攻击能量,也可以得到转移。在现代工作紧张、压力大的形势下,很多城市青年会选择参加一些格斗俱乐部,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一定强度的格斗练习。跆拳道、拳击、击剑、柔术、空手道、剑道等培训班与俱乐部呈几何数增长。市场经济形势下的今天,如此多的格斗对抗性项目俱乐部的出现说明,城市青年越来越多地通过参加格斗对抗运动,健康、合理地释放攻击本能,转移攻击能量。有一些企业设立情绪宣泄室,放置人形拳靶供员工击打以发泄不良情绪。

因此,格斗对抗性运动项目能有效宣泄、转移、替换人类的攻击本能,降低攻击性和反社会性攻击行为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3 贯穿始终的武德教育形成的习得性抑制,有助于抑制攻击行为

武德,专指以武的行为特征、以仁义为准则的修习武术之人的言行举止操守准则,武德教育的核心是“不武”,习武的目的是抑制暴力。利用习武者通过被攻击者受到伤害时的悲痛迹象或状态,引发同情心,或对攻击后报复和制裁的畏惧等,提高对暴力攻击行为后果的忧虑感和内疚感。

格斗对抗性项目运动员在长期的训练和比赛中对滥用暴力造成伤害的认知能力高于其他项目运动员和普通人群,其他项目运动员,对暴力的理解就远不如格斗运动员。研究表明,攻击行为发生率最高的项目是篮球、足球、冰球、橄榄球等集体同场对抗类项目,赛场内不正当攻击行为或者暴力事件远高于其他运动项目。

尽管贯穿始终的武德教育有助于降低反社会性攻击行为,但是武德与法制教育在格斗运动的开展和进行中不仅不能弱化,反而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3.4 格斗运动对礼仪的重视可以有效提高社会交往技能,抑制攻击行为

礼仪是我们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是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在所有运动项目中,格斗运动是对礼仪最重视、要求最严格的项群。以礼始、以礼终,不同的礼仪代表不同的含义,对对手、裁判、教练和观众有不同形式的礼仪。如跆拳道中的鞠躬礼、击剑中的举剑礼、散打中的抱拳禮等等。

发生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格斗运动对礼仪的重视和严格要求可以有效提高社会交往技能,而这些技能有助于抑制反社会性攻击行为的发生。

3.5 格斗运动需要极高的情绪控制力,有利于对负面情绪的控制,抑制攻击行为的产生

情绪,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在格斗竞技中,当面对对手如冰雹一样的进攻,或者水平高于自己的对手,需要克服愤怒与恐惧。当面对水平低于自己的对手也不可自大喜而掉以轻心。形势落后的情况下,不自暴自弃,领先情况下亦不可盲目乐观。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克服会产生不利影响的情绪,在压力下敢打敢拼,根据具体情况,充分运用训练中掌握的技战术方法赢得比赛的胜利。

日常生活中绝大部分的攻击行为来自因情绪失控产生的敌意性攻击,长期从事格斗对抗性运动有助于提高练习者的情绪控制能力,培养稳健的心态面对压力和挫折,有利于抑制反社会性攻击行为的产生。

3.6 格斗对抗运动的人文环境有助于提升练习者的人文素养,有利于抑制攻击行为

格斗运动的人文环境包括这项格斗运动体现的文化特色、管理机制、教练员的水平和练习者的个人文化程度,不同的格斗项目人文环境有较大区别。如太极推手、剑道、空手道等具有强烈东方特色的格斗项目在训练场馆的装潢设计中更多体现了东方文化含蓄、忍耐、克制、礼让的特色。

不少格斗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因此会塑造出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人文环境,具有很高的文明程度,如太极推手蕴含的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击剑运动体现的谦卑、荣誉、牺牲、英勇、怜悯、诚实、公正的骑士精神;剑道的禅剑合一,面对危险内心岿然不动的高深境界、跆拳道的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挠等,既注重身体和技能上的提高,更注重精神层次和个人修养上的提升。而历史文化传承较短的格斗项目在人文环境的表现上,更多体现出更高、更快、更强、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

每一项格斗运动都会传授给它的练习者该项目的历史、文化、精神等背景知识,这些背景知识体现在平时的练习和日常生活中,对练习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一个具有项目特色的人文环境和氛围,这个环境与氛围可以提高练习者的道德修养和情操,有助于抑制反社会性攻击行为的发生。

4 结语

格斗脱胎于杀戮和暴力,在冷兵器时代高超的格斗技能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保家卫国、战场杀敌亦可打家劫舍、横行乡里。进入热兵器时代,随着高科技武器的不断出现,按动按钮即可杀敌于千里之外,格斗技能的军事属性和战斗属性慢慢消退,成为当代体育项目受到大众的喜爱。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与进化,人们不仅完善了格斗运动的技巧与竞赛方式,更赋予了格斗运动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人们通过练习格斗强身健体、提升道德修养和精神层次,不仅有利于抑制反社会攻击行为的产生,也有利于和谐社会、健康社会和幸福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吴 颖,姜 媛.大学生运动员攻击行为特点及情绪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0):70-74.

[2]张 东.大学生运动员攻击性特质结构的建立与检验[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3]邱卓英,运动攻击行为的心理学研究(综述)[J].体育科学,1990(5):73-76.

[4]王 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5.

[5] Shium Andrew chen、杨治良,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6 (2):75-78.

[6]周 颖.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7]宋玉红.武术运动员攻击行为内隐社会认知的实验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07.

[8]肖 莹.运动员内隐性攻击的实验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9.

The Theoretical Study on Inhibiting Aggressive Behavior by Combative Sports

Tan Tengfei1 Zhang Jisheng1 Zhou Huixin2(1.P.E Colleg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12,China;2.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 Loudi Hunan 4170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this paper makes a synthesis of the character in combative sports, the causes and the inhibition methods of aggressive behavior, expounding and proving that instead of augmenting the aggression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of people, the combative sports can bring some effects on inhibiting the antisocial aggressive behavior by utilizing documentation researches and expert interviews, provid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popularizing the combative sports at the same time.

Keywords:Combative sports Inhibition Aggressive behavior

猜你喜欢

抑制攻击行为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中小学生人际宽恕与攻击行为倾向的发展研究
——以六年级至初三为例
高职生共情、宽恕、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
关于运动攻击行为的理论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