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八大以来“讲好中国故事”理念国内研究综述

2017-04-10崔潇

对外传播 2017年2期
关键词:受众文化

崔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多次强调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一理念提出后,来自社会学、人文科学、哲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视角,围绕“讲什么”“谁来讲”“给谁讲”“如何讲”几大问题展开研究。本综述就2012年至2016年期间国内学界对上述理念的研究现状、学术动态做一分析总结,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中国故事”的文化内涵研究

“中国故事”讲什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是挖掘好的内容。而只有充分理解“中国故事”的文化内涵,才能因势利导,讲出精彩的故事。对此,学界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中国故事”的核心内涵:中国梦,中国精神,中国价值

学者主要围绕中国梦、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探讨“中国故事”的核心内涵。“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讲清楚中国故事背后的价值根源,中国梦就是好的体现。”①“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包括崇仁爱、守诚信、立正义、尚和合等思想,自强不息、扶正扬善、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②而“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谐理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心与物的和谐平衡;二是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的和谐平衡”。③

(二)“讲好中国故事”的标尺:准确认知概念,遵循四个“讲清楚”

胡晓明在《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一文中,从概念上区分了“文化走出去”“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指出“文化走出去”可能存在的若干误区。习近平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的“四个讲清楚”,全面阐释了讲好中国故事的要求和标准。“简单地说,这‘四个讲清楚就是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讲清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④

二、“中国故事”的传播主体研究

“中国故事”谁来讲?讲好中国故事的主体是多元的,专家学者主要针对以下四种主体的角色定位进行阐释:

(一)政府:制定战略,整合资源

政府作为对外传播的战略制定者和决策引导者,“要把‘讲好中国故事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借鉴美国《战略沟通的国家框架》,协调整合现有外交部、中联部、文化部、国新办和侨办等部门的外宣职能,成立国家战略沟通和公共外交协调委员会,作为国家级传播协调机构”。⑤

(二)企业:行走的“中国故事”

全球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在国外,他们是外国人眼中“中国故事”的鲜活素材,而中国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和所提供的服务也成为外国民众了解中国的一扇窗。为此,“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发市场机制的活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引导它们把企业经营活动与展示国家形象结合起来”。⑥

(三)智库:智慧贡献者

“智库在观念创设和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目前我国在国际一流智库建设上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⑦因此,“要扶持一批面向国际的高校机构和民间智库,鼓励支持它们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在更多国际场合发出中国声音”。⑧

(四)民众:“中国故事”的微主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交往空前加强,这使每个普通人都成了国家形象代言人;而互联网将人类带入信息网络之中,这使每个个体都成了讲述中国故事的微主体。“在这个微距离的世界中,每个微主体都可以自由地发出自己的微声音,再以微声音实现微传播,由微传播产生微动力,最终积聚微动力。”⑨

三、“中国故事”的传播渠道研究

“中国故事”如何讲?对外传播的渠道也呈现出多样化态势。目前我们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渠道:

(一)媒体:渠道主战场

当下我国媒体在开展对外传播工作中的问题主要有:(1)传播渠道有限:集中在国家级新闻机构层面,地方媒体外宣意识薄弱;(2)分布散,实力弱:缺乏国际一流媒体;(3)内外有别不到位;(4)时效性差:不能及时发声,丧失主动权;(5)缺乏现代化:新媒体运用和受众互动不充分。对此,需要“以大传播的理念整合媒体资源,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内到国外,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官方到民间,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媒体系”。⑩

(二)文学影视艺术作品:润物细无声

除新闻之外,文学、影视、音乐、舞蹈等作品都是传播的重要渠道,润物细无声地講述着中国故事。《“唯一有价值的就是拥有活力的灵魂”——讲述“中国故事”的方法或主义》认为,在创作文学及影视作品时,要体现人文精神,题材要多元,内容要原创,让“中国故事”在世界文学版图中建立起文学表达的独特方式。

(三)国际舞台:发掘更大契机

随着中国实力和自信的提升,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G20峰会上,“中国倡导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为国家和地区间开展更广泛、更包容的合作提供了新机遇”。11

(四)海外力量:借船出海

在向海外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运用“外宾”元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外媒和外国人士表达中国内容,可以有效降低国外受众的陌生感、距离感,提高覆盖率、落地率、接受率,提升可读性和可信性。”12 除了海外媒体和海外民众,海外企业和海外民间组织等也是不容忽视的传播力量。

四、“中国故事”的传播策略研究

“中国故事”如何讲?在这个全球互联的时代,信息林林总总、纷繁复杂,“酒香也怕巷子深”,只有运用好的策略,才能讲出好的故事。学界在这方面探讨颇多,具体策略可归纳如下:

(一)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同时还要有文化自信,从弘扬自己的优秀文化中寻找精、气、神。杨莘在《讲好“中国故事”》一文中,历时性地解读了“中国故事”的文化内涵,从鸦片战争时代的“昨天”,到新中国成立后繁荣发展的“今天”,再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中国故事”赋予了我们文化自信。这种自信体现在:一方面,“中国故事实质就是中国在自信且被他信的制度和理论指导下的中国现实的体现”;13另一方面,“不能只对西方讲‘好的中国故事,而且要用好的方式讲中国的客观故事”14。

(二)善用国际表达传播中国话语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提出“用1.0版国际语言来表达中国立场”的观点,即“把我们耳熟能详的、习以为常的口号性的政治话语,转化成外国人能够懂的、能够理解的国际语言”15。有学者分别以不同的文章讨论“讲好中国故事”怎样与世界接轨。也有学者指出,对“普世价值”等概念要保持冷静思考,在当今世界话语权西强我弱的语境下,“要避免‘普世价值成为‘洋本本的迷信”16。

(三)建构“中国故事”的话语体系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构建起一套带有中国标签并能与国际社会交流的话语体系。由中国翻译研究院牵头打造的“中国关键词”,为建构“中国故事”话语体系做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中国关键词”在“揭示中国故事的核心理念”“提升中国故事的准确性”“增强中国故事的可读性”“拓宽中国故事的传播渠道”“强化中国故事的传播效果”17等方面均大有裨益。此外,“作为人们对一个国家的记忆或印象,国家品牌承载着来源国独特的文化内涵,是该国历史、物质、政治、生态文明的高度浓缩,通过产品、商标、旅游、媒体等形式在全球传播本国文化,形成话语体系”。18

(四)创新传播方式,重视“讲故事”艺术

首先,“融通中外”是中国创新外宣方式的关键。“要通过理论创新、概念创新,主动创立新的议题和话语范畴,引导国际舆论方向。”19其次,真实的中国故事最能打动世界。“在针对那些对中国、对中国道路存有误解甚至偏见的西方受众时,采用讲道理的方式,不如采取讲事实、讲故事的方式。”20再次,聚沙成塔,积水成渊,“中国故事”是由无数个“个体故事”构成的。崔耀中的著作《中国故事——中华文明5000年》以讲故事为载体,小切口、大背景,小故事、大道理,小人物、大主题,“以小见大”中讲述“中国故事”。

(五)减少“文化折扣”,实现有效传播

因语言不通、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折扣”,是我们对外传播出现“传而不通,通而无效”尴尬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必须通过高质量的翻译作品,“借助传播者的文化知识,找到两个文化的等价表述”21。只有减少文化折扣,扩大传播的有效性,方可实现传播效果。

(六)培养讲故事的人才

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大量优秀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倡导者,习近平主席可谓“讲故事的高手”。他善于“用讲故事的表达同频共振,凝聚共识;用讲故事的语气娓娓道来,触及心灵。他所讲述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紧紧地抓住了世界民众的心”。22

五、“中国故事”的受众研究

“中国故事”给谁讲?讲中国故事要有受众意识,要满足本土化需要,“需要更多地讲述与外国人利益相关的中国故事”23。一直以来,我国媒体过于关注以欧美为中心的目标市场和受众,与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缺乏沟通和互动。我们不仅要向西向北看,也要向东向南看。

结语

通过以上综述可以看出,各界专家学者就“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主体、渠道、策略、受众等领域展开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探讨,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不过,在传播渠道研究、受众研究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在传播效果分析方面有待补足短板,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民众媒介素养研究

民众是“中国故事”的创造者,也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然而,讲故事的意识需要建立,讲故事的能力更需要培养,这就需要提高民众的媒介素养。相较于西方的系统性媒介素养教育,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参与和使用媒介,怎样辨识和批判媒介信息,开展此方面的务实研究和教育已经时不我待。

(二)深化新媒体传播渠道研究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2015)》显示,51%的海外受访者选择当地新媒体获取中国信息。通过新媒体传播中国故事,已是大势所趋,新媒体的多样化内容、“裂变式”传播给“讲好中国故事”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清华大学戴佳等《用社交媒体讲好中国的绿色故事》是这方面的研究范例。目前国内这方面研究尚浅,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怎样运营互动式传播等,亟待深入探索。

(三)深耕对外传播受众研究

文化研究学者斯图瓦特?霍尔将受众解读分为偏好、协商和对立三种模式,传播主体发出的信息不是“魔弹”,受众具有能动反抗性,细分受众才能实现精准传播。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接触和使用媒介的环境不同,解读信息的习惯也各异。对此,需要系统性细分国际受众,对特定地域受众的心理诉求和行为习惯展开针对性调查,获取受众反馈,建立受众研究数据库。

(四)重视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传播效果是传播活动的宗旨,有没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内容好不好,传播渠道对不对,传播策略佳不佳,都要靠传播效果说了算。对传播效果评估研究是我们对外讲述中国故事中的短板课题,亟待加强。

「注释」

①王义桅:《表达中国融通世界》,《人民日报》2015-09-01。

②穆占劳:《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与文化自信》,http://www.wenmingcc. org/index.php/cms/item-view-id-13005.shtml,2017-01-05。

③胡晓明:《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④向芬:《讲好中国故事與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会之二十八》,《前线》2014年第1期。

⑤徐占忱:《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困难与破解之策》,《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第3期。

⑥蔡名照:《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外传播》2013年11期。

⑦同⑤

⑧同⑥

⑨刘彤,于宁:《从“大时代”到“微时代”看中国故事的群众表达》,《四川戏剧》2014年第7期。

⑩张妍:《多策并举 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4-22。

11李宏策:《G20:讲好“中国故事”的契机》,《科技日报》2016-09-25。

12李子祥:《新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探索》,《前沿》2014年第8期。

13郭尧:《讲好中国故事 提高国际话语权——专访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胡正荣》,《国家治理》2015年26期。

14濂溪河:《用适当的方式讲中国故事》,《社会观察》2014年第6期。

15高翔,魏丹丹:《用1.0版国际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专访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当代世界》2014年第3期。

16李德顺:《对其说“不”并非高明》,《人民论坛》2014年第4期。

17孙敬鑫:《借“中国关键词”讲好中国故事》,《对外传播》2016年第2期。

18刘瑞旗:《用国家品牌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日报》2015-01-23。

19周鑫宇:《用“新”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教育报》2013-12-27。

20房宁:《讲好中国故事的“舍”与“得”》,《光明日报》2015-11-14。

21陈雪飞:《讲中国故事要有受众意识》,《社会观察》2015年第6期。

22张岩:《习近平讲述的中国故事》,《中国报道》2016年第5期。

23黄友义:《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公共外交季刊》2014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受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谁远谁近?
融媒体生态下广播与受众共赢发展的路径思考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自媒体环境下受众的“聚合”与“分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