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91年热河起事研究综述

2017-04-10季静曹彩红

关键词:金丹热河朝阳

季静+曹彩红

摘 要:光绪十七年,热河地区爆发了热河起事。虽然从二十世纪起,史学界关于1891年热河起事的研究从未间断,但仍有如起事发生的具体时间、起事的性质、名称等多个问题未达成共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收集各家之言,做综合性的研究述评。

关键词:1891年热河起事;金丹道;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K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1-0040-04

1891年热河起事即光绪十七年,汉族移民进入较早、农耕历史较长的昭乌达盟敖汉地区,爆发了由金丹道教、在理教和武圣教等民间宗教经过长期策划、领导的武装起事。此次武装起事迅速波及南起长城,北到西拉沐沦河,西起围场、承德,东至锦州、新民、彰武等地。具体包括今赤峰市敖汉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红山区、松山区、元宝山区、宁城县;通辽市奈曼、库仑等旗;辽宁省凌源、建平、建昌、朝阳、喀左、北票、阜新、锦州、北镇等县以及吉林省西部;河北省平泉、隆化等地。

截止目前,史学界关于1891年热河起事的研究从未间断,但仍有以下问题尚未达成共识,本文根据研究现状,逐一梳理。

一、关于起事的名称问题

关于起事的名称,主要有五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以起事爆发的地点和主要领导者命名:如姚海山的《略论朝阳金丹道起义的反帝倾向》(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邓春阳的《建昌、平泉教案与金丹道起义》(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6期)、佐藤公彦、宝力格的《热河金丹道起义》(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90年第1期)等。

第二種以起事的组织者命名:如张莉的《金丹道教起义》(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佟双喜的《金丹道事件起因研究》(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邓春阳的《建昌、平泉教案与金丹道起义》(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6期)、杨翕的《金丹道教起义原因初探》(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等。

第三种以起事的爆发时间和主要领导者的命名:如郝杏敏的《清末金丹道教起事研究》,(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顾奎相的《清末金丹道教起义初探》(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2期)、郝志强的《清末热河金丹教起义及影响》(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孛儿只斤·布仁赛音、王晶、谢咏梅的《边缘地区异族冲突的复杂结构——围绕1891年“金丹道暴动”的讨论》(中国边疆民族研究,2012年第1期)等。

第四种是综合所有,即以起事爆发时间、地点和主要组织者命名:如汤开建、张彧的《1891年热河金丹道起义中的蒙、汉民族冲突》(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王世丽的《清末热河东部地区的“金丹道教”起义》(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5年第4期)、李国荣的《光绪十七年热河金丹道教起义》(历史档案,1988年第4期)等。

第五种以起事爆发的时间和地点命名:公孙訇的《关于1891年热河东部人民起义》(河北学刊,1992年第6期)等。本文更加倾向于第五种,即以起事爆发时间、地点命名,主要原因是通过确定时间和地点,已经可以确定具体的事件。因此,本文采取“1891年热河起事”的称呼法。

二、关于定性的问题

关于定性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20世纪90年代以前,传统观点认为1891年热河起事为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起义,{1}它“以武装斗争的形式,把当年长江领域的反洋教斗争在辽西地区推向高潮”,{2}与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其后所发生的义和团运动一样均属民众运动的一部分,{3}“是一次反搞作为欧美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基督教会与反抗清朝、蒙古王公贵族压迫相结合的以反帝反封建为课题的少数叛乱事件之一”。{4}然而,像《蒙古地志》、{5}《蒙古和蒙古人》、{6}《朝阳县志》、《建平县志》国内外的部分学者也提出了1891年热河起事包含民族群体冲突的本质。

20世纪90年代,蒙古史学界认为1891年热河起事为暴动,充分揭露此次事件给蒙古族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并分析出由于汉族起义者的落后的封建主义思想和迷信造成了起义军对蒙古族普通牧民的任意屠杀。{7}

整个90年代,对于“1891年热河起事”的评价始终存在两种完全不同且对立的观点,即秦柳的《镇压金丹道起义的李鸿章》(《朝阳日报》,1996年6月29日)等将事件称为“革命”、“起义”美化的评价,和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朝阳地区蒙古人士认为此事件根本不是“革命”、“起义”,而是汉族对蒙古族的大迫害,这两种观点截然相反,在九十年代初,作美化的评价曾向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朝阳地区蒙古人士对此事表示致歉。1997年5月,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人士向《辞海》编委会,提出重新评价金丹道事件的要求,未得到正面回应,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将“金丹道”的词条删除。

21世纪以来,日本学者孛儿只斤·布仁赛音在《边缘地区异族冲突的复杂结构——围绕1891年“金丹道暴动”的讨论》(《中国边疆民族研究》(第五辑),2012年),提出“中国蒙古史学界涉及金丹道暴动的言词,从淡化蒙汉民族集团之间的对立因素,转向淡化该暴动的所谓反帝反封建因素。”{8}汤开建、张彧的《1891年热河金丹道起义中的蒙、汉民族冲突》(《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提出1891年热河起事“针对的主要是蒙古人,并演变成蒙汉民族间的血腥仇杀”,这种形为是“疯狂盲目、无知无畏的”,{9}没有什么积极可言。

基于不同的评价标准,国内外的学者对1891年热河起事做出不同的评价。本文从历史事件的背景、主要领导者、参与者、过程、影响等几方面综合考虑,认为将此次事件定性为起事,比较符合历史事实。既要肯定1891年热河起事对以蒙古王公为代表的清王朝封建势力、以天主教为代表的外国宗教势力的打击,又要承认在整个起事过程中起事者对蒙古族普通牧民的屠杀,给蒙古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后期蒙古族对汉族的报复等问题。这些作为1891年热河起事的两方面,共同存在、共同构成完整的事件。

三、关于起事的组织者

关于1891年热河起事的组织者,目前学术界有三种观点。

一种认为1891年热河起事金丹道教、在理教和武(五)圣门领导。{10}热河金丹道教原名圣道门,由白莲教演变而来,属白莲教分支,{11}是以宗教形式组织的民间秘密结社。{12}

武(五)圣门也是白莲教的一支,与金丹道类似,在1891年热河起事中是很活跃的,特别是在赤峰一带。{13}其主要的领导人李国珍,为人侠义、正直、有武功,经常以卖艺为名,活动在赤峰、建昌、平泉等地。另一种说法认为李国珍是金丹道教赤峰一带总教首,在起事后被推为扫北武圣人。{14}

本文认为,由于当时政府对金丹道、武(五)圣门等民间秘密宗教,都采取不承认的态度,所以这些宗教不可能公开活动。再者,由于他们均属民间秘密结社,因此组织体系、教义、教规等都不是特别严密,因此,有一部分人同时参加多个秘密会社也是有可能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1891年热河起事由金丹道发起,武圣教、在理教参与其中,{15}即杨悦春等组织金丹道教徒起义,在理教在朝阳县作内应,武圣门向赤峰北路进攻,如王世丽的《清末热河东部地区的“金丹道教”起义》。金丹道教和武圣门源于在理教。{16}在理教也是由白莲教演变来的一个支派,其“起于明清之际”,表面上“劝人立志行善”,“谨忌烟酒”,但却有“不准道破”的“五字真言”:“一心保大明”。{17}在理教在京津营地区最为滋盛,“党羽实繁”,到光绪初年,郭万昌到热河朝阳等地传教。该教通过销售戒烟酒的茶膏”{18}发展教徒,而且“地方官从未禁止”,因此入教的人极多,“直隶(包括热河朝阳)入在理教者,十室而九”,{19}群众基础非常雄厚。郭万昌将在理教改为圣道门,并传教给敖汉旗杨家湾子乡的杨悦春,杨悦春将圣道门改为金丹道教。

第三种认为1891年热河起事由金丹道和在理教共同领导。{20}

四、关于起事的发起时间

目前,关于金丹道起事发生的时间说法有六种:即光绪十七年十月(农历,下同)、十月初九、十月初十、十月十一、十月十二和十月十三,且有公历和农历的差异,但主要集中于十月初九(九日)和十月初十(十日)。

第一种不指出具体的发生时间,只指出起事发生在十月。“光绪十七年,金丹道匪杨悦春等纠众为乱。十月,攻贝子德克沁府踞之”。{21}在叶志超启奏的奏折中“乘间起事,于十月初间,闻贝子府调派蒙古兵一千余人,拖词打猎,实欲剿杀金丹道教,即聚伙党数千人,乘蒙兵未齐,将贝子府攻破。”{22}以日本学者孛儿只斤·布仁赛音著,王晶译、谢咏梅校的《边缘地区异族冲突的复杂结构——围绕1891年“金丹道暴动”的讨论》为代表。

第二种观点认为认为1891年热河起事发生于十月九日(农历),即阳历的11月10日。“清光绪十七年十月九日,金丹道首领杨悦春、李国珍率众起事…”后文中又记有“…于十月初九日夜,杀入贝子府。”{23}记载的具体日期都为“十月初九”,是否是晚上发生还有待考证。持此种观点的主要有王世丽的《清末热河东部地区的“金丹道教”起义》、佟双喜的《金丹道事件起因研究》、宋国强的《断清祚于斯时拯黎庶于水火》、公孙訇的《关于1891年热河东部人民起义》等。

第三种观点认为起事发生于十月初十,持此种观点主要有汤开建的《1891年热河金丹道起义中的蒙、汉民族冲突》、张莉的《金丹道教起义》、郝志强的《清末热河金丹教起义及影响》、顾奎相的《清末金丹道教起义初探》、李国荣的《光绪十七年热河金丹道教起义》等。

第四种观点认为起事发生于十月十一日,“该犯(齐洛师)同潘岳淋与蒙古旗均有仇恨,亦纠邀同伙教党一千余人,十月十一日同至敖罕贝子府烧抢,杀死蒙古多人。本年十月间,杨悦春起事。”{24}持此种观点是的许德森的《关于金丹道教起义的发生》。综合分析,起事日期记载为“十月初”,“十月初”按传统概念应指十月一日至十月十日之间。如果这两个日期都是正确的,那么事件发生的日期就应是“十月初十日夜至十月十一日清晨”。

第五种起事时间十月十二,《义县志》中“光绪十七年辛卯十月十二日(阳历为十一月十三日)夜,教匪金钟罩,郭百令等聚众起事,邑戒严,四门紧,二十日省兵来城,得未致变。”{25}记载的具体日期为“十月十二日”但后文又记载了“二十日省兵来城,得未致变。”说明在事件发生后省兵对此事件还不甚了解,仍在尽力赶来的途中,所以事件发生的具体日期其实也可能并不是“十月十二日”。

第六种记载的具体日期为“十月十三日”。“己巳,谕军机大臣等,德福奏收复朝阳并击窜股匪一摺,朝阳县于十月十三日失事,该县廖伦明,并无禀报直至二十九日始行具禀,收复所称接伙受伤,各节殊难凭信,难保非当时逃匿事后捏词避罪,著李鸿章确切查明…”{26}但由于后文中记载此事件发生后该县廖伦明没有直接禀报而是延迟到二十九日才禀报,有捏词避罪的嫌疑,所以文中对于日期的记载可信度低。

五、关于起事中的反洋教问题

关于1891年热河起事是否存在反帝、反洋教的问题,存在两种观点。

一种是以汤开建、张彧的《1891年热河金丹道起义中的蒙、汉民族冲突》(《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为代表,认为反洋教只是“由于饥荒和突发事件引起的,只是局部的、有限的”,反洋教造成的損失与蒙汉民族冲突相比“微不足道”。{27}

另一种相反的观点,即1891年热河起事具有明显的反帝、反洋教性质。采取这种观点的主要有姚海山的《略论朝阳金丹道起义的反帝倾向》{28}和张晓川、陆德富的《热河金丹教起义与“扶清除邪”口号——叶志超致季邦桢书札一通考释》{29}等。

综上所述,关于光绪十七年发生在热河地区的事件,尚有许多不明确之处,仍需作进一步讨论和研究。

——————————

注 释:

{1}中国社科院吉林省分院历史研究所编:《近代东北人民革命运动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8-67页。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修改、1960年版的《辞海》以及以后的各版都把该事件说成是起义。文娴、郑石:《金丹道起义》,《辽宁日报——读史专栏》,1984年11月22日。《烽火朝阳——朝阳金丹道教徒大起义纪略》,《辽宁政协报》,1991年12月1日。

{2}宋国强.断清祚于斯时拯黎庶于水火[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2).

{3}佐藤公彦.1891的热河金丹道蜂起[J].東洋史研究,1984,43(2).

{4}[日]佐藤公彦著,白子明,周泮池译.1891热河金丹道起义.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5}[日]柏原孝久,滨田纯一.蒙古地志[M].富山房,1918.

{6}[俄]波兹德涅耶夫著,张梦玲,刘汉明等译.蒙古及蒙古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7}王玉海.发展与变革[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131;白拉都格其,金海,赛航.蒙古民族通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67-76.

{8}[日]孛儿只斤·布仁赛音著,王晶译,谢咏梅校.边缘地区异族冲突的复杂结构——围绕1891年“金丹道暴动”的讨论.中国边疆民族研究(第五辑),2012.341.

{9}汤开建,张彧.1891年热河金丹道起义中的蒙、汉民族冲突[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7.

{10}[日]佐藤公彦著,白子明,周泮池译.1891热河金丹道起义.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公孙訇.关于1891年热河东部人民起义[J].河北学刊,1992(6);张莉.金丹道教起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11}敬知本.试论1891年热河东部人民大起义[J].社会科学研究,1984(2):85.

{12}李国荣.光绪十七年热河金丹道教起义[J].历史档案,1988(4):98-104.

{13}蒙图素德.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内蒙古人民的革命斗争[J].内蒙古大学学报,1964(2).

{14}许德森.关于金丹道教起义的发生[J].锦州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55.

{15}汤开建,张彧.1891年热河金丹道起义中的蒙、汉民族冲突[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16}王世丽.清末热河东部地区的“金丹道教”起义[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5(4):66.

{17}辑安县志.1930.

{18}王锡祺辑.辟邪录.

{19}德宗实录.第303卷,第6-7页.

{20}姚海山.略论朝阳金丹道起义的反帝倾向[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1}张家林.清史稿·二十五史精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545.

{22}朱寿朋编,张静庐校点.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3050.

{23}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地方志办公室.赤峰八千年大事记[M].北京,方志出版社,143.

{24}朱寿朋编,张静庐校点.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3043.

{25}民国史志县集成.民国义县志(一)[M].凤凰出版社,382.

{26}德宗实录.第303卷,第8页.

{27}汤开建,张彧.1891年热河金丹道起义中的蒙、汉民族冲突[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21-22.

{28}姚海山.略論朝阳金丹道起义的反帝倾向[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9}张晓川,陆德富.热河金丹教起义与“扶清除邪”口号——叶志超致季邦桢书札一通考释[J].文献,2014(2):85-89.

(责任编辑 孙国军)

猜你喜欢

金丹热河朝阳
美是童年朝阳
迎朝阳
阮春黎 迎着朝阳,一直跑
热河道库:清帝巡幸热河时期的备赏银库
清代热河驻防八旗的沿革与职掌(1702─1810)
苦瓜爬满墙
徒把铅汞炼金丹
不许耍赖
达什达瓦部迁徙热河考(蒙古文)
边缘地区异族冲突的复杂结构——围绕1891年“金丹道暴动”的讨论